最近,江苏多地重启“蒸烤”模式。江苏省气象台持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高温来袭,热射病进入高发期。
什么是热射病?哪些人群容易发生热射病?出现哪些症状需要警惕热射病?发生热射病如何急救?夏季户外运动如何预防热射病?……为此,我苏网特别采访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马绍磊副主任医师。快来学习高温天气“保命”小知识吧!
专家风采
马绍磊
急诊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第七、八届急诊专业委员会秘书,江苏省医学会第四届灾难医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院协会第二届医院医务管理专业青年委员,南京医学会第十一届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委员,南京医院协会第一届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管理委员会委员。长期奋战于急诊一线,对ARDS、脓毒性休克、心肺复苏有丰富的经验。
主要从事脓毒症、ARDS机制等研究,发表SCI论文10余篇,中华系列论文5篇,主持东南大学基础研究课题1项、横向课题1项。
热射病对人体的损伤就像“煮鸡蛋”,不可逆且致命!
热射病是由于人体长时间暴露于高温及高湿环境中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失衡,产热大于散热,身体核心温度迅速升高(通常超过40℃),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损伤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严重临床综合征。
据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马绍磊副主任医师介绍,根据发病原因不同,热射病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非劳力型热射病,又被称为经典型热射病,主要由高温高湿环境因素引起,通常没有剧烈的体力活动;
另一类是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高热高湿环境会增加劳力型热射病发生的几率。
马绍磊表示:“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它可能造成患者不可逆的脏器功能损伤,这也是热射病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有人曾形象地用“煮鸡蛋”来形容热射病对人体造成的损伤。由于人体组织器官都由蛋白质参与组成,因此当人体温度异常增高时,人体组织器官中的蛋白质成分就像“煮鸡蛋”一样发生不可逆的变性,导致组织器官失去原有生理功能。
哪些人群容易发生热射病?
体质弱、户外活动多、对热耐受低、排汗异常等群体都要提高警惕
一般而言,老人、婴幼儿、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等体质较弱人群以及户外活动强度较大的人群容易发生热射病。
马绍磊特别提醒:“有几类人要格外警惕热射病的发生,第一类是汗腺功能缺失或存在缺陷的群体,由于无法通过排汗来为身体散热,他们容易发生热射病;第二类是对热耐受程度较低的群体,从临床经验看,那些刚接触户外作业、户外运动的人群,以及刚从较凉爽地区迁居到高温高湿地区的人群,由于没有经过热适应的过程,他们很容易发生热射病;第三类是容易中暑或有中暑既往史的人群,这类人群也容易再次中暑或发生热射病。”
如果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中暑征兆,可以这样做↓↓↓
特别提醒,如果发生中暑症状,千万不要让患者进入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中。中暑后,人体温度过高,皮肤和机体散热失衡,若此时进入温度过低的空调房会引发全身皮肤毛孔剧烈收缩,阻碍身体正常排汗及散热,反而会加重病情。
夏季户外运动如何预防热射病?
让机体对热逐渐适应后再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
马绍磊表示:“热射病是可以预防的,夏季开展户外运动要注意这几点:一是出门看天气预报,避开高温高湿及极端天气,避开正午最热时段;二是携带充足的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及时补水;三是做好防晒及防暑降温措施,避免太阳直射皮肤;四是量力而行,让身体对热有一个适应过程,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或增加运动时长;五是尽可能与他人结伴而行,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近年来户外运动意外事件频发,在此特别提醒不要盲目跟风开展户外运动,户外运动对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急救能力、户外知识储备及求生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
而对于高强度户外劳动者,预防热射病,除了做好上述准备外,还要注意根据体力状况及时到阴凉通风处或空调房内休息;同时要注意避免大量饮用含糖碳酸饮料,也不宜快速饮用冰镇饮品。
此外,需要提醒的是,不少人认为天气热待在家里就不会发生热射病,尽管不出门可以避免直接暴露在太阳直射环境下,但长时间待在室内,若室内空气流通不佳、穿衣过多或进行剧烈运动时,仍可能因热量积聚而发生热射病。特别是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及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体质较弱群体。
“近年来,我们在急诊遇到过多例老人在家中发生热射病的病例。”马绍磊表示:“老年人因多种因素,容易在家中发生热射病。有些老人有认知障碍,生活无法自理;有些老人舍不得开空调;还有一些老人开错空调模式,把‘制冷’错开成‘制热’。因此家中若有高龄老人或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需要特别注意照护。”
小编团队
策划、审核|程守勤
编排|王倩
校对|刘敏
来源|我苏健康工作室
中大医院融媒体中心 发布
男科三伏贴,这些功效谁用谁知道……
江苏省乳房重建培训基地落户中大医院!
张志珺教授团队抑郁障碍最新研究成果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