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13市GDP“放榜”,这些新变化值得关注

时事   2025-02-13 08:30   江苏  

江苏13市放榜了。

日前,江苏省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江苏13个设区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

翻看这张“榜单”,信息量满满,让人信心也满满。从省域层面看,2024年江苏GDP突破13万亿,迈入“城均GDP破万亿”阶段,增量更是达到全国第一;从各设区市来看,5座“万亿之城”保持增长态势,徐州距离万亿仅有一步之遥,淮安增速更是领跑全省,各设区市经济发展“多点开花”。

有专家将经济发展比作“一场马拉松”,放眼江苏赛场,人人不甘落后,征途永不停歇!

相对均衡的“梯度结构”


“相对均衡的梯度结构”,是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对这份榜单的整体概括。目前,江苏13个设区市已然形成了万亿级、九千亿级、七千亿级、五千亿级、四千亿级的梯度结构。

具体来看,2024年,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南京5个万亿级城市保持增长,带动全省GDP总量迈入13万亿新台阶;徐州GDP突破9500亿元,正在向万亿级城市发起猛冲;扬州、盐城、泰州是3个7000亿级的城市,“新晋7000亿成员”泰州以7020.95亿元的成绩提前一年实现该市“十四五”目标;镇江、淮安作为两个5000亿级的城市增速十分亮眼,尤其是淮安,以7.1%的成绩摘得增速“桂冠”,领跑全省;宿迁、连云港也达到了4000多亿的体量,持续冲刺5000亿目标。

这份榜单,放在全国范围内也非常“能打”。纵观2024年全国GDP10强城市榜单,苏州和南京均位列其中,分别排名第6和第10,苏州不仅比排名第7的成都多了3000多亿元,更是以6.0%的增速稳居全国GDP十强城市增速“龙头”。

苏州增速为何如此强劲?交汇点发现,第二产业的增长不容小觑。2024年,苏州第二产业增加值12516.7亿元,增长7.1%。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4.7万亿新台阶,比上年增长4.7%。制造业加快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5726.3亿元,比上年增长7.7%。

苏州强,还强在县域。姑苏、虎丘、吴中、相城、吴江5个区及苏州工业园区,常熟、张家港、昆山、太仓4个县级市个个能打,形成“十虎争雄”的局面。2024年,“最强县级市”昆山不仅连续20年位居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首位,更是以6.1%的经济增速跑步向前。

“总体来看,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呈现多元化、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但仍需关注部分地区的增长乏力问题,采取措施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江苏省社科院社会政策所所长张春龙说。

冲击万亿“雄心”


经济学领域有“万亿城市绵延带”的说法,即省域内有三座以上的万亿城市连续接壤。

拥有宁苏锡常通5座万亿之城的江苏,是全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万亿之城绵延带”,肩负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重任。

有专家表示,江苏的“绵延带”即将迎来“下一批”成员,而不是“下一个”。

2024年,“准万亿之城”徐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37.12亿元,即将强势冲线。2025年开工第一天,全市就明确要树牢“项目为王”理念,铆足干劲上项目、抓投资、促发展,为高质量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徐州“势在必得”的同时,扬州、盐城和泰州也相继定下了冲击万亿的目标,分别喊出了“十五五”期间迈上万亿台阶、用3—5年时间迈入“万亿之城”和努力实现GDP超万亿目标的口号。

梳理这三座城市,各有特色各展所长。

扬州和盐城两座“腰部城市”接近的经济总量一直都是榜单的重要看点。

2024年,扬州、盐城的GDP分别为7809.64亿元和7779.18亿元,两地的总量差距仅为30亿元。

你追我赶、争先进位已成为两座城市的共识。在发展上,两座城市也各自打出了特色。

“好地方”扬州聚力打造“三个名城”,尤其突出“科创名城”,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实施“613”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六大行动”,工业开票销售突破9000亿元。

盐城则瞄准风光绿能赛道,把绿色作为最突出的发展优势,打造“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推进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先行先试建设零碳产业园,勇当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碳路先锋”。

相较于紧咬比分的扬州和盐城,泰州的压力似乎“小得多”,比身后的镇江多了1400多亿。但是泰州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明确了“十五五”末GDP超万亿目标的“时间表”,并要求持续攻坚、奋力突破,不断提高泰州经济在全省的占比和贡献,不断提高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中的位次,着力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的中部支点。

其实对于泰州来说,虽位居江苏省地理中心,又是长三角核心区,但一度面临“无圈可融”的态势。东面有“1+8”的上海大都市圈,南面有苏锡常都市圈,西面有南京都市圈,北面有徐州都市圈。而随着北沿江高铁开工,泰州抢抓机遇融入上海都市圈、更深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期待亮出新目标的泰州能够让江苏万亿俱乐部加速“扩容”。

争先进位之“战”


“腰部城市”备受关注的同时,“强化班”尾部的争先进位之“战”也是榜单的又一大看点。2022年到2024年,宿迁和连云港的位次几度轮换,引发了广泛关注。2022年,宿迁GDP首次反超连云港,但在2023年被连云港超越。2024年宿迁又领先连云港,以4398.07亿元位居省内第12,但优势仅有34.36亿元。

“从数据上来看,由于产业结构、政策扶持和外部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宿迁和连云港之间的GDP排名几度轮换。”张春龙分析,宿迁近年来依托京东等电商物流基地,推动智能家电、绿色食品等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了制造业的升级,同时获得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产业扶持政策,重大项目拉动作用明显。

相比之下,连云港主要依赖石化、钢铁、物流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起步较慢,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此外,连云港港口基建投入大,效益尚未完全释放,且面临环保约束,部分传统产能受限。2024年宿迁再度超越连云港,主要得益于其活跃的消费市场、较高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以及重大项目的投产。未来,两座城市都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吸引高端人才,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

“我们不仅要看到连云港和宿迁的位次变换,更应该关注两座城市还未突破5000亿的现实情况。”胡小武表示,在昆山、江阴两个县域单位2024年GDP突破5000亿元的背景下,连云港和宿迁仍徘徊在5000亿元以下,显示出两座城市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他特别提到,连云港作为沿海城市,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还远远不够,海洋经济还未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连云港应充分发挥其‘一带一路’东方桥头堡的地理优势,为淮海经济区的港口贸易物流运输提供强劲的支持体系,进一步将通达之势延展至世界。”

再看宿迁,作为腹地型城市,尽管地理位置不占优势,但依靠良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宿迁招引了一大批企业,为全市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胡小武认为,面向未来,宿迁要做的仍是优化营商环境,拉长长板,补齐短板。“做大做强存量企业,积极引进新兴企业,势必会为城市经济增长赋能。”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周永金
编辑:虞越

                               


 新华日报送福利啦!


为感谢粉丝们一直以来的关注、点赞,新华日报微信联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为大家送福利啦!奖品为江苏省旅游年卡一张!凭此卡可在一年内免费畅游江苏13座城市超200家景区!全部景区门票和权益总价值20000元。

参与方式:1.关注“新华日报”微信公众号


2.在聊天框里回复:新华日报陪伴你


开奖时间:2月17日12点 (中奖者请添加微信 xhby1938 进行兑奖)



点赞、分享、在看

新华日报
创刊于1938年。高度、速度、温度。读懂江苏,洞见中国。联系邮箱:xinhuabaoye1234@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