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内经,您身边的投资军师。
投资是一场长途跋涉,不能老指望搭上顺风车,更不能出现一次车毁人亡。
关键是持续前行,使命必达。
以天为单位看待收益的人,相信的是奇迹和运气;
以年为单位瞄准收益的人,相信的是天赋和能力;
以3-5 年为周期规划财务的人,相信的是胆识和眼光;
以10 年为单位思考财富的人,相信的是常识和复利;
以更长周期看待财富的人,相信的是时代和命运。
很多事情,不是从学识智商分界,而是从格局开始的。
投资长期来看只有两个因子是核心且恒久的:第一是价值,第二是人性,其它一切都只是次级因子。次级因子对于价值和人性的干扰机制是非常复杂的,这其实进一步降低了跟踪次级因子的意义。但锚定两个核心因子的结果呈现出典型的“简单但不容易”的特征,逻辑关系简单有效,但评估和执行却并不容易。
做投资的,面对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难道不是天经地义吗?
在投资上多总结经验教训是好事,但好事儿办糟却是屡见不鲜,最典型的是用最近一次的市场表现和得失来反思,而市场下一次的情况往往正好打击到你这次总结出来的教训。有效的反思一定要触及投资的核心规律,不能局限在阶段性市场运行特征上,重点是长期可靠和扎实逻辑与自身执行能力的结合。
在读书上的历史泡沫案例时,人们可能会嘲笑当时人的愚蠢。可实际上大家对照一下自己,在07 年和15 年上半年的时候是什么状况?
我觉得自信能给自己打80 分以上的应该不多。人是一种群体性动物,从众行为曾经在数万年间保障了人类的安全,这种刻在基因里的潜意识,正好是投资世界里的致命伤。
一个很容易被网络谣言骗的人,通常在投资上也极大概率的非常不靠谱。所以各位如果选择基金经理或者投资参考者,不一定要听他吹什么投资理念这种可以表演的玩意,但一定要注意其日常是否有小清新、愤青、极左极右,听风就是雨,正义感与智商不匹配,以及谣言中转站等表现。这诀窍一般人我不告诉。
随着股市的下跌,预感到大量的“愤怒一族”又快集中出现了。说真的,对老手来说遇到波动还怪社会只能说明白混了十几年没长进,对新手来说股灾的时候骂骂是情有可原的,但国家真的救过你,而且几乎是用不要脸的方式救的。现在如果再想骂的,只能冲着自己了。
在书里看到一句挺有趣的话:“分析师有什么用?股市涨的时候谁还需要分析师?”“如果股市跌了呢?”“那时候谁还需要股票?”
其实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是时代给的,特别是要敬畏周期,“永远繁荣下去”的幻象背后是缺乏常识和自大,在繁荣的顶点上杠杆更是典型的财富自杀行为。
如果有人说:“你孩子就认命吧以后去小工厂打打工算了,就不用那么努力学习了”。肯定犯众怒。但换一种说法:“人生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数理化,让孩子远离学习压力,把快乐真正还给童年”,马上一片叫好。你看,关键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
大多数人往往认为投资的最高境界是“入手就涨”,其实投资真正的奥义是“入手就赢”。这一字之差其实反映的是认知层次上的天壤之别。前者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试图做日常市场波动的主人;后者是立足于坚实的安全边际和妥善的赔率测算,是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切结果的差异本质上都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请你为下面几个行为的难度排个序(难度由高到低):
1,一个月只看一次盘;
2,一天只看一次朋友圈;
3,一个礼拜坚持2 次以上高质量的体育锻炼;
4,平均一个月读1 本书(不包括小说类);
5,每周对家人说次“我爱你”。
今年的市场,甭管您是持币还是持股,被折腾被纠结都是必然的。从周期的角度来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那就是反复纠结折腾的阶段,这是进入未来挣大钱阶段的必然准备。这种时候,高度关注市场基本上很容易整成神经病。主心骨还是从概率赔率的价值观点出发,稳健策略下配合耐心和平常心慢慢熬。知道前条为啥提出一个月看次盘了吧?
