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集》篇二十二:朱冰

文摘   2024-08-19 18:00   吉林  


左侧图片选自林风眠画作《芦雁》

右侧书法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题写

“闻雁”两字选自唐代诗人韦应物创作的五绝《闻雁》

师道传承,匠心志远

朱冰

7月,收到张希校长为《闻雁集》的约稿,倍感荣幸又诚惶诚恐。《闻雁集》前序的每一篇文章我都曾仔细品读,一位位前辈大师在北国春城矢志不渝、艰苦奋斗的往事让我们仿佛置身那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个导师与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故事使我们感到亲切又受到鼓舞。触景生情,我也已经在吉林大学学习、工作23年,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再到留校任教,我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留在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一路走来,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振兴与崛起相伴相生,我也从一名青涩懵懂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导师,这一路,离不开授业恩师的传道解惑,也离不开对汽车工程师工匠精神的执着与追求。回眸过往,一幕幕、一帧帧,如烟往事历历在目。


2001年,伴随着新吉林大学实质性融合的铿锵步伐,我作为合校后首次统一招生中的一员,考入了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开始了我追寻汽车梦想的旅程。那一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当时,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巨大的压力,我国90%以上的汽车市场被进口汽车或者合资品牌所占据。在此背景下,我们在入校伊始就被赋予了“为民族汽车工业而奋斗”的光荣使命。在汽车构造拆装课上,我们把发动机、变速器、驱动桥、转向器、制动器拆了装、装了拆;在金工实习课上,我们自己动手车、钳、铣、刨、磨,做出一把属于自己的小锤子;在驾驶实习课上,老师教我们把四轮驱动的汽车开上楼梯;在生产实习课上,我们到一汽的各种生产线上现场教学。现在想来,正是这些产教融合的教学体系,让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了坚韧执着、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也让我们对汽车产生了热爱。


2005年,我保送攻读研究生,师从我国汽车领域知名专家李幼德教授。在入组学习之初,李老师就教导我们“汽车的科研一定要与产业深度融合,要主动对接企业,帮助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个思想一直深深的影响着我,从我自己的硕士、博士课题研究到我自己带学生开展科研工作,一直遵循着老师的教诲。我们也与中国一汽集团保持了近20年的合作关系,双方合作开展的汽车底盘系统研究先后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图1 博士论文答辩会(左二为朱冰,左三为李幼德教授)


李老师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他治学严谨,事必躬亲。他是我国最早开展汽车牵引力控制等汽车地面电子控制系统研究的学者之一。汽车牵引力控制是在冰、雪等低附着路面工作的。为了验证系统的性能,多少个寒冷的冬夜,先生带着我们一众博士、硕士研究生在校园里用自来水浇冰,直到今天我都难以忘怀那刺骨的寒风、那凛冽的冰霜,无论穿得多厚,都有瞬间被打透的感觉,那真是泼水成冰的深切体验。就在这样的实验条件下,我们完成了第一代汽车牵引力控制系统的研发。

图2 朱冰在吉林大学合校十周年庆祝大会上代表发言


李老师学识渊博且具有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他经常强调汽车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们团队先后拓展了底盘智能集成控制、智能汽车控制等先进技术方向,每一次前沿技术探索都刚好为企业技术创新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先行先试。此外,李老师先后在美国、北欧留学,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因此,他总是尽己所能地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在我博士期间,先生推荐我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师从世界著名汽车专家Peng Huei教授,开展汽车底盘集成控制研究,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为我日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3 朱冰在美国密歇根大学进行博士联合培养


2010年,我博士毕业留校任教,并有幸到任露泉院士门下从事博士后研究,承蒙先生不弃,不仅将我引入到仿生工程这绚丽的学术殿堂,更教会我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我本、硕、博都是车辆工程专业的,刚刚入组的时候,对仿生还不是非常理解,先生就循循善诱的给我讲授仿生学与汽车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四千年前的“先贤见飞蓬转而知为车”到现代的“智慧汽车”,从“师法造化”到“天人和谐”,从发动机“仿生活塞”到底盘“仿生制动榖”,先生使我深切的领悟到在汽车工程发展的百年历史中,仿生学的思维一直闪耀着其独有的光辉。我后续的科研工作,主要就是将先生提出的耦合仿生理论与车辆工程学科相结合,系统地开展了智能汽车多因素耦合控制与测试评价研究。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械工程学科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召开,我有幸陪同任院士一起参加了大会。先生受邀作了题为“仿生脱附研究的实践与感悟”的大会主旨报告,深情地讲述了先生“两次偶遇、情定仿生,一生执着、无怨无悔”的感人故事。十余年过去了,先生的谆谆教诲仍然历历在目,而先生更是言传身教,使我不断领悟“做人、做事、做学问”这7个字的真谛。

