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跟很多机构朋友交流,很多都特别悲观,特别是保险和一些大公募,并且和我讲了很多不看好市场的逻辑和理由。
比如地方债大几十万亿,区区五六万亿不到10%能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土地财政一年就起码七八万亿了,趋势仍在往下,杯水车薪;比如人口急剧下降,老龄化严重,城镇化率已到峰值,人均住房面积以及基建饱和度均已超高;比如现在外围的制裁和内需的乏力;比如上上下下的躺平文化;等等等等。
我都和他们说,上面的这些逻辑理由确实都是教科书里写得非常清楚的,而且现在能看到的化债弹性都是能算清楚的,确实空间不大,而且博弈成分都非常大。
但是,其实这些表面上看起来正确的论据论点,是典型的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资本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没错,但是资本市场往往是领先于宏观微观经济上行的,这里存在着一个试错以及向好或向坏的预期。
前面第一波九月底启动的行情,属于是对货币政策放水驱动的超跌反弹行情。
现在企稳后的第二波开启,是对将来宏观微观经济层面实际会发生哪些变化的预期的体现。
周六我写的帖子没看过的可以再点进去看看。
关于这个财政刺激,很多人好奇为什么不直接刺激消费发钱给老百姓,不直接发钱给企业补贴给对应的产业方向,这个主要是因为体质问题,就像官字上下两张口,你要先喂饱了上面那张,下面那张才能吃好一样。
960万平方公里实在太大了,各地方政府差异也太大了,中秧的各政策要落实到地方,肯定是要靠地方的,你看中美日各国的中秧政府杠杆率,中国那么低是因为现在都压在地方上了,除了显性的,还有很多隐形的债务。
现在地方上的压力特别大,财政特别吃紧,所以地方上啥发展的事情都干不了,甚至还经常出现跨省去办案拿钱解决地方财政压力的事情。
现在上面看到了这个最核心的问题,把地方政府的压力解决了,让他们这些干活的腾出空间和精力来搞发展,而且决心很大,两年五万亿不够来十万亿,是有可能未来五年搞个三四十万亿的。
接下来说边际上哪些变化最大。
第一步肯定是城投、地产、基建以及他们配套的产业链等公司。
你想之前地方政府都是以城投的名义去修路修桥修公园,然后又欠了很多供应商一大堆钱,这些链条上的公司现在都要得到非常大的缓解。以前帮政府干活的很多包工头都拿不到钱,现在可能逐步能拿到一部分了,那些材料设备供应商也是。
但是你说这些公司拿到钱了就能很好的更大的发展吗?可能空间也会有限,毕竟没有新的具有成长性的业态了。
第二步就是地方政府腾出手之后要补贴和新发展的方向了。
本来欠五百亿的地方政府,现在有一百亿划给上面了,自己只欠四百亿了,那么好了,这一百亿的赤字空间可以花到哪里去,就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去调整了。
设备更新、消费替代或升级、新质生产力,大科技、高端制造等等。
这个就是未来弹性最大的方向了。
第三步就是全民的内需消费了。
等到支柱产业企稳发展起来了,以相关产业从业者的企业和居民端为核心圈的扩散,让周围人大家都有钱了,储蓄闲钱稍微多起来了,才慢慢开始了内需消费的升级。
所以说,这个刺激肯定都是一步一步来,慢慢变化的,哪里有什么一蹴而就。
—————————————————————————
九月底第一波行情是放水超跌反弹牛。
现在开始的就是支柱产业驱动牛。
多读读自上而下的政策,看看哪些方向是核心。
从今天的盘面上,就验证了我上周四说的,最大市场主线正在渐渐浮出水面————自主可控大科技。
接下来行情演绎的应该是那些传统托gdp的权重基建地产等稳住,自主可控大科技成为市场新的主力方向。
这里大科技主要是指那些国芯国创、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等边际变化仍非常大的核心高端产业。哪里边际变化大比如国产化率仍低的,哪里弹性就大。这也是上面现在最支持和刺激的方向,现在表面是化债,实质是“新质生产力”。
———————————————————————————————
关于明天。
上周天天喊军工和科技,很多人都不认可,现在走出来了,晚上一大堆人都在吹,我也不知道再说什么了。
大板块里机会很多,需要找弹性最大的,这个各凭本事了。
科技+重组,尤其是AI芯片重组;军工加重组;
如果叠加业绩好,那就更完美了~~
好了,今天就酱。
【郑重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本文仅是个人随心笔记及个人看法,不具有任何指导作用,亦不代表笔者所在机构观点,不具有任何指导作用。据此操作,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