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重庆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部分基层就业毕业生大巡展第十七期

文摘   2024-11-04 20:08   重庆  

牢记殷殷嘱托,躬耕基层就业


在基层的角落,生活烟火悠然绽放,织就一幅幅生动炽热的基层风貌画卷。这不仅是镜头所能捕捉的景致,更是心灵深处激荡回响的壮丽乐章。曹瑾,以青春为笔,绘就乡村教育的璀璨星河;董佳佳,以梦想为墨,挥洒田野间的点点绿意。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杜小苇、无私奉献的黎治敏、铸就实业辉煌的明晋冬、绘就人生旅途的唐大焱、照亮万千学子前行之路的王洪英、彰显男儿本色的吴晋锋、深山里寻觅师道的谢茂玲……本期基层就业风采展,诚邀您共赴这场奇妙之旅,探寻故事深处的璀璨珍珠。


扫码投票097

“最美乡村教师”曹瑾

生命虽短,光芒永存

——曹瑾

人物介绍PROFILE

曹瑾

女,1988年10月生,2010年7月毕业于我校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数学专业

在巫山县平河小学任教。2011年7月 被确诊患恶性淋巴细胞瘤期,8月26日凌晨因癌细胞扩散,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年仅22岁。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并被追授重庆青年五四奖章。教育部也发文追授她“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她学习。

一、心怀梦想,毅然返乡

曹瑾出生于巫山县当阳乡红岩村,受父亲的影响,从小立志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2005年,由于成绩优异,她被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录取,但为了梦想,又毅然选择了复读, 最终考取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数学专业。在校期间,曹瑾品学兼优,多次荣获奖学金,本可以在主城区找一份待遇较高的工作,可是,2010年6月毕业时,她不顾父母反对,主动要求回巫山支教,并被分到偏远的平河乡小学。

怀着圆梦后的喜悦,曹瑾很快进入角色,成为6年级2班的班主任。在她班里,34个学生中有27个是留守儿童。为了带好这群孩子,曹瑾除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还担任了一个女生寝室的“知心姐姐”,每天从早忙到晚。到了2011年4月末,曹瑾感觉身体不适,吃不下饭,父母、男友、同事、学生都劝她去医院检查。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业,这个倔强的女教师带病坚持工作,直到7月2日病情恶化,才被送到医院,已是恶性淋巴瘤晚期。

曹瑾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乐观的曹瑾也积极配合治疗,与病魔顽强斗争,希望再次回到讲台。不幸的是,26日凌晨,这位被网友称为“最美乡村教师”的女孩,还是因癌细胞扩散,医治无效去世,年仅22岁。

二、信念坚定,责任人生

曹瑾家境贫寒,怀着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建设家乡的梦想进入大学。一进校她就主动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习认真刻苦,积极锻炼师范生技能,获得国家二等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在校期间就完成了本科自学考试。她还不断追求进步,认真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在就业时,主城区某单位希望她去做数学老师,她谢绝了,毅然参加了重庆市大学生下基层特岗考试,她希望实现自己回乡当老师的梦想。2010年9月, 曹瑾终于走进了巫山县平河乡小学,圆了自己的梦。 

三、热情真诚,大气人生

老师们回忆起曹瑾,总是谈到她上课时的专注、下课时话语不多、但总是爱笑,她是一个让人从细节中去发现美的女孩。她的室友们回忆说,曹瑾温柔大方、热忱善良,经常帮助同寝室的同学,在她的带领下,全寝室都成了爱学习典范,成了一个追求进步的团队。寝室制定了“寝室公约”、“学习公约”,多次被评为“文明寝室”。她还是院学生会干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代表班上参加院元旦文艺演出,也参加了重庆市“祖国万岁”歌咏会等活动。从曹瑾在校时留下的唯一书法作品中那清秀且充满大气的字可见曹瑾同学柔中带刚的性格、大气的人生。 

四、芳华虽逝,此情永存

在曹瑾同志平凡而短暂的人生历程中,却孕育出了忠诚教育、信念坚定的优秀品格,心系学生、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怀, 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职业操守,甘于奉献、无私大爱的精神境界,体现了伟大的人生价值。母校以她为荣。母校师生会永远记住她的美,也会像她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责任的人,重师学子也将以曹瑾为标杆,在校刻苦学习,将来去祖国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

曹瑾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生得光荣、死得伟大”的崇高精神,成为了新时期广大教师尤其是农村青年教师的光辉榜样。 她的故事激励着重师学子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也让“扎根基层、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她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继续前行。

扫码投票098

不忘教育初心,描绘青春色彩

——记重庆市永川区

神女湖小学全科教师

董佳佳

人物介绍PROFILE

董佳佳

女,中共党员,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13级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学生

现任重市永川区神女湖小学语文教师, 重庆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先进个人,永川区骨干教师,永川区. 巾帼建功标兵,首届渝西川南(泸永江荣)何德芬名师工作室成员,学校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一、用奋斗打造青春底色

