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随着新职业的大量涌现,早已不止于“七十二行”。来自宣化区贾家营镇下葛峪村的岳祥丽,就是一名拥有新职业的“福嫂”。到北京还不到一周,她就以中级护理师、健康照护师的身份受雇于北京朝阳区的一户人家,解决雇主的照护难题。
“来北京前,我只能在村里照顾老人种点地,眼看着儿子大学毕业,正是用钱的时候,如果没有这个培训,家里的重担会全部落在爱人身上。”岳祥丽回忆,“去年5月,区妇联、村干部、国馨家政工作人员来村里宣传‘张垣福嫂’的项目,国家有政策,可以免费学技能,我觉得可以来试试。”
扣背、鼻饲、轮椅转换、口腔护理……两个月的培训、实习、拿证,仿佛为岳祥丽打开了一片新的天空。“听老师讲,2024年中国大约有3500万失能老年人,庞大的失能老人基数背后,是护理需求缺口。我和学员们一边学照护技能,一边学营养知识,对职业规划充满期待。”
2024年秋,岳祥丽和宣化区80名家政“福嫂”进京就业。她们在北京3家基地进行适应性岗前培训后对接上岗。10月23日,岳祥丽顺利完成试工后,成为一名84岁失能老人的任照护师。与老人的孩子见面第一天,她就帮助老人喂药、做饭、吸痰、翻身、清理排泄物,动作利索且专业的手法让家属立马认可了这位新的照护师。
岳祥丽说:“可能是我有生活阅历,工作时有耐心,再加上具备专业技能,会把老人照顾得比较精细。老人的基础病多,要在每天的早晨7点、上午11点、下午5点和晚上9点四个时段服药,看似琐碎但却非常重要,因为一旦错过时间,药效就会受影响。坚持一段时间后,老人的血压恢复正常,脸色也比以前红润了。能看到老人的状态越来越好,能让在外奔波的家属放心,我心里挺骄傲的。”
“大姐,两年了,我们都没碰上像您这么好的照护师。等到续约的时候,我们还请您。对了,大姐身边有没有朋友也做这行,我推荐给有同样需求的同事。”面对客户的高度认可,岳祥丽感受到更多的责任感,她说自己当照护师不光是奔着钱去的,“很多人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家政保姆层面,其实我们不仅是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还承担着健康评估、营养照顾等多项任务。”
几个月来,岳祥丽拿到了不错的薪资,家里人也为她的变化而高兴。她感谢市妇联在北京建立的“巾帼家政·张垣福嫂”劳务输入输出基地,让她顺利上岗。如今,身怀“武艺”的岳祥丽自信地说:“通过自己的努力,生活质量会再上台阶,新的一年我要更加努力。”
审核:程志国 杨晓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