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 滨水空间复兴—北京“一河两园”城市设计研讨特别活动成功举办

政务   2024-11-21 21:49   北京  

近日,2024(第八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特别活动——“滨水空间复兴—北京‘一河两园’城市设计研讨会”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成功举办。会议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指导,北京建筑大学城市更新研究院及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承办。会议以城市滨水空间复兴为主题,围绕首都水系生态修复、水岸水体品质提升与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等议题展开,邀请多位行业知名专家进行学术研讨,校内外相关领域领导和专家学者参会。

特别论坛现场照片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大玉,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秘书长李雪华参会并致辞。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城市设计处处长王雪梅,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教授孙一民,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朱子瑜,北京林业大学教授王向荣,丹麦BIG建筑事务所董事、中国区负责人杜抒等5位专家作主题报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世博会总建筑师沈迪,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崔海东等参与学术研讨。论坛由北京建筑大学城市更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清华、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委副总师鞠鹏艳主持。

张大玉校长致辞

李雪华秘书长致辞



学术报告环节

学术报告环节由张清华常务副院长主持,他简要介绍了本次论坛主题的由来以及滨水地区复兴对于北京构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重要性,同时邀请与会专家介绍国内外城市滨水区建设管理的优秀经验。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更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清华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城市设计处处长
王雪梅

王雪梅二级巡视员作《首都水岸水体空间品质提升规划工作》专题报告。报告聚焦首都水岸水体空间品质提升,在梳理北京水系格局和规划建设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指明未来首都滨水空间规划建设工作重点,以保障行洪安全、稳定景观水位为原则,提出传承历史文脉、增强人民福祉、拉动水岸经济、保障城市安全与韧性等四方面十项品质提升策略。针对“一河两园”地区,报告明确守住防洪底线的同时积极为北京西部地区提供高品质滨水空间,打造滨水活力示范区,同时带动区域功能与产业的提质升级。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教授
孙一民

孙一民大师《滨水广州的城市空间演变》专题报告。报告立足广州的历史发展脉络,阐释了广州自秦到近现代2000年间的滨水城市格局演变,指出滨水问题的复杂性及与城市问题的强关联性。同时报告介绍了2002—2018年广州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设计策略、工作方式与取得成效,通过多方共同参与,促进滨水地区渐进式发展与完善,使得广州成为迈向富有空间活力和地方文化特色的一江两岸滨水城市。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
朱子瑜

朱子瑜总规划师《一脉相承 创新发展》专题报告。报告以北京大运河文化带景观规划研究及大运河源头(白浮泉)遗址公园为例,指出滨水空间设计应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需着重保护好“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时期全包含”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须遵循“保护-利用-发展”的三步走策略,在保护的前提下重利用,在利用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促保护,使其成为城市和乡村的特色标识与公众时代记忆,实现城市历史一脉相承。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王向荣

王向荣教授作《城市河流生态及景观价值的提升》专题报告。报告从国内外滨水空间更新实践出发,介绍了德国伊萨河更新、重庆云阳三峡库区、美国路易斯维尔市滨水地区再生等经典案例,总结了河流水岸的设计策略:一是关注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二是关注城市与滨水空间的渗透关系;三是营造河流活力水岸线;四是着力实现城市空间与水域融合和统筹设计。报告指出城市设计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以克制的设计手法营造动态性的景观,如采用大地艺术景观的形式,使其在不同时段发挥价值。

丹麦BIG建筑事务所董事、中国区负责人
杜抒

杜抒董事作《滨水空间的可持续活力:构建兼顾社区与韧性的公共场所》报告。报告分享了丹麦Aarhus城市滨海总体规划和纽约“BIG U”东海岸弹性修复计划两个案例,介绍了国外滨水空间复兴与弹性修复的成功经验,指出复合社区功能、多元产业业态、多样化人群活动是滨水空间活力的主要来源;可运用本土材料、建筑与公共场所结合等手段促进滨水地区社区感的营造、人群活动的引入,通过设立公共条款等管理手段实现滨水地区空间功能的开放性和项目可持续运营。此外,还提出可通过景观式防洪体系设计应对滨水区面临的海平面上升等潜在环境问题,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提供市民可进入的公共空间。



“一河两园”城市设计圆桌讨论环节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委副总师
鞠鹏艳

圆桌讨论环节由鞠鹏艳副总师主持,鞠鹏艳介绍了北京“一河两园”城市设计项目工作进展情况,并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在“一河两园”水岸水体规划中兼顾安全和活力,开展激发活力的具体行动建议等议题分享各自的见解。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上海世博会总建筑师
沈迪

沈迪大师提出滨水空间提升要重视城市文化传承和历史风貌保护,滨水空间功能应与市民生活需求契合,除满足基本的设施配套、停车、运动健身场地外,可考虑城市级公共设施的置入、对水上活动需求有效供给、引入文化娱乐等新业态。滨水地区设计应与城市更新规划结合,并在体制机制上解决多部门协同问题。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教授
孙一民

孙一民大师认为应从城市设计统筹的角度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滨水空间不只是河道问题,对于蓝线、绿线等刚性管控要素,与滨水地区功能布局和设施安排应统筹考虑。面对重大复杂问题,可在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的同时,采用设计工作坊、专家研讨会、专题研究等手段,同步推进“一河两园”地区设计研究工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规划师
朱子瑜

朱子瑜总规划师指出永定河两岸是首都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加强发展的谋划,创新统筹实施机制、实现共建共治共享。滨水空间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包容性,城市滨水空间既要传承文脉、也要考虑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王向荣

王向荣教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滨水空间塑造强调连通、活力与渗透,以“纵向”的滨水空间带动“横向”的城市发展;二是顺应自然、塑造大地景观;三是强化政策供给,适度增加滨水地区活力密度;四是针对园博园展后利用的问题,可考虑对现有建设指标进行统筹,置入具有吸引力的功能,同时强化运营管理。

丹麦BIG建筑事务所董事、中国区负责人
杜抒

杜抒董事建议将不同尺度空间与多方业态置入滨水地区,满足不同人群需要,强化不同功能汇集,形成持续的活力空间。具体可通过增加市民休闲场所、构建活动场景、建设临时设施提供便民服务、商业设施招商运营前置等措施来实现。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崔海东

崔海东副总建筑师提出优先开展河道治理,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规划建设滨水空间;突出永定河“郊野公园”的定位,谋划市民有需求、百姓可参与的活动,用临时性活动来增强活力;形成专家建言献策的机制,持续扩大范围开展专家学者交流。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更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张清华

张清华副院长提出积极谋划“水城”关系,从更大的城市层面解决活力问题,通过“一河两园”范围外开敞廊道的连接,引入人流、增强活力。在设计层面,强化公共设施与绿地空间的融合,可借鉴公园式商业、公园式体育设施等国内外优秀案例,实现滨水地区空间与功能的有机融合;在管理层面,须建立跨部门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实施机制。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孕育了诸多城市的生态文明与文化记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探讨滨水空间复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重塑高品质的城市滨水空间,是新时期首都城市规划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次研讨会为滨水空间复兴建言献策,积极助力“一河两园”在内的北京重点滨水项目建设实践。


内容来源: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

你可能还喜欢

关于推行“京津冀+晋蒙”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的通告

朝阳区酒仙桥、小红门和十八里店组合供应用地项目发布预申请公告

一图读懂|《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低碳设计标准》

审批提速,服务升级——朝阳分局推动规划许可豁免政策落地落实

微信

微博

今日头条

百家号


关注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解锁更多权威资料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发布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权威信息,解读重大规划计划、重大政策,提供政务服务,搭建公众参与互动阵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