2013年,董佳佳以专业第一的高考成绩进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学习,同时也成为重庆市培养的首批全科教师之一。初入大学校园,董佳佳也有过迷茫,但是在聆听了学校组织的先进事迹报告团的分享后,她深受启发,原来有这么多的学姐学长可以把短短四年的大学时光过得那么充实、精彩。那一刻,她坐在台下,看着台上正绘声绘色演讲的他们仿佛在闪着光......在这光芒的照耀下,她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汲取到了前行的力量。

在学长学姐们的指引下,在大学老师的鼓励下,董佳佳在各个方面磨砺自己,精进自己。为了参加“大挑赛”,她和课题组的同学们一起深入到重庆市区县的乡村学校和街道发放问卷,采访当地师生和居民;为了完成一幅美术作品,她从上午七点画到下午两点,连续画了七个小时;为了参加全科教师基本功比赛,她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去琴房练琴,去教室画画、练书法,一遍又一遍地试讲......通过不懈的努力,在大学毕业时,董佳佳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大学毕业生,累计获得国家奖学金、叶圣陶奖学金等五十余项奖励。

她也像曾经的学姐学长一样,成为了第十四届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站在台上,她说,重师精神薪火相传,希望学弟学妹们接过手中的接力棒,在大学四年里找到着力点,不啻微芒,厚积薄发,继续将“自强不息躬行师道”的重师精神传递下去,用奋斗打造属于自己的青春底色。 

二、用热爱锻造青春亮色

2017年,董住佳正式成为一名小学教师。踏入工作岗位后,她也时刻牢记着自己是一名重师学子,将重师精神践行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

她关心每一位孩子,在辅导后进生时,总是不断鼓励,耐心倾听,一点一点细细讲解,同时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积极进行家校合作,关注学生需求, 所带班级在学业表现中取得全年级第一的佳绩;她也将自己的爱好特长融入到对学生的培养中,在课堂上,她通过朗读课文,将热爱语言的小小种子播种到学生心里,在课后,她带领学生参加朗诵演讲比赛,两次获得重庆市一等奖; 与此同时,她通过点滴积累,观察反思,阅读教育教学书刊文献,将实践凝结成理论,其论文被市教育评估研究会认证为特等,参加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的市级重点课题“重庆市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职后可持续发展研究”顺利结题。在参加教师风采大赛时,她放弃暑假休息时间,顶着高温连续四个小时不间断录制视频;为了准备课程思政赛课活动,她深夜独自在教室练习试讲,再完善教学设计、课件,又继续试讲,离开学校时已经凌晨三点;在参加班主任技能大赛时,熬夜写了3500字的资料,写完之后己是黎明,又马不停蹄去迎接第二天的工作。

或许,有人会不解。但她自己却很享受这个过程,深深体会到了工作带来的快乐。最让她充满幸福感的是她学生说的那句话——“董老师,我以后也想成为像您一样的老师”。而她曾经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为她老师那样的老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董佳佳将大学时期的韧劲延续到了工作中,用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为自己的青春鍛造出一抹抹亮色。

三、用初心恪守青春本色

“你为什么当老师?”“你的青春应怎样度过?”作为一名重师学子,董佳佳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回答这两个问题。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她会像她的老师们一样躬耕三尺杏坛,初心如磐,恪守青春本色。青春是什么?是朝气,是活力,也是奋斗,是拼搏,是梦想,更是烈日酷暑下酒落的汗水,凌晨三点回望校园夜空的欣慰,通宵达旦后瞥见破晓之光的无悔。

毕业后,每当有人问她毕业于哪所大学,董佳佳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重庆师范大学。每每工作中遇到困难,她都会想起母校,想到她大学时说过的那句话,要把重师精神传递下去。那曾是母校对她说的,也是她对学弟学妹们说的,更是她对自己说的。虽己踏出重师校门,但她知道母校仍在不断给予她前行的动力。不忘教育初心,传递重师精神,她用奋斗和拼搏让自己的青春更加多姿多彩。

董佳佳说,她曾是一名重师学子,现在将来都是重师学子。作为重师人, 传承重师精神是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一项光荣的使命;而“重师人”这个名字,则是母校送给每一个学子最荣耀的称呼,也是最耀眼的勋章。

