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持人体机能的正常运转,我们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经过新陈代谢和分解后,最终形成排尿行为。
但是在生活中,有些人一喝完水就想上厕所,有些人则喝完水后很长时间都没有尿意,这是怎么回事?又到底哪种现象更健康呢?
喝完水后
间隔多久上厕所比较合适?
水变成尿液,一般需要30~45分钟,但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再加上尿液的形成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喝水后排尿的频率和时间也不一样。
不论是喝水后就想小便,或者半天不去厕所的人,都可能属于正常现象。
一般来说有以下6类因素会影响排尿的间隔时间:
膀胱是储存尿液生成尿液的重要器官,正常情况下人的膀胱容量为300~500毫升,但也有些人可能只有200毫升左右。
膀胱体积小的人尿液储存量少,稍微有尿液产生就会刺激膀胱产生排尿的信号。
括约肌用于控制膀胱的松弛功能。当括约肌松弛时,膀胱的储存能力就会较差,因此无法储存过多的尿液,导致排小便的次数增加;而当括约肌紧绷时,膀胱具有较大的储存容量,饮水之后代谢时间较长,因此,上厕所次数减少。
有些人平时不习惯主动喝水,非要等到特别渴了才会去喝,时间久了膀胱也会适应缺水的环境。一旦有水分流入,膀胱突然受到刺激,就会产生尿意。
不少人因为工作或学习的原因,有长期憋尿的坏习惯,但这会使膀胱内壁的敏感性降低。
而一旦膀胱敏感性降低,即便膀胱中已经有充盈的尿液,也不会产生很强的排尿感。
不过要提醒大家:憋尿不是啥好习惯,要趁早改掉。
天热时出汗多,体内的水会更多地以汗液的形式被排出体外。因此,夏天喝水多却排尿少,也是种正常现象。
而当气温降下来,或者你总是待在空调房里,汗液蒸发少了,大部分水分排泄的工作交给了肾脏,尿液就相对比较多了。
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会增加肾脏的负担和压力,从而促进尿液的产生排出。
精神压力过大的人排尿次数增多,夜尿频繁,平时一定要学会疏导情绪,多与他人沟通交流,及时分散注意力。
排尿习惯的改变
警惕是疾病到来的信号
相较于排尿时间的间隔,我们真正要关注的,其实是排尿习惯的突然改变,像突然排尿次数增多或减少;夜尿频繁;又或者是存在尿急、尿痛等问题,这有可能是疾病到来的信号。
肾脏是水分的主要代谢器官,而尿液的形成需要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等过程,因而肾功能受损最明显的症状是排尿习惯的改变,可出现夜尿增多、尿不尽、泡沫尿等情况。
如果存在泌尿系统的感染、膀胱过度活动症或者泌尿系统相关的刺激性病变(尿道炎、尿道结石、膀胱结石等),都可能会造成排尿频次、排尿量增加等改变。
而与此同时,还可能会伴随排尿疼痛、尿色异常、腰痛等现象。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尿液相关的化验检查,并做泌尿系统的B超等检查进一步评估,排除病变可能。
血糖水平过高,血液中的渗透压也会发生变化,人会时不时地感觉到口干,就会不断地补水,不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尿量都会增加,且可伴有吃得多、体重下降的情况。
若是本身血糖偏高,还经常性夜尿增多,就要多想一步是不是已经发展成糖尿病了。
男性特有的前列腺有控制排尿、运输精液、分泌前列腺液等功能。当前列腺受到感染时,会导致前列腺充血、水肿,造成膀胱出口的部位有明显的刺激,从而可导致尿频、尿急、尿不尽、尿痛的现象;
当前列腺功能退化,导致前列腺增生时,除了会引起排尿不畅、排尿困难之外,还会因每次排尿不充分,导致膀胱有效容量减少而出现尿频。
当子宫肌瘤体积较大,直径超过5cm,或者是个数较多时,会压迫到膀胱,导致膀胱容量缩小,从而引起尿频。
另外,肌瘤若是压迫到输尿管,可引起排尿困难、腰痛等,甚至会出现肾积水;若是压迫到直肠,会导致便秘;若是压迫到盆腔组织及神经,可引起下腹坠痛或腰酸背痛等症状。
守护这三处,减少排尿异常的发生
日常若有尿、尿失禁、腰酸背痛、四肢畏冷、头晕眼花等肾虚症状,可以喝下面这款四神栗子水。
【配方】薏仁、芡实、茯苓、莲子各15克,栗子肉150克,冰糖适量。
【做法】锅中加入2000毫升清水,将所有材料倒入锅中,用小火煮30分钟后加入适量冰糖,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食用。
栗子被誉为“肾之果”,能帮助改善肾虚;薏仁、茯苓能增强肾功能;芡实、莲子能益肾固精。
在中医看来,泌尿系统属于下焦湿热症。而气海穴和关元穴对于保护泌尿系统有好处。
气海穴位于肚脐下方1.5寸处,关元穴位于肚脐下方3寸处。这两个穴位能促进肠道消化,以及下焦的血液循环,是保护泌尿系统的补气、补血穴位。
每天饭后用掌心按揉或者热敷10分钟,注意力度要保持适中。
日常要注意多补水、不憋尿、不久坐,同时可以适当锻炼膀胱经——膀胱经主要有疏通和调节生殖系统、排泄系统的功能。
【做法】后背正中间的是督脉,督脉旁开1.5寸,即2横指的膀胱经第一侧线,督脉旁开3寸,即四横指的膀胱经第二侧线。用刮痧板来回地刮20次即可。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看清,看透,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