关于投资需要多少财务知识,我觉得笼统的讲当然越多越好,但如果说下限,那就是:能够让你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有个大致的判断,比如是保持正常,出现恶化的征兆,或者出现好转的迹象。财报分析的重点是结合公司经营的环境和目标去看是否正常,是去理解它生意的本质。财务分析的目的是理解公司的经营处于什么状态,以及判断它处于什么价值创造周期,需要建立投资思维,而不是会计思维。
对于悟性好的人来说,投资的核心真理用1 页纸5 分钟就能说明白。但这5 分钟的道理,不经过个3-5 年的实际投资历练,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复杂辩证性并由此精炼出适合你个人的投资方法。但更难的,是在多轮的牛熊转换和各种行情变幻中克服恐惧贪婪,看清自己并把知行合一。而最难最难的,是用一辈子的时间坚守并简单重复那些最初的道理。
真正的交易区间只占整个投资时段大约不足10%的部分,所以安排好其它90%的时间不但影响着你的投资回报还决定了你的幸福指数。
除了必要的学习思考做做功课外,最好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尽可能的舒服:锻炼身体,随性旅游,读书看电影,做点儿自己喜欢的事,这样即便是平庸的回报你都赚到了人生。如果恰好方法对路判断正确,那就是物质精神双丰收了。
投资中有很多技术性问题,但在技术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对时代的思考和观察。在时代和历史的车轮前,个人的那点小聪明其实是微不足道的。投资不能天天说格局和视野,但若完全没有这些作为后盾那投资可能就沦为了鸡毛蒜皮和过度精明的游戏。
对投资品来说支持价格的坚实基础要么是内在价值增长匹配,要么是产生的现金流回报匹配。除此之外千万别给高估值找其它的合理性,人性决定了资产价格永远是“越涨看起来越有道理”,不信你回过头去找找每次投资品(股票房产大宗商品都算上)价格泡沫和顶部区域的报告和大众留言,看看有多少例外?
投资上有2 个常见的错误:在资产上升大周期的初期被高估值吓到,在资产顶部区域又从历史路径中给当下的高估值找合理性。典型的如房价收入比,15 年前就很高,但之后人口和收入的双高增长说明当时静态的高估值是合理的,这就是典型的“成长估值”被证实。但成长估值不可能永续,总会切换到“收入比、租售比”的价值估值逻辑。估值的高低是表象,核心是其背后的假设是什么,以及最终是被证实还是证伪。
资产配置这事儿没必要天天琢磨纠结,但在大周期的判断上一定要清醒,因为那决定着10年后你资产的安全性和可能性。泡沫化的资产会让人看起来很有钱,但那是短暂和脆弱的。资产风险的程度与其过去的收益率和脱离稳定价值的程度成正比,找找这些数据会很有用。苟且的生活不好听,但将就和得过且过也未必不健康。诗和远方是调味品,真成了生活本身可能烦恼更多。那种人生读起来很美过起来却要命,比如海子和三毛。真正重要的是自由选择的能力,不管是愿意远方漂泊还是安然度日都没问题。这可能比不得不苟且于现状或盲目逃避到远方都好。
聪明和智慧的区别是什么?我觉得聪明体现在智力上,最难的题,最复杂的技术,最难懂的理论,这些都需要聪明。智慧体现在能参悟事物的”道“,知道事物的难易、进退和分寸。聪明能挑战最困难的课题,智慧则是让事物简单化和单纯化。作为投资这行来说,不需要十分的聪明,却必须有几分智慧。
历史观点和影评很像:比如,对同一段历史(或电影)的看法出现巨大分歧是很正常的,出现离奇的观点也不奇怪。但是,比怎么评论重要得多的,是由谁评论?奥斯卡的结论你可以不同意,但它的影响力你却很难抗衡。最后,这种评价或审美经常随着时间和评论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共识”总是有保质期的。
看《人类简史》里讲解承认自己无知是靠近事实和真理的重要前提,深有感触。看看微博,多少曾经聪明和富有学识的人,就是因为开始相信自己无所不知或者真理在握,走向偏执甚至成为妄人。不承认无知,可能就是无知到某种程度的表现吧。
有一个模糊的感觉:之前历史上最大的人类悲剧可能都是独裁带来的,而未来新的大级别的人类悲剧可能将是民粹导致的。历史这个东西有时候也像股市,每次的波动本身很相似,但总会换上新的概念。
现在的社会是上层无力建立信仰,底层处于经常性愤怒,中产阶级高度焦虑。能把这三者粘合在一起的唯一要素是“钱”:管理者靠经济增长维持合法性,中产阶级靠财富膨胀找到安全感,底层人民靠赚钱寻求阶级升级,所以“钱”是这个社会的最大公约数。对经济前景来说,这不算坏事;对社会幸福感和体验感而言,这就不是啥好事儿了。
常识在很多时候会被遗忘,甚至在市场狂热期间常识会被羞辱,但历史无数次的告诉我们站在常识的一边你最终会成为赢家,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是煎熬的,但你需要理解煎熬的存在本身就是超额收益的壁垒。那些看起来容易的、特别符合人性诉求的、与市场的走势形成正反馈的行为,反而处处是陷阱。
不少人都曾有“一战成名”的惊人准确的市场预测,这根本不稀奇。但这些阶段性概率的幸运儿一旦把某次神准归因为自己的“神奇天赋”或“独门技术”,悲剧就注定在前方等待了。历史的垃圾堆里,早已堆满试图频繁精确预测市场的自大狂们了,但历史也告诉我们,一定还会有下一个。
在市场的不同阶段,估值和业绩具有防守和进攻上的辩证性。当市场处于模糊期间时,低估值是防守因素,业绩增长是进攻性要素,可持续的业绩增长是最核心的驱动力。当市场处于极端低估时,业绩增长变为防守因素(用来确保低估值的可靠性),而估值反转则成为最强进攻性要素。前者的核心是价值牵引,后者的奥秘是均值回归。
一个测试你的投资是否正确方式是,看看你做的是不是开心?