道阻且长,我们重师人,一直在路上。

扫码投票099

守望初心

做一名教育的播种者

——杜小苇

人物介绍PROFILE

杜小苇

2014年6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2014年8月通过“中央特岗计划”招聘到武隆区赵家小学参加工作,被评为武隆区“优秀教师”,多年来,她一直不忘初心,坚持着自己的教育梦想。在她的心中,教师便是一位播种者,教育便是让每一片土地上的孩子都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德国诗人席勒在《播种者》中说:“你把希望的种子交给了大地,等待着春天的萌芽;你在时间的犁沟里播下智慧的种子,让它悄悄地开花。”杜小苇认为教师便是这样一位播种者,教育便是让每一片土地上的孩子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2014年9月,怀着“做一名教育的播种者”的初心,杜小苇老师通过“中央特岗计划”招聘回到了生她养她的故乡——重庆市武隆区赵家乡,成为赵家小学的一名教师。在这所高山寄宿制学校里,除了尽快熟悉教学工作,她也担当起学生们全职保姆的角色。为寄宿在校晚上尿裤子的孩子换洗衣物,为没有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无偿补习,为生病的孩子忙上忙下。在这样一所偏远山村的小学,她的班级成为了区级优秀班集体, 她的学生在演讲比赛、作文大赛等各类活动中屡获佳绩,教学成绩也名列前茅。家长个个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刚工作一年的她便担任了赵家乡中心校教务主任一职,培训、教研、教学、学籍等工作一样不落的完成得十分出色。在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区级三等奖,卓越课堂现场课竞赛区级二等奖,青年教师论坛区级三等奖,一师一优课区级二等奖等,一次次荣誉的背后,都是她为了教育梦这个初心在不断奋斗。

2017年8月,杜老师通过武隆区在职教师招聘,加入了武隆区白马镇中心小学校。担任教务处副主任,语文教师,全镇学籍管理员工作。身兼数职的她,仍以百倍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制作的课件《彩色的梦》在2019年度全国中小学优课(课件)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武隆区首届“武隆好老师”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她不仅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带领着年轻教师一起进步,她辅导的郭凤英老师,在全区的科学说课比赛中荣获区级三等奖。2018年12月,杜小苇老师参加了重庆市第三期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第三届优质课竞赛获得了市级三等奖的荣誉。2019年9月,她被评为“武隆区优秀教师”并在表彰大会上以优秀教师代表的身份发言,武隆日报对她的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报道。同年,在重庆市第七届小学群文阅读优质课大赛中荣获市级二等奖。她也被区教委评为区级骨干教师。一次送教下乡活动让她更加坚定“做一名教育播种者”这份初心。踏入送教的学校——白马镇凉水小学。走进教室,她惊呆了,这是五个学生,二十几个听课老师的课堂。她原本担心这样的情景会吓到这五个孩子,没想到,他们表现得异常优秀。声情并茂的朗读,默契无比的合作,认真深入的思考,自信大方的表达都让她对他们刮目相看。虽然只有五个孩子,但他们从未停止求学脚步。她深深地被孩子们所感动。此后,她更是如饥似渴地钻进教学的殿堂。为能有更精彩的课堂,阅读大量书籍,拓宽知识的广度,提高思考的深度;为能有更精彩的课堂,与老师们讨论教学方法,力求上好每一堂课;为能有更精彩的课堂,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争取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0-2021学年度小学教育质量监测中,因教学成绩优异,被区教委被评为了“学科教学能手”。

2022年6月,杜老师再次通过在职教师招聘到武隆区实验小学任教,在这个有着五千多名学生,四百多名教师的学校默默地践行着自己“做一名教育的播种者”的初心。

多年教育之路走来,她有过年轻气盛的躁动,有过浅尝甘霖的欣喜,有过屡遭挫折的痛楚,也有不眠不休的焦虑。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荣誉和光环属于过去,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她一定会继续坚守初心,用自己的脚走出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路,去征服一座座更高的教育之巅。

扫码投票100

不忘初心扎基层

挥洒青春为人民

——黎治敏

人物介绍PROFILE


黎治敏

2014年7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毕业后通过重庆市大学生村官选拔考试,2014年12月被选聘到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联兴村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一职,经过3年的锻炼,现成为涪陵区大木乡人民政府的一名事业单位干部,任武陵村驻村第一书记。

保持“诚心”,找准定位扎实工作。从校园的学生转变为基层服务工作者,黎治敏做好自我角色的精准定位,始终牢记母校教诲,保持一颗赤诚之心,砥砺前行,提升党性修养,锤炼自身本领,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大学生村官的三年,她的日常工作就是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认真完善党建材料,抓好党员的学习教育,经常联系掌握村上流动党员的动态。学习贯彻各个阶段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开展好每月主题党日活动,在村上创建“阳光表率我承诺”阳光品牌。作为远程教育和群工系统管理员,坚持每月组织村内党员群众收看优秀党员的典型事例、科教片、党的方针政策等节目;及时上传群工系统,为民办事100余件。完善“12371”党建信息平台,逐一完成党员信息的核实修改工作。配合村干部开展医保录入、交通劝导、矛盾调解、森林防火检查、住户统计调查、农业普查等工作。此外,还协助村干部撰写一些相关的工作计划和总结报告,例如扶贫档案整理、记录会议内容、 资料录入等工作,事无巨细,

她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工作中多看、多听、多学、多想,立足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的成绩。

