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高能量的人,看谁都顺眼

文摘   2024-11-09 06:01   浙江  

冯唐说:“到了人生后半程才发现,比智商、情商更重要的是能量。”

万物有灵,世间的一切都自带能量。

能量越低的人,越是封闭,越是自我;能量越高的人,越是开放,越是慈悲。

一个人总是看不惯身边的人和事,时时挑剔、愤怒,本质上是自身能量不够。

有句话说:“当你的能量越来越高时,你开始真正理解每一个人。”

真正高能量的人,明白大千世界有参差,尊重每种不同的生活,于是看谁都顺眼。

1

你看到的世界,是内心的折射

曾经看到过一个故事:

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受邀到一座寺庙讲解经法。

到了寺庙后,负责接待的小僧就奉上茶水,可放下茶杯后,小僧才发现杯子缺了一个小口。

小僧连忙致歉,伸手就要将茶杯换过。

高僧摆摆手,拿起茶杯,把缺口处对准手心,看向小僧:

“你看,现在还有缺口吗?”

小僧摇摇头:“这么看,缺口确实不见了。”

眼中看到的缺口如此,心里产生的缺口也是如此,不去关注,自然也就不存在。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折射。

你遇到的人,经历的事,看到的景,本质上都是在照镜子,读自己。

杨绛在《镜中人》一文中,讲过陪伴自家十多年的老妈子郭氏的故事。

这位老妈子样貌极其丑陋,可却自视甚高,眼里容不下一颗沙子,总是对别人评头论足。

一次,她在于杨绛闲聊时,形容起一位高干夫人的长相:

“一双烂桃眼,两块高颧骨,夹个小鼻子,走起路来扭搭扭搭......”

杨绛心想:“这难道不就是你自己吗?”

作家亦舒说:“每个人说另外一个人,道理总是一箩筐一箩筐,丈八的灯,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

我们眼中的世界,不过是自以为是的主观投射。

所谓见心知性,一个人若总是心怀恶意揣度他人,恰恰就是自己内心的阴暗面在作祟。

真正有水平的人,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从不会觉得高人一等,所以看谁都顺眼。

待人爱憎分明,对事非黑即白,总是看不惯许多事,其实是自己的境界不高,修为不够。

看人人顺眼,看事事顺心,是处世的智慧,更是难得的清醒。

2

成熟的人,尊重差异

左宗棠在诗中写:“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为人处世,也当如诗中所言:高瞻远瞩,稳重低调,多一分宽待容人之心。

清华国学院成立后,聘请了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为导师。

当时,无文凭、无著作的陈寅恪曾一度不被认可,还是在梁启超的力荐下,校长曹云祥才破格聘用了陈寅恪。

按理说来,梁启超对陈寅恪可谓是知遇之恩,可陈寅恪却常常因为学术问题与梁启超吵个不停,不让分毫。

一日,梁启超刚出课堂,就有个同事递了一份报纸给他。

梁启超拿起一看,报纸上的矛头直指自己,批评他的学术有多处漏洞,而文章的作者正是陈寅恪。

梁启超只是笑笑:“这小子,我回头一定要写篇文章好好教训一下他。”

看梁启超不为所动,同事又转而揣测,文章中反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观点,是在影射同样“事二主”的梁启超,拐着弯骂梁启超。

梁启超听后很生气,立即对同事表示,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就这样,两人虽在学术上各执己见,也时常唇枪舌剑,但生活中的情谊却从未受影响,成了怎么吵也吵不散的知己。

世界很大,不同的环境塑造着不同的三观,从自身立场出发看待问题,本就是自然而然、无可厚非的事。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懂得向内求索,也能向外兼容,没有看不惯的事,没有容不下的人。

接受别人的“不喜欢”,不在别人心中修行自己;尊重别人的“不一样”,不在自己心中强求别人。

让自己成为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当你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内耗,会变得谦卑,人生也会越走越顺当。

3

最高级的修养,是看谁都顺眼

1973年,三毛与荷西来到撒哈拉沙漠,他们在一座小镇边缘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子,与当地的沙哈拉威人成为了邻居。

这群邻居实在算不上是芳邻,他们的种种行为常常使三毛哭笑不得。

邻居的好几个女人来冲她要“红药水”,执意拿去涂满脸和双手,在天台上跳舞唱歌。

看到这样愉快的场景,三毛想生气也不能,倒觉得别有一番滋味。

在医院做助手的男邻居,因为接受了“文明的洗礼”,每次吃饭时总要用刀叉,几次三番理直气壮地向三毛讨要刀叉。

三毛也不恼,还自掏腰包给他买了餐具,安慰自己“毕竟吃饭也是很重要的事”。

沙漠缺水,邻居总会在三毛外出后,用光她储存的水,导致三毛自己也无法洗澡。

三毛知道洗澡对于沙哈拉威人是非常奢侈的事,他们之中的很多人三四年都洗不上一次,所以她从不过分计较。

丈夫荷西的同事们看不上这群贫民,一步也不肯靠近沙哈拉威人的领地,还劝三毛搬到镇上居住。

可三毛却很喜欢这群朴实的人们,还在书中特地写了一篇《芳邻》,来记录和他们的故事。

她从心底里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她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在这泥沙俱下的人世间,本就是各人有各人的隐晦和皎洁,那些所谓的偏见和隔阂,往往都是因为我们站错了位置。

毕竟,生活纷繁复杂,世上多得是我们不知道的事。

有些张扬背后,是不为人知的伤;有些刻薄背后,藏着难以想象的苦。

很多时候,以己度人反倒片面,换位思考才会理解。

真正见过天地的人,从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他人,自然会生出善良和慈悲,去包容接纳所遇到的一切。

古语有云:“真正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的旅程。

见过天地的浩瀚广袤,于是懂得谦卑;见过众生的千姿百态,于是学会宽容;见过自我的本真初心,于是变得豁达。

用智慧去改变能改变的事,则事事有成;用胸怀去包容不能改变的事,则时时顺心。

当你平和淡然地面对世间的人和事,不再说三道四,不再指指点点,就是你走向成熟与丰富的开始。

点亮“在看”,余生,愿你我都能过好自己,悦纳他人,修得自在一生。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儒学智慧精粹
【儒学智慧精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