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鉴水文学苑】云山诗社|那造田里长什么?

文摘   2024-11-06 17:18   广西  
与那造的缘分,来自远方的约定。10月26日,笔者有幸与那造村党组织第一书记蒋仕圳先生陪同湛江市霞山区作协主席高琳到那造村采风,第一次感受那造独具壮族特色的魅力,那是画上的意境,是酒里的品位。

从城东出发,沿着德保母亲河鉴河往东南约7公里,我们来到城关镇那造村。这个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的村庄,现在是那造村村部。全村行政面积19800亩,耕地面积2453亩,下辖那造、陇依、那口、那央、叫歌和陇怀等6个屯,常住人口527户1835人。

壮语地名一般和汉语音译名称意义差别很大,有时可谓“天壤之别”。很多人都知道壮语的“那”是“水田”的意思,但“那坡”也许真是山坡(bo)上的水田,也许是泉水(mboq)边的水田;“那海”并不是海里的水田,而是月光(hai)下的水田……但“那造”确确实实是借汉的词语:新造(cauh)的水田。就是说,以前是畲地,后来平整引水造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考证哦。

时值深秋,南国山林依然青翠,鉴河流水依旧丰盈。只是野田里那夏天的郁郁葱葱,已然被金风抚摩,涂染,成了一片黄橙橙的温暖,喜悦。鉴水静流,曲桥穿越在高大的枫杨林荫下。水泥板桥左侧,一株上了年纪的枫杨树斜倒在河面,被一些石头撑着,树根几乎不着地,树枝却依然发芽长叶,只是粗枝大半被锯掉啦。我们一面猜测它倒下的原因和时间,一面钦羡它坚强的意志和生命的执着。这世界好像没有鸟鸣虫唱,没有马嘶涛跃,只有成熟的稻原,悠闲的德保矮马,心无旁骛的垂钓者,等待收割稻谷的村民。

河边的一块田里,一头巨大的“金牛”黑压压地静卧着,睁着慈祥的眼睛,一动不动。田边,几位农人骑着摩托车过来,车上还绑着编织袋。一对夫妇用选谷刀轻车熟路地剪切糯稻穗,其余人要么随意走着,要么在路边闲聊着,要么观望着。我问坡地下一位农妇:“姐今天是来收割稻谷吗,还等什么呢?”农妇指了指“大金牛”,说:“喏,收割机坏了,师傅回家找零件呢。”原来如此,估计这里的农人已经很多年没有动手使用镰刀收割稻谷了吧?时隔三天,又和本县文朋诗友来这里参加城关镇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暨那造村首届稻田文化艺术节,我不由得思考一个萦绕胸怀已久的问题:那造的田野到底种什么,长什么?

在我看来,那造永远改变不了“造”的习惯,只不过我们现在是站在一个清晰而崇高峻拔的分水岭上,往后是“舂米”式地造,节奏舒缓的上下运动地造;往前是“磨米”式地造,是力的循环运动,匀速,均等,不遗余力。

由于智能化生产生活进入常态,那造村民早已不必常年在田里饱受风吹日晒,不必天天大汗淋淋,但田园从不会荒废,闲暇。我们边走边聊,偶尔拍照留念,也撷取一些风景风物图案。而高主席趁着难得的采风采访机会,在手机里敲打着一些文字与数据:他们摸索出并创造一套“稻—花—蜜”生态资源,让山野一年四季有新风景。春夏之际种植水稻,高兴了,会在田里绘制精美的图案,打造稻田艺术。冬季则利用闲田种植油菜花、格桑花等花卉,打造入眼入鼻入心耐看耐闻养神的田园花海。勤快的村民在花开季节,会养蜂制蜜,打造别样甜美幸福的生活。他们还会腾出一些地块,盖上大棚,养黑毛猪,养三黄鸡,种百香果……这些传统的种养项目,呼吸着科学的空气,焕发青春,焕发异彩,一边丰富客人的餐桌喂饱客人的口胃,一边飘出村民的汗香装满村民的口袋。数字化生产智能化生活,在那造珍珠菌研发生产基地,正如火如荼进行。太阳在这里收敛了光和热,雨水在这里收敛了气和势,人们在这里开启了脑洞和智商,让菌种慢慢从沉睡中呼吸,伸出懒腰,开出青春花朵……孵养出来的银菇不必煮熟,可以直接生吃,而且味道鲜美,养分充足。

末了,蒋书记说,三月三,丰收节,传统的重大节日,和村民自发举行的那造村稻田文化艺术节,村民们从四面八方唱着山歌来到那央油菜花基地,在野外搭建简易的舞台,开展山歌对唱、舞蹈表演、壮剧演出、手工舂糍粑、徒手抓河鸭等民俗活动,实现了常年旅游亮点不断,大地永葆生机的愿望,吸引着众多县内外游客。

这样看来,那造的田里长的不仅仅是庄稼,还长花卉,长蔬菜,长水果,长猪鸡,长水鸭,长牛马鱼虾,长歌长舞,长艺术,长文化,长幸福香气四溢的日子!

(作者系德保县作家协会主席、德保县云山诗社常务副社长)
编辑:黄婉仪
责编:冯恩同
总编:赵飞云
总监制:陈仁宝
编制:德保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dbxrmt@163.com
投稿电话:0776-3826261


德保融媒
德保县融媒体中心订阅号是德保县委、县政府向公众发布各类信息,讲述德保好故事,传递德保好声音,弘扬德保正能量的信息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