不忘“初心”,乐于奉献服务群众。入党近10年来,她始终不忘入党誓词,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工作中努力践行诺言,她热爱本职工作,对于工作中的难题,尽最大的努力予以帮助解决,特别是在主题学习教育、农业普查、人口普查、 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入户宣讲、调查、走访,一心扑在工作上。教育学专业出身的她,更加注重教育工作,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到村活动室开展文化活动,向他们传达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同时为他们送去关爱和温暖,每年还到乡小学开展禁毒宣传、全民阅读、垃圾分类等学习教育活动。每逢节假日都积极组织开展好“三留守”人员的关爱教育活动,走访慰问困难群众,主动帮扶在脱贫线以下的农户发展产业,及时传达讲解当前的扶贫政策,交心谈心询问农户近况,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均达到脱贫线以上。

在新冠肺炎疫情集中爆发时期,她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响应组织号召,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当她收到单位通知立即在岗在位时,马上收拾好个人物品第一时间返回单位接受工作安排,并到村上召开会议传达部署武陵村疫情防控工作。接下来就是连续作战在一线,武陵村海拔高,夏季外来避暑人员多,疫情防控形势格外严峻,但她没有退缩,和村上的干部一起开展入户排查、登记信息、疫苗接种、核酸检测、运送物资,做到不漏一户。在全民核酸检测过程中,连续两天在村检测点化身“大白”工作人员,配合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开展扫码登记和入户采样工作。晚上回到办公室,还要打电话排查疫情防控系统反馈到辖区内的人员名单,逐一询问地理位置、 核酸结果、是否到过高风险区等基本信息,确保不漏一人。

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在今后的岗位中,她也将时刻提醒自己要放平自己的心态,坚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抑制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侵蚀,养成奉公守法,以清廉为荣的作风,扎扎实实做好小事,本本分分做好眼前事, 为当地老百姓服好务,做群众的交心人,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拈轻怕重。常常告诫自己到基层就是接受磨练,积累实践学问,应当讲奉献、求进步,要少说多做、低调务实,把小事做好,把本职做好,才能扎实进步。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扫码投票101

音乐之路

创新实业与坚守的成就者

——记乐王(上海)文化发展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明晋冬

人物介绍PROFILE

明晋冬

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2000级校友

现为乐王(上海)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在音乐制作、音乐科技方面多有建树,积累了大量来自华为、 腾讯、阿里、网易、迪斯尼等众多知名公司客户,并成为他们的供应商和服务商。同时,在电子产业、声学装修、系统集成等领域也创建了多个公司,形成了产业集群,并拥有自主品牌产品,远销欧美。先后被聘为上海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浙江音乐学院创业导师,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喜爱。

一、在校期间勤勉奋进

为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明晋冬的成功与他的求学经历紧密相关。他自江津师范学校中师毕业后,前往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现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继续深造,担任班级班长。这段经历使他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得到锻炼,培养了他团结友爱、互助互济和敢于突破自我的品质。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甚至组建乐队演出。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校园生活,也为他未来的事业打下坚实基础。他说,师范专业虽然看似没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但它要求每个学生掌握很多技能,如演讲口才、文字排版、沟通能力,乃至学习方法等。这些方法和技巧技能,加上他教书时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和厚以待人的品格,既使他在工作后很快得到上司的认可,在社会上扎稳脚跟,也为他未来的音乐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2002年,明晋冬毕业,他并没有选择传统的教师职业,而是选择了创业。他离开重庆,前往广东,最终在上海扎根破土,茁壮成长。 

二、创业路上勇敢坚韧

不断收获优秀业绩

明晋冬的创业之路跨越了多个领域,挑战与创新兼具,展现出独特的眼光和才华。2005年,他到上海不久就与朋友一起开设录音棚,为众多知名艺人和国内外的乐队录制专辑。虽然他没有学习过这些专业知识,也没有跟过专业的老师,但他凭借在母校组建乐队的经历和演讲比赛的经验,以音频剪辑作为启蒙,逐渐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在音乐制作、音乐科技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创办的乐王(上海)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业内享有较高声誉。他本人也被聘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浙江音乐学院创业导师等职务,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和喜爱。

随着公司的发展,他积累了大量来自华为、腾讯、阿里、网易、迪斯尼、米哈游、叠纸游戏等众多知名公司的客户,并成为他们的供应商和服务商。在此过程中,他充分展现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和商业智慧。

三、致力发展,不断开拓

形成产业集群

明晋冬的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开始涉足实业,在电子产业、声学装修、系统集成等领域也创建了多个公司,形成了产业集群,并拥有自主品牌产品,远销欧美。这些成就展现出他卓越的创新思维和开拓能力,将事业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回望明晋冬的职业生涯可以发现,他的成功并非偶然。他的每次跨越和成长都与他的学习经历紧密相连。他始终把“厚德、笃学、砺志、创新”的校训铭记在心,将其践行于自己的事业中,并造就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明晋冬的创业故事是一个关于坚持、勇气和创新的历程。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永远真诚、永远向上”的精神,为年轻一代,特别是继往开来的重师学子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在他的领导下,乐王(上海)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扫码投票102

