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办公日益普及,手机成为许多机关单位处理工作的重要工具。然而,有些工作人员为图方便,违规使用手机拍摄、传输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最终造成泄密。《保密工作》杂志第4期“举案说法”栏目《切不可图方便而轻保密——从一起泄密案说开去》讲述的这起典型泄密案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近期,有关单位发现互联网上流传着一份“特殊”的文件扫描件:首页无密级标志,第2页依稀可见复印戳记。经仔细比对,该文件与有关主管部门近日下发的一份秘密级文件内容完全一致。调查发现,该文件是某企业员工发到微信群的。奇怪的是,该企业并非文件发放范围内的单位,为什么文件复印件会被该企业人员持有?该企业是文件违规传输源头吗?经过一系列排查,某区A单位被锁定为该文件传输源头。A单位借调人员周某(非涉密人员),在领取涉案文件后放置于单位机要室密码文件柜中,未进行收文登记。一个周末,A单位副职领导刘某安排周某取出文件送其阅览。周某通过电话向机要人员询问机要室和文件柜密码,在未履行登记手续的情况下,将文件取出拆封后送给刘某,并私自浏览了文件内容。3天后,周某按该区B单位分管领导邓某要求,违规遮盖国家秘密标志和复印戳记拍摄文件,并“贴心”地用手机扫描软件将图片文件转换为PDF格式,通过机关单位自建互联网业务平台发给邓某,随后从该平台撤回文件,删除手机操作记录。邓某收到文件后,发给C企业尧某,尧某转发给同事陈某,陈某又发给黄某,黄某将该文件作为会议材料发至C企业微信群。
文件发送后,黄某察觉文件内容敏感,迅速撤回,但并未及时报告单位领导或相关部门,且该文件在撤回前已被群内成员敬某转发至D企业微信群,最终导致该文件在网上广泛传播,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案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对上述责任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教训极为深刻,暴露出的问题引人深思。遮盖密级心存侥幸——周某为图工作便利,自作聪明遮盖国家秘密标志、删除手机操作记录,以为能逃避责任,但这种行为不仅是“掩耳盗铃”,还成了“导火索”,由于国家秘密标志缺失,后续人员无从知晓原文件密级,导致国家秘密肆意传播。麻痹大意多次转发——本案转发者、阅览者均未对文件内容是否涉密提出疑问、主动报告,导致相关部门错过问题处置的“黄金期”。移动办公虽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让大家放松了保密审核,在使用“一键转发”等功能时不加思索,最终酿成大祸。保密制度形同虚设——A单位虽制定了保密管理制度,但在日常工作中,涉密文件不按规定程序流转、机要室密码被轻易获取、非涉密人员阅览涉密文件等,暴露出该单位保密制度形同虚设,给党和国家秘密安全埋下极大隐患。保密教育流于形式——本案中,从机关单位到国有企业,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工作人员,对于一份敏感文件多次转发却无人报告,侧面反映出日常保密教育不到位,相关人员保密意识亟待提高,这也是导致此次泄密案件的“根源”所在。本案暴露的诸多失泄密隐患,充分反映出部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为图方便而轻保密的思想行为。保密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机关单位要引以为戒,找准问题隐患,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严格保密管理。
来源:保密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