又正确又好的投资方法,带给你的一定是身心愉快,通过投资使你的幸福指数得以明显的提升。当然这不是说不会遭遇困难和低落,而是总得来看正确的方法总体是持续维持良好盈利和健康的身心状态。如果某种方法带来的总是高压和糟糕的心情,那它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有句话说“知道了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话放到投资上倒是很贴切,比如把巴菲特语录倒背如流却在市场中灰头土脸的就并不少。原因首先在于“知道”往往只是会背诵而已的“自以为知道”;其次“真知道”和“能做到”之间还隔着1 万个“消化吸收”;最后再好的道理也架不住极端化偏激化,那还不如不知道。
职业投资是一种很尴尬的职业,熊市的时候别人会很怜悯的看着你或对你视而不见。到了牛市,所有人又都会热切的扑向你,热情的让你浑身不自在。总之这个职业通常很难得到外界正常的理解和对待,但它本质上的纯粹自由和形式上的简单直接,以及对“正确”的丰厚奖励,实在可以弥补一切。
证券市场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专门摧毁你的短期经验。先用一种温度慢慢炖,等你适应了得心应手的时候可能就换汤了。对这种特征,要么你是十八班兵器样样精通,以万变应万变。要么你就抓住根本我行我素,以不变应万变。但不管哪路风格,最终几个周期下来发现其实盈亏同源,你努力了一辈子的左右逢源其实只是个美丽的幻象。对投资人来说,这是命,得认。
财务自由这事儿,财务是手段,自由才是目的。很多人总是关注财务的标准,但其实这个可以有下限但真的没标准,因为决定下限的是需要,决定标准的是欲望,而需要是有限的欲望却无止境。这事儿的麻烦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天天幻想自由却不为实现财务目标真正努力;而对少数精英来说,是放不下财富继续增长的枷锁和欲望的同步膨胀而远离了自由的初衷。
欲望与能力:能力不强但物质欲望也不高,平凡但不见得平淡的生活;能力很大而个人欲望却很低,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和社会的改造推动者;能力不高欲望很高,注定过不好这一生了。对投资人来说,确保能力不断进阶并始终管理好欲望,形成两者健康积极的配合,是个不那么著名但绕不过去的大问题。
按部就班的职业发展是加法人生,虽难大富贵,但总趋势是向上且可预期性高;创业和投资以及捞偏门是乘法人生,非线性发展且落点分布不均匀,有登顶希望但也可能乘以0;严重选错行或选错人是减法人生,把原本美好的一点点消耗殆尽,明白时悔之已晚;眼高手低满肚子负能量是除法人生,不管干什么都是摩擦系数最大,对外无贡献自己不幸福。
在投资上,技术要从属于策略,策略要从属战略,战略最终从属于信念和价值观。投资失败和成功的程度,技术层的影响其实很小,策略层的影响有限,大部分结果取决于投资战略是否正确和基本信念的牢靠程度。但绝大多数人每天的眼里都是技术,几天换一个策略,从不思考战略,永远未曾理解和坚守信念。
证券市场里的钱是一种很骄傲的东西,它会用深入骨髓的眼光透视你灵魂深处的弱点,然后化身出最诱惑和让你恐惧的东西一次次的测试你,而且这种测试既是后天学识层面的,也有先天基因层次的。只有在通过多重的考验后,它才会接受你这个主人。而通不过测试的,往往反而被其奴役甚至剥夺一切。
整理汇总不易,你的点赞、转发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与支持,也要记得关注我,后续会分享更多技巧,帮助大家提升炒股技能!
最后,祝大家每天都抓涨停板!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或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