庆非遗五谷画绘就人生奇迹

——唐大焱

人物介绍PROFILE

唐大焱

2006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现为重庆叶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北碚区第十六届政协常委、北碚区小微企业协会会长、北碚区非遗协会副会长。从事五谷粮食画和叶脉画两项非遗的传承。曾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全国第一批试点支持的残疾人非遗工匠、重庆好人、感动北碚十大人物、北碚区十大优秀青年、北碚区优秀民营企业家、北碚区十佳工匠,入选“缙云英才”支持计划。2023年10月,被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

一、五谷情缘——不解的情缘

重庆五谷粮食画和叶脉画艺术起于唐,盛于清,清乾隆时曾是重庆府敬献皇帝之贡品,是中国五谷文化的艺术写照。但历经千年沧桑,几经传承断代,走进濒危的边缘。重庆五谷粮食画第五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唐大焱为了将粮食画和叶脉画发扬光大,历尽艰辛。2006年6月,唐大焱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一所重点中学任教,为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辞去工作自主创业。2008年,为纪念周总理诞辰110周年,大焱耗时5个月,巧用芝麻11万颗,创作完成了国内最大的彩色粮食画《人民总理周恩来》,获全国金奖。

二、五谷繁衍——续写生命奇迹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9月25日,时间在这一刻凝结,唐大焱从十米高的画室窗台上因安装粮食画不慎坠落,造成全身20多处骨折(双脚根骨粉碎性骨折,双盆腔骨折,尾椎骨骨折,腰椎衡突骨折,肘关节、腕关节多处骨折),右肺严重挫伤。西南医院出具了三次病危通知书:因伤势太重,生还的几率极小。即便恢复得最好,也是终身在轮椅上度过。但是,对五谷粮食画的追求和民间艺术的极度热爱,激发唐大焱对生的渴望。凭着顽强的毅力,最终战胜病魔,创造生命奇迹。 2009年3月,在家卧床数月后开始以轮椅为伴,此后半年咬紧牙关做康复训练,每一步行走都很艰辛,一阵阵剧痛让唐大焱打算放弃。但想到之前的付出并初见成绩的“五谷艺术”,不能让这项“非遗”传承断代,他忍住疼痛,朝着自己的“五谷梦”“蹒跚学步”。 

三、五谷传奇——立志传承非遗

2011年1月,大病初愈的他身体内还固定着多处钢板,要靠拐杖支撑才能独立行走。创业后不久,2011年,爷爷、婆婆、爸爸、妈妈一年内先后过世。年仅26岁的大焱面对巨大打击。2011年10月,在北碚区各级部门的支持下,在朋友的帮助下,大焱成功申请了微型企业。

一路辛程刻,终得见花明通过几年的努力,组建了一支由青年大学生组成的团队,立志保护和传承中华绝技-五谷粮食画。发扬光大“五谷艺术”的想法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北碚多家小学与他共同努力,利用基础教育这个平台传承民间工艺,让非遗星火相传。多年来,粮食画和叶脉画不断在重庆乃至全国亮相并获奖50余项,媒体采访数百次。

2023年6月29日,重庆叶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被中共北碚区委办公室、北碚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评为“十佳民营微型企业”。 

四、五谷生根——回报社会

积极为乡村打造文创产品,助力乡村振兴,帮助东升村等开发地域特色的相关产品。在疫情期间积极参与社区抗疫志愿服务工作,用奉献彰显了志愿精神,表现突出,被评为“最美志愿者”。

2022年,缙云山突遇百年难遇的山火,在第一时刻,发动和组织捐款、捐物,积极参与运输救援物资。

唐大焱将慈善事业与技艺传承相结合,经常深入学校和村社免费开展送文化等艺术传承活动,为广大学子和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增添了光彩,也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让更多人掌握一门技艺。此外,他还长期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累计捐款捐物二十余万元。

扫码投票103

师德感染学生,谱写教育篇章

——记重庆市垫江县文化路

学校教师、全国师德标兵

王洪英

人物介绍PROFILE

王洪英

女,2005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数学)专业

曾被网友评选成为“重庆最美女教师”。2011年6月2日宣誓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预备党员。2013年8月,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教育部授予王洪英“全国师德标兵”称号。荣获“振兴重庆争光贡献特别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一、重师理念,立德树人

传递温情育人者

2001年,王洪英进入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数学)专业,在这里,她收获了老师的温情和同学的关心。

大一时她生了病,大二刚开学时她的父亲也不幸去世。那段黑暗的日子里,辅导员程老师和师母给了她非常多的帮助。 他们组织同学们为她捐款,师母还会炖汤给她送到寝室来,帮助她走出了那一段黑暗。王洪英说,现在想起来她仍然十分感慨。在大学的那段日子总体来说都十分开心,因为初教院是一个非常有温度的学校,她也一直在怀念着母校。

二、历经磨难,坚持不弃

奉献人生先行者

王洪英2005年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一次上课晕倒后,被诊断为右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但因不放心她的学生们,右腿肌肉萎缩的她,硬是让自己的老母亲背着去学校教课,拄着双拐,重上讲台,继续教育事业。

