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提醒】注意!你使用的图文识别正在 “泄密”!(保密知识宣传普及74期)

政务   2024-10-17 16:02   黑龙江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小程序的应用无处不在,无须安装,免费提供,功能强大,深受大众喜爱。尤其文字识别类小程序受到一些机关、单位青睐,不少涉密人员为图方便,使用图文识别小程序转换涉密文件、资料,导致泄密事件屡屡发生。

图文识别有风险


目前,“全能扫描王”“传图识字”等具有图片文字提取、音频转文字等功能的应用和工具已具备极高的使用热度。这类图文识别小程序通过手机直接对文件拍照或选择手机相册图片等方式对各类文件资料进行智能识别,节约了“漫长”的敲键盘时间,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效率。从上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通报的失泄密案例发现,部分基层干部为图工作便利,擅自使用图文识别小程序对涉密文件进行扫描、转换,自以为只要不被人看到、不传给别人,就不会泄密,但互联网四通八达,这些被识别的图片,会被发送至小程序开发者的服务器内进行计算、识别,最终存储其中。一旦输入的信息涉密,无异于在互联网上“曝光”,导致涉密信息失控,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获取、利用,给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典型案例


01

案例一

2021年6月,某省属高校下属机构工作人员莫某某到省外出差期间,违规复印涉密合同。回校后,莫某某将2份涉密合同复印件等材料交给某学院教师汤某某,汤某某让学生用手机APP扫描该涉密合同复印件,并存储在连接互联网的电脑中。此后,汤某某、莫某某与该校其他人员、省外某公司人员之间多次通过微信转发含有该涉密合同的PDF文档。案件发生后,汤某某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莫某某受到行政警告处分,其他4名相关人员受到取消年度评优资格等处理。

02

案例二


2022 年,某省直单位A处从地市借调了一名工作人员汪某帮助工作。某日,保密部门在工作中发现,汪某违规使用手机图文识别软件识别1份机密级文件。经核查,他在撰写一份报告的过程中,因不熟悉业务,便使用手机对涉密计算机中的涉案文件进行拍照识别,并导入互联网计算机使用。进一步核查时还发现,汪某使用的竟然是其私人笔记本电脑,其私人移动硬盘中还存有多份涉密和敏感文件。案件发生后,汪某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而该处处长何某某则因负有管理责任,被给予诫勉谈话处理。

03

案例三


2022年8月23日,玉溪市某区街道副书记李某要求街道综治中心根据上级印发的涉密工作方案,制定街道相关文件。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朱某到街道综合办领取文件后,交由综治中心人员杨某处理。因为文件内容多,杨某向李某询问是否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扫描修改,经李某同意后,杨某使用个人手机进行拍照,并通过“传图识字”小程序进行扫描识别后在个人使用的非涉密电脑上进行了修改编辑,制作成该街道方案(未标密,引用了区级文件名及文件内容),打印后在街道会议上研究讨论。该街道工作委员会给予杨某政务警告处分决定,同时责令李某作出深刻书面检查。

04

案例四

2021年2月,某市研究室工作人员张某在收到1份秘密级材料后,认为“写得很好,可以长期学习借鉴”。为方便以后学习和引用,便利用手机相册中自带的文字提取功能,对材料主要内容进行拍照、识别,再将文本通过手机创建的局域网导入非涉密计算机中存储、处理,造成涉密信息失控。案件发生后,张某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05

案例五


某机关工作人员赵某写材料时,为图方便对涉密文件拍照、扫描,并上传至微信的图文识别小程序,将图片转为文字输出。他认为未将涉密文件发送给他人的行为是安全的,但他的行为导致了涉密信息上传互联网,危害了国家秘密安全。案件发生后,赵某受到了相应处分。





保密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特殊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涉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高度警惕、紧盯高风险环节,绷紧保密之弦,守住保密“底线”,不碰保密“红线”,在指尖上加一把锁,不该发的不发、不该传的不传,坚定“涉密不上网、上网不涉密”,才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牢牢守住国家秘密。

稿件来源:保密小卫士

编辑:丛欣宇
责编:宋   坤
审核:李俊杰
监制:李明星

虎林融媒
传播虎林声音 讲好虎林故事 弘扬虎林文化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200046 举报渠道:hlxmtzx@12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