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通用技术印记: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文摘   2024-10-02 13:14   吉林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5周年华诞。75载奋进,通用技术集团为国而生、与国同行,敢为人先引进先进技术、有关必攻铸就大国重器、自强不息勇攀科技高峰、医者仁心彰显大爱无疆,服务国家战略、践行央企使命,在历次大战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出色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集团官微将陆续推出“通用技术印记”系列报道,通过照片忆峥嵘岁月、怀时代记忆,多领域展现集团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同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的不懈努力和重要贡献。本期小通将为大家讲述通用技术机床公司所属沈阳机床的故事《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1951年,沈阳第一机器厂铸造的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国徽是国家荣誉的象征,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由沈阳第一机器厂(现通用技术集团所属沈阳机床)铸造,这是通用技术集团永远的骄傲,也是新中国永不褪色的记忆。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纪念日,十天前刚刚确认图案的国徽,高悬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正中央。国徽呈圆形,金光闪闪,引得人们驻足仰视。然而,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枚耀眼的国徽是木质的应急之作,禁不住长时间风吹日晒,容易变形褪色,以金属国徽替换木质国徽成为当务之急。


谁来铸造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呢?这个光荣的重任,最终交给了当时以铸造技术闻名全国的沈阳第一机器厂。任务下达的那一刻,全厂上下激动万分、倍感骄傲。但激动过后,工人们又开始担心。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车间仅能用勺炉生产一些简单的零配件,要铸造国徽这种体量大、表面平整光滑、纹理清晰的高精度铸件,对于当时的沈阳第一机器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经过反复研究,厂里决定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铸造技术尖子焦百顺。


这天,在沈阳第一机器厂19号铸造车间,36岁的铸造班班长焦百顺接到厂领导通知——“现在有一项重要任务需要你去完成,而且只许做好不许做坏。”“什么任务?”“铸造国徽!”焦百顺清楚,“没什么可说的,再难也必须干,而且必须干好”!


焦百顺带领裴庆江、朱凤仪等十几名技术尖子组成铸造团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铸造国徽的第一道工序是做模型,这直接关系到铸件的质量。国徽图案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麦穗、谷穗和齿轮。刚开始,铸造团队做出的模型图案模糊,离标准要求差距很大,铸造团队日夜研究、反复筛查,最终发现问题出在砂型质量不达标上。于是,一场全国范围内选砂活动开始了。经过上百次筛选,最终确定内蒙古和大连的两种砂子混合后铸型,能保证国徽表面光洁、纹理清晰。终于,铸造团队做出了合格的模型,完成了铸造国徽的第一道工序。他们吃在车间里、睡在砂型旁,反复摸索、精雕细琢。熔炼、浇注工序,没有炉子,他们就砌个砖炉;没有化铝罐,他们就用粗铁罐改制代替……艰难地闯过了一道道技术难关。终于,朴实又充满智慧的铸造工人们把国徽造出来了,而且比预计时间提前20天,圆满完成了三种规格67枚金属国徽的铸造任务!其中,最大的一枚直径2米宽、竖直径2.4米高、重达487公斤的金属国徽,于1951年到1970年近二十年间一直悬挂于天安门城楼上。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一穷二白”的艰难困境,沈阳机床人以不服输的劲头,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埋头苦干、自强不息的精神,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功铸造出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


国徽照耀着人民,也指引着以沈阳机床为代表的通用技术集团机床产业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沈阳机床累计为全球用户提供了100余万台包括车削、钻削、铣削和镗削加工机床等一系列金属切削机床。近年来,沈阳机床聚焦国家重点行业领域装备需求,研发了强力立式五轴加工中心、卧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五坐标双龙门数控加工中心等一批“国之重器”,这些产品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等特点,提升了国产机床装备的稳定性、集成水平和自动化生产线硬软件功能。


未来,沈阳机床将继续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和行业需求,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重点领域开展战略产品研发,面向典型行业用户开展主营产品升级,打造更多水平高、技术硬的机床精品,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制造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通用技术沈阳机床
通用技术集团沈阳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