她说,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让她坚强的站起来,是学生、同事、老师、家人的那份浓浓的关爱让她找到了新生,是来自于重庆师范大学各位领导的支持帮助她走到今天。她说,在过去的那段日子里,她得到过许多的荣誉,许多的关注。但是她知道,这些都只是短暂的,它只是对于过去那段时间的一个认可。她还要继续朝前走,继续坚持自己的本心,就像党员一样,不忘初心,不忘来时路。

三、坚守初心,爱岗敬业

乡村教育深耕者

王洪英的教学技能非常出众,知识储备也非常雄厚,是一位出色的乡村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王老师一直扎根乡村,把青春奉献给乡村,奉献给乡村里的孩子们。当被问及为何放弃更好的教学环境,投入到乡村教育的怀抱中时,王老师毫不犹豫地说:“乡村教育需要我,我当然就要留在这里,”她又举出了身边许多乡村留守儿童的例子,“你说,这么多孩子都在渴望着知识,我怎么能走呢?"

王洪英切身举例,在对班级同学做心理问卷调查时,要针对乡村教育的实况,结合小学生心理特征,因人想法,因人制法。作为老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程度。童年需要陪伴,需要安全感,如果他的童年有安全感,那么他的后半生也会比较的幸福,反之亦然。同时,老师还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和孩子沟通时,是以家长身份去沟通,还是以朋友的身份去沟通?如果是以家人的身份沟通,孩子根本不会说真话,完全不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老师。如果是以朋友的身份去沟通,孩子也许会慢慢的敞开心扉。在说的过程中,老师也一定不能生气,因为在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理解能力和成人的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们要换-个角度与孩子多沟通交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这是王洪英在乡村教育深耕多年后得出的部分经验之谈和教育心法。

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城乡教育不平衡问题的关键环节。但乡村教育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缺乏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而王洪英的决定则展示了她对乡村教育的热爱和责任感,选择留在乡村,并且积极投身教育工作,也正是她对乡村教育状况的关注和改善的具体行动。

在乡村教育的道路上,王洪英是一位充满信念和激情的先行者。她的坚守和奉献,将继续影响和激励更多的人,为乡村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教师和党员,她也会坚守初心,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王洪英表示,一直以来,她都感受着来自母校的关爱,作为校友,王洪英将始终支持重庆师范大学的发展、帮助学弟学妹们成长,她还鼓励同学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好奇心,不断追求进步和成长,希望看到更多优秀的学子投身教育,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扫码投票104

铁骨铮铮好男儿

卫国成边显本色

——吴晋锋

人物介绍PROFILE

吴晋锋

2021年7月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参军入伍

8月下旬他在丰都开始新兵入伍训练,开启军旅生涯第一步。9月19日吴晋锋奔赴祖国北疆,正式进入部队,为祖国巡逻放哨,卫国戍边。2022年1月27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发布了一部北疆边防微电影《兵雪奇缘》,该微电影以吴晋锋的一封家书为线索,细腻展现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为祖国守卫边疆的生活点滴,陆续被人民日报、中国军网、解放军报等主流媒体转载报道,阅读量达100多万。

2022年1月27日新华社解放军分社发布了一部北疆边防微电影《兵雪奇缘》,该微电影以初等教育学院2017级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吴晋锋的一封家书为线索,细腻展现了战士们在冰天雪地里为祖国守卫边疆的生活点滴。

该部微电影陆续被人民日报、中国军网、解放军报、新浪、腾讯等主流媒体转载报道,阅读量达100多万。

2021年9月,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保兴山哨所戍边战士吴晋锋从重庆老家跨越3500公里,来到了地处黑龙江畔小兴安岭余脉的保兴山哨所。由于从小出生在南方,对雪充满了幻想。第一次把雪握在手里、第一次堆雪人、第一次做雪雕.....那么多的第一次都在这里实现。他在执勤时发现,厚厚的衣帽上挂满冰霜,露出的睫毛上也仿佛安上了一套冰晶“假睫毛”,折射着阳光,一闪一闪的甚是可爱。

吴晋锋所在的保兴山哨所建在悬崖边上,远离村庄,只有一条陡峭的山路与外界相连。那是哨所唯一通往外界的补给路,冬天大雪封路, 哨所便与世隔绝。“三个蚊子一盘菜、七只蛇鼠一麻袋、十月飘雪五月化、半晴半雨雷电来。”保兴山哨所的“四怪”在驻地广为流传。地方虽艰苦,但哨所官兵并没有觉得苦....哨长李勇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详细记录着哨所每一个人的家乡和生日。随着吴晋锋生日的临近,李勇本打算托人从县里买一个蛋糕送上山,可大雪封路让这个计划很难实现。

