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东路
春,路两旁嫩绿的青叶宣告新生,迎着过往车辆;夏,参天梧桐遥相“牵手”,搭出天然拱门;秋,梧桐大道层林尽染,氤氲浪漫诗意;冬,积雪点缀残叶,深深浅浅的树影下,3家百年老厂巍然屹立……
倚靠京杭大运河,延陵东路这条政府打造的“民生路”、百姓心中的“生态路”、游客眼中的“网红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见证了常州工商业从民国至今的繁荣景象和光辉历程。
延陵东路,原名“常戚路”,西起白家桥,东至机厂桥,是常州经开区通往常州市区的黄金要道。
上世纪80年代以前,延陵东路还是6米宽的石子路,是不少沿线企业职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那时候路不好,公交车次也少,冬天天不亮就要去等车。”在大明厂老员工朱春芳的记忆中,每天早上,7路公交车就载着大家行驶在延陵东路,停靠在当时的“国棉四厂”站台,下车后步行100米就到了厂区。
1979年,延陵东路装上了路灯,同年,7路车增设19时到24时的夜班车。“曾经因为没有路灯加上路况差,晚上要从市区回家,都没摩的师傅敢接单。”家住丁堰街道丁堰社区的郑谓青说,虽然每班车间隔40分钟,但自己总算不用担心回家难了。
“进城容易回家难”的情况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更为有效的改善:延陵东路铺设了沥青。
1990年,新市民吴福生从老家安徽来到常州打拼,住在延陵东路的西边。“刚来的时候一穷二白,出行全靠两条腿。”随着延陵东路道路的改善和经济条件的提升,1995年,吴福生花200元买了人生第一辆“金狮牌”自行车。在那时一晒就“化”的柏油路上,这辆车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车辙。
随着苏锡常一体化的推进,常州经开区路网建设也进入加速期。延陵东路越修越好,越建越宽,吴福生的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升级为摩托车、小汽车。见证了这条路的变化,吴福生想起家乡,出资为进村的土路“升了级”。
延陵东路多次修建,还离不开沿线企业“让路”。1995年,延陵东路从两车道扩建成三车道,沿线企业全线北移。“道路拓宽后,物流运输效率显著提升。”在常州虹纬纺织有限公司(前身大明厂)党支部书记沈桥庆看来,这一次“让路”,换来的是发展的“新路”。
作为丁堰街道的主动脉,延陵东路既要建好,又要管好、护好。
“京杭大运河穿丁堰而过,东西绵延8.9公里。南岸居民集聚,北岸为延陵东路。为了畅通两岸视线,我们首先启动了南岸综合整治工程。”丁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熠介绍,2017年,街道投资3.7亿元,沿运河南侧,打造了长3.45公里的运河公园。
公园建成,古色古香的景点与现代湿地公园、滨河舞台融为一体。彼时,坐落在运河北岸,延陵东路一带的老旧建筑、杂乱绿化与南岸风光已不匹配。
2020年起,丁堰街道先后实施两期延陵东路景观提升工程,改善绿化面积9万多平方米,建设“一带多点”。“一带为东西贯通的滨河步道;沿线设置多个景观节点,包括旧码头、徐窑渡、运河工业口袋公园。”丁堰街道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晨告诉记者,深耕街道独有的工业文化底蕴,工程同步对沿线企业、商铺的围墙及店招店牌进行改造。红砖墙、小洋楼、复古壁灯……民国风情渐浓,行走其间,仿佛穿越至上个世纪。
漫步滨河步道,看千年运河水奔流不息,目之所及皆是风景。这让在运河边生活了一辈子的居民恽正英直呼:“这条路美翻了!”
坐拥3家百年老厂,延陵东路自带“滤镜”。
2021年,《“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依托工业生产场所、生产工艺和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建设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有着扎实工业基础的常州东大门,走出了一条“工业+文旅”的融合之路。
早在2016年,大明厂就先行一步,启动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项目,先后投入1.6亿元,打造集纺织服装研发设计、文创、科普、培训、旅游等于一体的“工业+文旅”纺织特色创意园。2020年,创意园被评为“国家工业遗产”。
“路修好了,周边环境提升了,我们才敢砸下这么多钱做工业文旅。”沈桥庆坦言,工业文旅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交通路网。近两年,越来越多游客自驾前来参观游玩,最初的高投入渐渐有了回报。
戚机厂打造火车文化园,戚电厂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百年企业都“火出了圈”。“打好‘文旅牌’,为企业集中‘输血’。”丁堰街道社会事业办公室副主任臧矫介绍,去年,街道开发“运河智造 匠心常传”大运河(丁堰段)工业研学项目,为企业量身定制研学课程和路线,今年还邀请本地网红直播探厂,增加人气。
作为连接城区的重要通道,延陵东路,不仅带动了沿线企业经贸繁荣,还将众多文旅资源串线连片,吸粉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