图4 博士后出站报告会(左四为朱冰,左五为任露泉院士)


任院士是“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创于新”工匠精神的代表,他勤勉刻苦,精益求精。还记得2012年的大年三十,先生在年夜饭的时间给我打电话说要谋划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大年初二,先生就已经带领赵宏伟师兄和我们一起在办公室写申请书、准备汇报材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先生指导我们几易其稿,逐字逐句修改完善申请材料,终于获批“材料微观力学性能原位测试仪器研制与应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答辩的前夜,我们在先生家中一起通宵达旦的修改汇报材料,先生甚至连晚饭都没有时间吃。这种忘我的奋斗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使我辈自叹弗如,也激励着我辈见贤思齐。


师道传承,先生们的身体力行使我真切的懂得“唯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我的第一个博士韩嘉懿是我从他大一就开始指导的。那时我才是一名刚刚留校的青年教师,还没有带研究生的资格,我们就对接企业需求从大创做起,在学院、教务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研究生院的大力支持下,先后一起完成了本科生大创、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一路走来,有一次次试验失败的悲伤,也有成功与收获的喜悦,在这个过程中,韩嘉懿先后荣获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十佳研究生,入选鼎新学者,而我也从一名讲师成长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当年的大创课题也不断演化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这一切,无不得益于我们亦师亦友的共同成长。事实上,韩嘉懿在大四的时候是卓越工程师班的第一名,是可以保送清华的,而在研二的时候,当时我还不是博导,他也可以选择其他导师直博,正是多年的师生情谊使他选择了留下、选择了等待。这种信任,也增加了我成长的动力,终于赶在他硕士毕业前,完成了教授和博导的破格。而今年,韩嘉懿再一次选择了留下,以“唐敖庆青年学者”的身份加入团队。

图5 朱冰指导韩嘉懿荣获挑战杯国赛二等奖


匠心志远,多年的学习、工作经验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产教融合铸就工匠精神是工科学生培养的基石”。2019年,百度全球首款自动驾驶Apollo开发套件对外发布预售,我积极订购了几套套件,将其纳入学生培养体系中,并与一汽、百度等联合建立了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学生们的兴趣与创新热情被极大地激发了起来,即使长春的冬天天寒地冻,也丝毫不减他们在室外调车测试的探索动力。团队还集思广益,根据冬天低温对Apollo的制动油压进行了个性化调节,并对工控机、底盘等做了保温外壳设计,避免出现零下二十度的天气底盘系统无法工作的情况,使得其在路面上有积雪的场景中也依然能够进行自动驾驶演示。最终,在长春零下25度的12月,我们成为了国内高校首个适配成功Apollo自动驾驶开发套件完整流程的团队。通过这些产教融合的培养,学生们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十年来,课题组研究生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30余人次,先后有4人获评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4人获评吉林大学十佳研究生、1人获评吉林大学“力旺研究生奖学金”、1人获评“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1人获评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毕业生获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优秀博士论文2篇、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吉林省优秀硕士论文6篇、吉林大学优秀硕士论文13篇。我也光荣的被评为吉林大学首届“最美导师”。

图6 红旗教师奖获奖代表发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今年是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建院40周年,在“求实创新,励志图强”校训的引领下,一代代吉大人风雨兼程、踔厉奋发,不辍耕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而40年沧桑巨变,中国的汽车工业和汽车学科高等教育均已发生深刻的变革,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从入世之初的200万辆跃升到3000万辆,已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也已经超过60%。站在新的起点,更要重视师道的传承,共同打造教学相长的创新协作体、构建荣辱与共的成长共同体,以心心相印的师生关系,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要弘扬工匠精神,争当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勇闯科技前沿的“无人区”,以独具匠心的原始创新,落实科研报国初心使命。


最后,衷心祝愿母校桃李芬芳,再谱华章!




朱冰,1982年5月出生,吉林双辽人。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交通运输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现任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驾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春市委第三届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智能汽车控制与测试评价领域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24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以第一责任作者在IEEE ITS、IEEE TVT、《汽车工程》等国内外行业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60项、美国专利1项;牵头制订智能汽车行业标准4项,参与制订ISO自动驾驶测试场景国际标准2项、智能汽车国家标准4项;先后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1)、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第1、第2、第3)、吉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1),以及吉林省青年科技奖、中国汽车工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

供稿 校长办公室

排版 | 王语圻 李   根 元今序

图片 | 作者本人提供

编校 | 张宏伟

审核 | 张斯琦

转载自吉林大学微信公众号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官方公众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