寒风阵阵,烛光摇曳。在零下35摄氏度的营地里亲爱的战友给他准备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吴晋锋来自南方,之前没来过东北,临近春节, 说不想家那是假的。吴晋锋生日这天,趁着轮到他站岗的机会,李勇带着其他战士开始了一场“秘密行动”--就地取材,做一个“冰雪蛋糕”!中士佟子文找来了两个盆作模子,上等兵何武强把雪压进盆中, 作为“蛋糕胚子”的上下两层。中士张华在“胚子”的表层均匀地喷了一层水,结成冰膜后开始用颜料给“蛋糕”上色。没多久,一个红黄相间、写着“生日快乐”4个大字的“冰雪蛋糕”新鲜“出炉”。在烛光的映衬下,“蛋糕”的颜色格外鲜艳。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官兵们齐唱生日歌。掀开遮挡礼物的盖头,发现战友们用心用情制作的“蛋糕”,吴晋锋热泪盈眶,哽咽着说不出话。“这是我在部队过的第一个生日,也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来自战友们的祝福以及班长骨干对我的关心爱护,让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你知道为什么大家给你做的蛋糕是红黄搭配吗?”李勇把手搭在吴晋锋的肩膀上说,“因为这是国旗的颜色,希望你胸怀祖国,担负起保家卫国的神圣责任。”“小寿星”吴晋锋沉浸在感动之中,曾经他是父母的“掌中宝”,如今他是祖国的守护者。

小小边关哨,暖暖战友情。边境线上的每个地方都有他们的足迹, 每个角落都写满了他们的故事。冬季寒风夹杂着暴雪有时一下就是十余天,吴晋锋常常是顶风冒雪巡逻在边境一线,深一脚、浅一脚。数十公里的边防线,一天一个来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简单、枯燥又是那么重要。虽然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与艰辛,但他仍然默默坚守, 彼此加油打气,最难时身边是战友,探路是战友,身后依旧是战友。边关虽冷虽苦,但他的心是滚烫的,卫国戌边的心是坚定的。泪眼朦胧的吴晋锋暗下决心:边关有我,祖国放心!

爬冰卧雪忠诚闪耀,仗剑戍边歌唱祖国。吴晋锋和他的战友们与风雪搏斗、与严寒抗争、向寂寞挑战,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在边关雪野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辉煌,边关的风雪日月见证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为鼓励大学生响应祖国号召,积极参军入伍,初等教育学院在学校武装部指导下通过征兵专题宣讲、辅导员政策解读等方式为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做了广泛宣传和积极动员。同学们对军人的了解更深刻了,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更强了。吴晋锋正是在这样的鼓舞和号召下坚定了自己参军入伍的信念!

希望未来有更多同学能够积极响应祖国号召,趁青春,洒热血,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扫码投票105

扎根深山行师道

一支粉笔写春秋

——记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

木果里镇发期小学特岗教师

谢茂玲

人物介绍PROFILE

谢茂玲

2021年6月毕业于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科学教育专业

2021年9月以特岗教师身份就职于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木果镇发期小学。在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学校,谢茂玲吃住在学校旁边的卫生室,在这片小天地,践行着自己关爱学生、耐心教学、为乡村教育奉献的初心。她用爱心和真诚点燃农村孩子们的希望,用激情和梦想诠释着青春的另一层含义一一甘于平凡、甘于清苦、甘于奉献。2022年获评重庆市“基层就业大学生”。木果镇发期小学位于贵州大山深处,山里的道路崎岖坎坷。学校里,大约九成学生为少数民族。考虑到山区里孩子上学困难,学校于2018年重建办学。恢复办学后,一栋教学楼只够四个年级使用,因此搭建了活动板房作为学生教室。如今学校有6个班,学生269人,教师12人。山里冬天寒冷,生活上用水不方便甚至经常停水,谢茂玲吃住在学校旁边的卫生室,在这片小天地,践行着自己关爱学生、耐心教学、为乡村教育奉献的初心。 

一、前路泥泞

她便穿上一双“筒靴”

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大家“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谢茂玲看来,选择乡村教育的意义非同一般。从小就在城市长大的她,面对农村艰苦的生活环境,她无助过、迷茫过、难受过,但却从没想过离开,只因心中一直记得大学时期学院老师讲过的一句话:“大学毕业后不一定非要去大城市里当老师,要多想想大山里的孩子,乡村教育才是关键。”因此,在同龄人都企盼去大城市发展教育事业时,谢茂玲毅然决然地选择去到离人民最近的基层教育。她靠着信念慢慢地去适应山里的天气、人文和饮食。她希望自己在进入社会伊始,能在基层一线教育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发光发热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夜里昏暗

她便点上一根“蜡烛” 

大学毕业后,谢茂玲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了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在学校,作为班主任的谢茂玲关心照顾每一位学生, 解决学生的学习和教育问题;在校外,她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山区孩子的基础薄弱,学习困难,甚至有一些学生出现了厌学情绪,但她从未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在担任班主任期间,谢茂玲给予了学生远远超出本职工作的照顾与关怀:她四处为学生收集新旧衣物和生活用品,在寒冷的冬天为学生带来温暖;她学习理发技能,帮学生剪理头发,为学生省下理发的花销;她从不吝啬夸奖和关爱,使学生们在短短的几个月变得越来越开朗。在生活中,谢茂玲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应对各种困难,主动了解许多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学习少数民族的语言,用心体会民族文化之美。曾经有人问谢茂玲:“山里的生活这么艰难,你后悔吗?”她很坚定地回答:不后悔。因为在这期间,她感受到了山区孩子的纯真与善良,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来乡村教学的选择。 

