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区擦亮“乡村振兴示范区”名片奋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局面

创业   2024-09-14 23:02   山西  

近年来,云冈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扛起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责任,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振兴,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前列。2020至2023连续四年,云冈区均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一、兴起一方产业,夯实乡村振兴物质基础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向科技要产值、要产能,下大力气、增加投入,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6万亩,推广有机旱作农业10万亩,其中膜下滴灌技术8.6万亩。统筹用好中央、省、市补助资金,持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实施完成口泉乡、西韩岭乡地下水水源置换工程以及口泉河王村至五一桥河道治理工程,压采地下水367万立方米,新增可灌溉耕地2.1万亩,保障2.5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切实守护粮食生产的水利“命脉”。二是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推动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区设施蔬菜农业总面积5600亩,日光温室4574栋,杨家窑兰花、木瓜基地打造成为全市标准化最高的联栋温室基地,上半年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2万亩,蔬菜总产量约4.6万吨。其中叶类菜总量占全市市场份额的70%。在口泉乡、西韩岭乡打造葡萄、草莓、甜瓜、西梅等多个品种的“特色”种植基地,全区瓜果产量达3250吨,产值达6500万元。三是壮大现代养殖产业。肉牛、奶牛、肉羊、生猪、家禽饲养量持续增加,实现产销平衡增长。上半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0.77万吨、0.54万吨、5.2万吨,其中,奶产量占到全市的四分之一。全区现有可利用水域滩涂2140亩,有渔业企业9家,水产养殖面积491亩。2023年渔业产量53.4吨,渔业总产值共计291.06万元。今年投资4000万元新建鳜鱼养殖项目,打造大同市首个鳜鱼养殖基地,实现杨家窑、窑子坡、赵家小村等3个村的资源整合。四是做强精深加工产业。打造“牧同乳业、口泉醋业、华健油脂、北方药业、同生润洁有机肥”等区域品牌。目前全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6家。牧同乳业作为全省三家较大乳制品加工企业之一,已在新三板上市;华建油脂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放心粮油食品企业,是全省首批“圳品”企业。2023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营业收入8.9亿元,市级下达任务6.83亿元,已超额完成,排名全市第一。
二、壮大一支队伍,蓄积乡村振兴人才资源
一是引进外来能人。制定《云冈区委联系专家选拔管理办法》《云冈区加强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工作实施方案》,保持人才工作“一事一议”原则,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11名,统计入库在外优秀人才197名,市委联系专家2人,选拔区委联系专家29人。为全区9名“双一流”大学毕业的公务员、事业编发放补助近50万元。区财政列支2000万元设立人才专项资金,推进高标准高质量人才公寓建设,实现人才“拎包入住”,目前已建成36套。二是培育本土人才。开展田间教学、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等培训,让更多“老农民”转化为“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全区共有农村实用人才3310人(种植能手1640人、养殖能手435人、经营能手583人、技能型人才652人)。先后打造中关村孵化平台、“云中购”众创基地、高山大嫂、云冈亲人、阳光成利智创城等双创平台,吸引创客1000多人,培育农民合作社419家、家庭农场137家。成立维士因(大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暨维士因(中国)博士工作站大同中心。三是用好优秀人才。健全干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选派政治强、素质高、视野宽的优秀干部下沉到乡村振兴一线,按期轮换驻村工作队、包村部门、驻村第一书记。深化省校合作,永成畜牧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奶牛优秀种质自主培育与高效扩繁示范基地,恒宗黄芪聘请中国农大博士后作为专家顾问。
三、传承一地文脉,厚植乡村振兴持久动能
一是繁荣“乡土文化”。打造中共西大同县委旧址红色记忆馆、王家园传统电影院,建成特色村史馆6处,开展“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红色文化记忆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作《云冈儿女笑声多》等优秀文艺作品,培养群众文艺小分队25支、能人艺人11人、乡村文化带头人25人。今年上半年,累计开展活动750余场。二是推动“全域旅游”。充分发挥都市农业优势和城市近郊优势,以西韩岭、杨家窑、高山村为中心,将乡村农耕活动、特色水果采摘、传统村落等文化资源融入乡村旅游产品和线路。以万人坑、西大同县旧址、高屯抗日情报站纪念广场为中心,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教育研学游。举办乡村文化旅游季,组织开展美食节、音乐节等大型的文化演艺、演出活动。成功举办春节元宵节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农产品展销会,客流量累计60余万人,实现商品销售额3000万元。三是深耕“乡风文明”。累计建成省级文明乡村3个,市级文明村14个,区级文明村94个。杨家窑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东韩岭村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录。建立94支农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队,开展文化文艺、生活服务、扶危帮困等服务活动560余次。发挥乡风文明建设规范引导作用,94个村深入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专项整治行动,积极开展“好公婆”“好儿媳”“星级文明户”评选。
四、呵护一域生态,绘就乡村振兴亮丽底色
一是农村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宜居。千万工程累计打造3个精品示范村、18个提档升级村。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实行城乡环卫市场化运作。累计完成“煤改气”0.8万户,“煤改电”1.12万户,生物质9890户。建成农村养老院9个、日间照料中心52个,完成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将在岗村医补助提升到每月1500元,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和供水保障率均达到100%。二是乡村自然生态更加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实行河长制、林长制,将境内6条河流,划分成56个堤段,严格落实“三包”责任制,2024年上半年,区级河长巡河20次,乡级河长巡河188次,村级河长巡河2050次,发现问题全部整改销号。对17个入河排污口常态化管控,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4个,重点排水企业全部实现在线监测。与中能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引进煤矸石资源化综合利用及配套产业项目,积极推动煤矸石综合治理。实施完成高山镇、口泉乡共6个土地开发项目,累计新增耕地面积2126亩。聚焦重点林区、通道,森林植被恢复250亩,森林抚育9000亩,水库沿线道路绿化4500平米。三是农业绿色生产更加科学高效。推广实施减肥增效技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区配方肥应用面积9万亩,全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稳定在93%以上。积极推广发展水肥一体化,全区累计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11.2万亩。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广秸秆、禽畜粪污综合利用,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大同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三农消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