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墓文物“上新”!“豆”是因为它——豆的前世今生

政务   2024-11-12 14:31   安徽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楚辞·九歌》


安徽淮南武王墩
千年楚墓引发无数慨叹
这是一只带盖青铜豆
斑驳中难掩精致
残缺中隐示奢华

如此华美器物
在昔日礼祭盛宴中
竟只是盛放调料之用

豆类是常见食材
但最初字形语义
却是源于这种上盘下足的容器
从甲骨文、金文、篆文到现代汉字
字如其物,可谓象形范例


武王墩墓的这只青铜豆
通体遍布精细纹饰
变体龙凤纹奔放不羁
勾连云纹虚实相映
层层分明又变幻交融

顶部以三瓣花蕊为圆心
环绕三组双凤对峙为中心的单元纹饰
造型灵动活泼
残留的浅槽,明显是脱落所致
当年它的模样,令人浮想联翩

圈足往上
单元纹饰以三角形为串联
尖峰交错,丰富传神
从中不难看出
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模印工艺已具有高超水准
繁缛为美的精细雕饰得以呈现
顶奢错金银工艺也日趋成熟

把金银等涂于青铜器上
其技法或开槽、镶嵌、刻画
或与汞一起熔化后再进行涂画
再经挫磨平整
青铜器因此色彩绚烂夺目、熠熠生辉

豆初为陶制,日用广泛
商周之后
常与鼑、簋等配套使用
成为祭祀礼宴中重要的组成
最初主要盛放黍稷
后用于专门盛放腌菜、酱料等调味品

依照周礼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
诸公十有六
之下逐级递减,规制严格
《礼记》中记载
鼎等主要肉食器皿为奇数
而盛放果蔬或辅食的豆等须用偶数
此为“阴阳之义也”
契合古人天人相应、阴阳调和的文化理念

造型风格上
武王墩青铜豆并不似典型江汉楚器
而带有北方三晋特色
不过这在武王墩墓并非孤例
春秋战国不止征战杀伐
会盟、联姻、礼赠等同样频繁
不管它究竟来历如何
都是中华文化交融发展的写照

沧桑斑驳的青铜豆
印证着文字演化与礼乐兴衰
镂金错彩的古老工艺
传承至今成为宝贵遗产
正是这一个个历史符号
垒筑起华夏文明的丰厚积淀
历久不辍,万世传扬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淮南发布(ID:huainanfabu)整理发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淮南发布

淮南发布
这里是豆腐故里,这里是能源之都,中国淮南欢迎您。展示淮南形象、传递权威信息、服务民生大计、贴近百姓生活,“淮南发布”期待您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