三、激流难渡

她便搭建一座“小桥” 

在岗位上,谢茂玲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由于属于乡村小学,学校的很多设施和很多岗位配备不足,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谢茂玲还负责管理学校的食堂工作,定期与营养餐公司对接,为学校订菜,为学生订购水果牛奶,完成每天的食堂账务,以保证学校的每个学生能够享受到国家给予的餐费补助。 除此以外,她从2021年起就开始在微信视频号“玲娜玲儿”上记录乡村教育生活,里面都是有关发期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的视频,搭建起这个网络桥梁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大山里的孩子,关注乡村教育。

人生的第一个工作身份是特岗教师,谢茂玲深感骄傲自豪,作为人民教师有一份热就有一份光,她的热是真诚的、无私的、充满爱意的,变成光撒在了山区孩子的心田上。孩子们的心田也温暖了她,让她慢慢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教育,什么才是生命的价值。在朝气蓬勃的青春岁月里,谢茂玲用爱心和真诚点燃农村孩子们的希望,用激情和梦想诠释着青春的另一层含义——甘于平凡、甘于清苦、甘于奉献。她深知作为乡村教师的自己任重而道远,把“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自己”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在乡村教育这块沃土上继续播撒智慧。

初等教育学院简介


厚史载德,踵事增华。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城北新区,办学源于1906年创立的官立川东师范学堂。前身是川东师范学堂、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重庆市立师范学校、重庆市第一师范学校,2003年并入重庆师范大学,更名为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  

学院占地170亩,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配套齐全。现有在职教职工126人,其中专任教师99人(教授7人、副教授29人,硕士生导师21人,博士28人);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及硕士学生2400余人;有附属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学院设有小学教育(语文、数学、英语分科方向和全科教师方向)、科学教育、书法学本科专业,设有科学教育学硕士点、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点。  

学院坚持“继承百年传统 ,凝练办学特色,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小学教育”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全面发展,一专多能”的新时代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要求师范生素质到达“五能五会”(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写会画,能教会导,能思会研)和“十项全能”(听、说、读、写、算、弹、唱、跳、画、教)。2013年学院招收首批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学生,为重庆市农村小学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先后与24个区县教委合作组建了重庆市首个“UGIS”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联盟,并在全市建立了53个实践教育基地,构建了校地合作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学生参加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院立足基础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重庆城区小学的校领导和特级教师中有70%是学院的校友;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市级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的校友就有300余人。近年来,还涌现出了“全国优秀教师”曹瑾、“振兴重庆争光贡献特别奖”获得者王洪英、“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郑高兰等优秀青年教师。  

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20个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改革试点院校之一。小学教育是重庆市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科学教育是全国第一个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校级特色专业、市级一流专业;书法学是重庆市唯一的师范类书法本科专业。学院拥有3个市级科研平台(重庆市儿童发展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和3个校级科研平台(重庆师范大学科技教育与传播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重庆师范大学儿童阅读与语文教育研究中心)。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科研项目10项,市级科研项目80项(其中重点项目5项),校级科研项目98项,横向科研项目17项;发表高质量论文188篇(其中A类98篇,B类90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共79部。立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主持国家级精品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市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主持教改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1项,市级重大项目1项,重点项目4项,校级重点项目5项);获得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二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  

学院是重庆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也是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资质机构。近年来,开展了“国培计划”和市内外教师培训80余项(其中包括教育部示范性培训项目13项,省市级国培项目40余项,市内外拓展培训项目30余项),培训了5800余名小学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师和教研员,培训质量名列全国同类学科前茅。学院多次被评为重庆市教师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和“国培计划先进集体”。  

百年弦歌,辉光日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立足重庆,面向西部,坚持小学教育、科学教育、书法学协调发展,抓内涵、创特色、树品牌、求卓越,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西部前列,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小学教师教育基地。

精彩待续   第十七期/共十八期


往期推荐

1.《问路》合集

2.“就业咖啡馆”营业啦

3.重庆师范大学2025届毕业生生源信息

4.重庆师范大学就业信息网用人单位操作指南

5.重庆师范大学2024年秋季大型双选会邀请函

来源 | 重庆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

排版 |兰淇淇

一审一校 | 陈奇 黄冰璐 

二审二校 | 胡雪梅 何欣欣

三审三校 | 王睿 秦丽

主编 | 冉久飞

免责声明:重师就业微信公众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本平台相关内容由用人单位提供,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重师就业
为重师学子提供优质就业资讯、就业指导、生涯规划等相关就业服务,为用人单位提供精准校园招聘服务,为学校就业服务相关工作人员提供精确管理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