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王故里·广水厨嫂】② 《农村新报》:“食”尚传承百年应山奎面

政务   2025-01-16 11:47   湖北  

腊月间,踏入广水的街巷,浓郁的年味儿扑面而来。土特产门店里,应山奎面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银丝般的细面,有的被红绳精心扎起,缠成一捆捆;有的被装进红色礼盒,层层堆叠,宛如小山。



买上一把,到餐厅请师傅下锅烹煮。只见锅中面条细如银丝,根根分明,在沸水中舒展舞动,却不连条、不浑汤。再配上些香油、葱花,汤清面白,落口滑嫩。



应山奎面,又称“银丝贡面”。追溯至明末清初,应山县(广水市旧称)人吴太盛在四川夔州习得挂面手艺后,携妻回到应山,在草街开起店铺,以此为生。经六代人传承创新,这面条愈发细滑筋道,“银丝贡面”的美誉也渐渐传开。


在应山街道督察巷农贸市场,五十多岁的汪大新经营着一家面食专卖店。“从爷爷、父亲到我,我们是三代做面人。做面之前,必须净身、更衣,吃饱喝足,保证体力。”汪师傅对做面有着极高的敬畏之心,他指着两米多宽的案板,向记者演示奎面的制作工艺,一边娓娓道来,“从午后开始和面,傍晚时分醒面,再到擀面、割面、扯条、搓圆、上箱、分签、出面……一整套工艺,整整七道工序,每一步都容不得马虎。”


经过通宵的辛劳,次日晨曦中,如丝般的空心细面被高高晾起。正宗的应山奎面色泽白、根条细、不连条、不浑汤,口感细腻、清爽,而且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钙等多种营养成分,易于消化吸收。


应山奎面传承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重生介绍,应山奎面的制作工艺极为严苛。必须选用广水本地优质面粉、土鸡蛋、小磨香油和食盐等原料。“制面时,面粉‘拌’必均、‘和’必柔、‘揉’必慢、‘搓’必匀、‘拉’必沉。十五字方法完美结合,才能做出细如丝、色如银的成品空心奎面。”每一根奎面,都凝聚着传承人的心血与智慧。


步入新时代,广水市积极推动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2006年,应山奎面被列入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又成功入选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适度开发,保护与利用并举。”2016年10月,广水市非遗保护中心在湖北大自然农业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了应山滑肉、应山奎面传承基地和生产基地,开启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生产性传承和保护之路。


基地邀请应山奎面制作技艺传承人李重生对员工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产品的原汁原味。同时,在产品种类上下功夫,成功地研发出鸡蛋、香油等多种营养型奎面。从手工作坊,到走上生产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应山奎面正式走出“深闺”,拥抱市场。多种口味产品一经推出,便揽获了众多订单,销售额节节攀升。


“我们在网上开设了微信店、淘宝店等销售平台,在全国数十座城市发展线上、线下代理商。”湖北大自然农业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如今,奎面已走出广水市,成功打开河南、上海、广州、江苏等省市的市场。2024年,公司应山奎面销售额达600万元。这一承载着数百年历史文化的美食,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



往期回顾|相关链接



【詹王故里·广水厨嫂】①《农村新报》点赞广水传统美食——拐子饭



作者 | 徐思弘     曾瑞鸿
编辑 | 周   苗
制作 | 刘   帅
审核 | 刘   冬
来源 | 《农村新报》

看精彩视频

关注“广水发布”视频号





关 于 我 们

《广水发布》坚持“权威发布、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宣传广水”的理念,及时发布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新动态、新进展,大力宣传广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绩、新成果,致力于打造权威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广水发布
《广水发布》坚持“权威发布、关注民生、服务社会、宣传广水”的理念,及时发布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新动态、新进展,大力宣传广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绩、新成果,致力于打造权威的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