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顺利召开

文摘   2024-09-30 18:22   北京  

2024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于于2024年9月26日-28日。在合肥新站利港喜来登酒店成功召开。

 

大会邀请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等单位代表莅临,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30多所高校的电磁领域专家,中国移动、中国商飞等数十家产业链上下游代表企业以及多家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总参会人数近千人。合肥市委副书记路军,合肥市委常委、合肥副市长袁飞出席,安徽省、合肥市、新站区和高新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本次大会。

 

大会名誉副主席郭桂蓉院士,大会主席苏东林院士,大会共主席郝跃院士、欧阳晓平院士、王沙飞院士、陆军院士、姚富强院士、王岩飞院士、王中林院士、李尔平院士莅临大会。陈左宁院士、费爱国院士、刘尚合院士等3位院士视频致辞,多位院士发来贺信。 

 本次大会,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市人民政府、电磁兼容与防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主办;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合肥市科学技术局、安徽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安徽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中心承办;海洋装备电磁效应及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电磁信息控制与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计算与设计重点实验室、民航飞联网重点实验室、电磁环境适应性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磁环境效应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中关村科创智慧军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多家单位联办。

 

此次大会集会、展、体验于一体,  以“实现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领域自主可控和产业创新发展”为核心,以汇聚领域专家、探讨最新技术、对接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国内外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开展交流展示,搭建学术界和产业界交叉融合的交流平台,促进我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领域人才、科学、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大会围绕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EMI测试、电磁安全系统、目标电磁特性识别、电磁态势可视化、电磁环境频谱感知、复杂电磁环境等技术方向以及芯片器件、航空航天、轨道交通、通信、汽车、船舶等行业领域深入探讨交流。同期组织光链行动—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前沿技术论坛;新品发布;新书展示;人才对接;创新技术与自主可控测试仪器设备展览;参观调研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

大会开幕式

9月27日上午08:30,大会正式开幕,由中国工程院苏东林院士主持,苏东林院士首先对“2024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产业创新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代表大会组委会,以及本人,诚挚欢迎大家的到来!

 

 苏院士指出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对电磁环境效应基础研究提出新需求,电磁学与计算机科学、光学、材料学、生物、复杂系统等交叉融合,在电磁场基础理论、智能电磁计算、电磁防护材料、电磁场快速感知、电磁生物效应与防护仿生领域不断发展,促进电磁环境适应性、电磁安全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智能化装备电磁安全能力是该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搭建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交流平台,希望大家能够充分交流经验、寻求协作,推动我国电磁领域快速发展。实现电磁领域的"创新引领"和"自立可控"。

 

接下来,苏院士宣布2024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产业创新大会正式开幕! 



开幕式现场

大会名誉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郭桂蓉院士致开幕词。

 

郭院士对大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同时指出,电磁是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是世界强国竞争的科技高低。我们中国工程院连续五年将电磁场和电磁环境效应列为重大技术挑战。我国电磁领域的技术研究、技术创新、产业的应用和人才的培养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极好的机遇。

 

接下来,由中国工程院陈左宁院士通过视频的形式致开幕词。 

陈院士指出,当前电磁兼容的问题变得日益复杂,电磁作为航代电磁通信、航空航天、医疗军械和许多其他领域交叉的学科,一直是全球科研和产业界的焦点之一。希望通过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产、学、研、用、政、经等各方充分交流,拓展思路,达成合作。

 

接下来,由大会共主席、中国工程院,费爱国院士通过视频的形式致开幕词! 

费院士首先代表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向大会表示最衷心的祝贺。同时指出,当前我们面临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各种电磁装备大量涌现,使电磁兼容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应付这些挑战,电磁兼容和电磁环境效应需要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方法,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起点,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应用电磁环境适应性和电磁基本能力,还能够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需要产学研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才可以解决我们面临的挑战。并呼吁所有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动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的发展。

 

接下来,由大会共主席、中国科学院,郝跃院士致开幕词! 

郝院士首先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指出,在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更离不开电磁。电磁将为陆海空天网联为一体,一举成为国家的利益强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将一如既往支持电磁领域的基础性、前沿性的研究工作,和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一块为我们的电磁领域的发展增添光彩。

 

接下来,由大会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刘尚合院士通过视频的形式致开幕词! 

刘院士指出,电磁作为经济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国防建设新质战斗力,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近些年来,国家为提升我国在本领域创新整合的能力,有组织成体系支持了一系列电磁领域的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项目,得到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更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希望与会的嘉宾,各位专家能够积极分享、热烈讨论,深化合作,探索前沿技术,解决行业重大挑战,带动领域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为实现我国在本领域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出更大贡献。

 

大会收到了未能亲临现场的院士们通过贺信和视频送来的深深祝福与殷切鼓励。这些来自学术巅峰的肯定与支持,不仅为大会增添了无尽的光彩,更为我们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与坚定的信心。 

接下来,由安徽大学,孙长银校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吕金虎副校长;合肥市委副市长、袁飞分别致开幕词,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接下来,由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冯文全院长主持开幕式活动环节。 

开幕式环节第一项,举行鸿鹊电磁产业园揭牌仪式。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工程院,苏东林院士;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赵雪燕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金虎;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袁飞;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长,洪芳;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卫东,共同揭牌。 

开幕式环节第二项,举行鸿鹊电磁安全检测中心揭牌仪式。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工程院,苏东林院士;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赵雪燕秘书长;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黄卫东;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谢树果副院长,共同揭牌。

开幕式环节第三项,进行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合肥工作站、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合肥创新中心签约仪式。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秘书长赵雪燕与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斌、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黄礼杰共同签约。 

