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 四川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政务   2024-11-01 19:03   四川  
深秋时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的花湖景色如诗如画,候鸟在其中尽情觅食,为一年一度的向南迁徙积蓄能量。
花湖所在的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湿地,黄河上游水量的30%来源于此,承担着黄河流域水源涵养区、高原生态屏障区等生态重任。早年间,若尔盖湿地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和萎缩,水源涵养功能降低。随着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湿地重新“长高”“长胖”,成为野生动物嬉戏的乐园。
这是近年来,四川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缩影——通过高质量推进若尔盖山水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生态修复面积已达600余万亩,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助推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
全域谋划
“一盘棋”推进综合治理
地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的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若尔盖山水工程)总投资52.55亿元,获中央奖补资金20亿元,涉及阿坝、若尔盖、红原和松潘4个县。
“工程坚持全域谋划,将四川黄河上游区域作为一个整体谋划,构建‘一核两源六区’生态保护修复格局。”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核”即若尔盖草原湿地核心区,“两源”即黄河源区和长江上游重要支流源区,“六区”即黑河、白河、贾曲河、白龙江、岷江、大渡河六个流域分区。
在此基础上,工程遵循“流域特征+生态功能+生态问题”原则,从源头上系统科学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部署10大类39个工程,并明确项目具体建设内容、绩效目标、实施部门、省级督导部门等。为保障项目科学实施,工程实施中,由6个领域80余名专家组建而成的专家技术团队,全过程科学指导、评估生态修复工作。
在阿坝州阿坝县,黄河的一级支流贾曲河游荡多变的特性,曾令贾洛镇牧民贡本措一家十分烦恼,“汛期河水上涨,极易漫出河道,流到邻近草场。”
如今,若尔盖山水工程子项目贾曲河生态护岸建设后,贾曲河变“规矩”了。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阻挡泥沙下河,进一步稳固岸坡、涵养水源、减少岸坡冲刷和水土流失、缓解草场退化。
生态修复+
探索生态、产业等融合发展
生态修复是篇大文章,四川着力探索“生态修复+”模式,在治理恢复好生态环境外,通过生态修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雅安市石棉县板厂沟,结束50余年石棉矿开采、近20年废弃的历史后,这里重新回到青山本来的颜色。原先废弃矿渣堆积的高陡山体,已由人工重塑地貌,高陡边坡被修葺为一级一级台阶,未来将变身为矿山主题公园。
这里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雅安片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以下简称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程)的子项目之一。2022年,该工程成功入选国家示范工程,旨在通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有效联通恢复大熊猫栖息地及生态廊道、消除地质安全隐患、增加植被覆盖等。截至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程6个子项目已全部开工,生态保护修复面积1.51万亩。
复绿,只是生态修复的第一步。工程着力做好生态修复加法,在增添“颜值”的同时,为当地带来新的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让人见人躲的废弃矿山转化为人见人爱的宝贵财富。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历史遗留矿山修复工程正积极探索“生态修复+”模式,在矿山生态修复基础上,充分挖掘大熊猫、红色旅游、茶马古道等域内特色,探索推动生态、产业、文化等融合发展新模式。
在若尔盖山水工程项目区,也有类似的“生态修复+”探索。工程针对该地区产业单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难等问题,着力发掘湿地、草原等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等生态产业,提出实施“生态+光伏”“生态+牧草牦牛现代产业”“生态+人文自然景观”等多样化的生态价值实现转化产业链,努力打造黄河上游草原特色产业示范带,探索实现生态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来源:四川熊猫公园


往期回顾

夏凤俭在荥经县宣讲指导学习宣传贯彻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时强调 坚定不移强工业 精准施策抓发展 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真改实改彻底改  举一反三守红线  彭映梅督导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移交信访件办理情况


中央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雅安市移交第十一批信访件

雅安生态环境
多渠道开展政府信息发布,整合信息发布资源,使群众更多了解到雅安环保工作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