开幕式环节第四项,进行项目签约仪式。由安徽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王斌;北航合肥研究院谢树果副院长;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丁一夫;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郑广州;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试验开发院副院长王亮;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李荣明董事长、中星联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程军强总经理、苏州泰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蔡省洋副总经理共同签约。

开幕式环节第五项,颁发入会证书。由欧阳晓平院士、王沙飞院士、王岩飞院士为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智能网联开发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十所;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基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浙江绿色理想科技有限公司;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飞谱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电磁测通科技有限公司颁发入会证书。

开幕式环节第六项,由苏东林院士发布《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白皮书》。苏院士指出,白皮书的发布,是对我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自主可控技术和产品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总结,它不仅展现了当前的技术成就与产品实力,更为未来的技术革新与产品自主研发提供了明晰的战略导向。此白皮书紧扣国产化与自主可控的核心价值,不仅包含了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与名词术语;电磁兼容设计产品;电磁干扰及电磁环境效应测试产品三大部分内容,还精心梳理出了我国电磁兼容实验室、电磁兼容设计产品、电磁兼容测试仪器、电磁兼容软件四大核心资源列表。为业内人士和广大用户提供了全面而精准的参考信息。

开幕式环节第七项,由北京邮电大学,刘元安教授,发布“电磁领域前沿技术问题、工程技术难题、基础科学技术问题、产业问题”。这十大核心问题不仅凸显了电磁领域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更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关键路径,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提供坚实支撑。

最后,进行会旗传递。由本次大会主承办单位代表安徽大学孙长银校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谢树果副院长将会旗交回苏东林院士;再由苏东林院士将会旗传递给下届承办单位代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基准工艺研究所所长吴龙刚所长、中国计量院深圳创新院的常务副院长宋振飞副院长。 


大会报告

开幕式之后,由大会共主席、新加坡工程院、浙江大学,李尔平院士;北京邮电大学,刘元安教授共同主持大会报告环节。


六篇大会报告分别为:苏东林院士,中国工程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和产业创新十年发展及展望"。William A. Radasky,美国工程院院士 ——Update of IEC Standard 61000-2-9 Describing the HEMP Environment。Richard W. Ziolkowski,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教授——Superdirective Compact Antennas and Arrays。李尔平,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Multiphyics and Electromagnetics for Integrated Chiplets。王中林,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 ——非匀速运动物体系统的动生麦克斯韦方程组。王晓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移动通信电磁应用的思考。

滑动查看


同期活动

27日下午至28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同期活动。


八大技术专题,其中包括:EMC、天线测量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技术;高性能电磁及多物理计算与仿真;电磁环境效应与评估;先进电磁材料技术及应用;电磁信息技术研究;电磁环境感知与电磁频谱管理技术;先进数值方法及其在多场景中的可信性分析。

 

五大产业论坛及链长制峰会,其中包括:光链行动—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前沿技术论坛;航空航天船舶与电磁安全设计与探索论坛;移动通信网络电磁增强与干扰抑制技术论坛;器件、芯片电磁安全与环境适应性论坛;未来通信系统电磁安全前沿技术论坛。

 

会议安排高效紧凑,会场内交流互动气氛浓厚,与会代表纷纷向报告嘉宾提出各自不同的观点和问题,报告嘉宾一一进行解答和讨论,会议现场气氛高涨。代表们普遍反映报告水平高、有深度、有广度,引人入胜、受益匪浅。会议自筹备以来,得到科技人员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本次大会共邀请专家报告130多篇,征集稿件50多篇,活动受到与会人员的一致好评,报告水平高,内容详实。

 大会同期组织“创新技术与自主可控测试仪器设备展览”,展示的企业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创新研究院、北京长鹰恒容电磁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苏州泰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峰极电磁科技有限公司、广电计量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森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星联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信测科技有限公司、长沙市泰泽电子有限公司、西安爱邦电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绿色理想科技有限公司、浙江诺益科技有限公司、中电科思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海普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维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沈阳邦粹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军密安科技有限公司、安全与电磁兼容期刊等。





 同期设置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合肥新站区发布低空产业规划;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西安维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泰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森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星联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信测科技有限公司、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等参与新品、新技术发布。

为更好的推动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发展,为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此次大会组织前往深空探测实验室,新站高新区企业(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股份公司、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调研。

 

26日下午,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召开了“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二届第二次工作会议暨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委会”,联盟汇聚了国内30多所高校的专家,以及50多位企业代表。

 

这一年联盟各成员单位代表、专委会专家、工作组、秘书处全面推动联盟组织建设及发展,持之以恒、保持初心,始终以“实现电磁环境效应领域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联盟作为本领域的全国性组织,有责任、有义务站在国家高度做好领域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的紧密合作。

 

 苏东林院士作为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集中民智,参与集体论证,站在国家、站在行业的角度推动发展,大家齐头并进向前走,充分发挥国家对科研的政策优势,通过大的平台把大家牵引起来。

2024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为各界构建了一个科技交流、经验分享、项目对接、拓展商机的权威平台,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发展需求为牵引,倡导各领域软硬件技术及产品研发,注重关键技术与系统创新,不断促进学术界、工程界和产业界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工程转化与市场应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关注我们 | 加入学会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是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一级学会。会员涉及光学和光学工程领域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教授、学者,以及商界精英。学会秉承“创新、协同、求真、务实”的精神,将通过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搭建一个产学研大平台,推动光学工程的技术创新、注重光学科技的成果转化、面向应用促进光学前沿的工程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推荐年轻的领军专家作为学会核心力量,培养一批国内外新领军人物。

扫码入会

如有其他合作需求

请联系光博士



光学工程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官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