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母亲早逝,父亲挣钱养家,“我”是哥哥带大的。哥哥给“我”讲故事,到废墟、枣树林去玩,还变魔术一样送“我”各种小礼物——其实是他偷来的。“偷”源于爱,也确实有“魔术”性,后来变成了一种“自由”,上了瘾。哥哥考上大学,因为惯偷又被开除。哥哥流浪途中不时给“我”写信,讲述各种奇幻经历,有一天,信断了。“我”辞了工作,用积蓄买了一辆房车,带着患有绝症的父亲,来到哥哥的信最后发出的地点,一个陆地最南端的海边热带村子。村人好像都认识哥哥,“我”每天体验信里描述的奇妙,但却始终找不到哥哥的下落。
作者介绍
孙频,1983年2月出生于山西交城,汉族,2002年9月至2006年7月就读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5年9月至2018年7月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创造性写作专业。曾任职于太原市文联《都市》杂志社,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2008年开始小说创作,已发表中短篇小说四百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以鸟兽之名》《鲛在水中央》《松林夜宴图》等。
艺术赏析
《海边魔术师》中存在多声部实验。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承担着主要的叙事功能之外,关于刘小飞的来信则自然地充当着副文本,与主文本形成强烈的互文关系,它们类似于音乐中的二重奏,此起彼伏,互相回应。作者恰如其分地调用着主副文本,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了意义的繁复和增值。特别是当第一叙事者重新回头梳理关于刘小飞来信时,不无诧异地感知到这些信似乎暗含着一种密码。而令人吊诡之处,恐怕正是这些充当着副文本角色的书信。它们一路指引着“我”和父亲来到这里,并不时穿插于“我”的叙述之中,实现了文本双声部的相互比对。值得注意的是,除却刘小飞的来信,文本中一再提及的关于康拉德的那本《黑暗的心》或许也是孙频的有意为之。《黑暗的心》创作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期,在这一时期,英国经济繁荣且不断拓展海外殖民地。大部分人在享受着极端物欲的同时,精神上却陷入了无尽的孤独。康拉德通过马洛船长讲述刚果河的故事,想突出表明的正是一种弥漫于群体间的孤独意识。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包括马洛,同时也包括他遇到的白人殖民者库尔兹。而此库尔兹,恰恰是文本中“我”所回忆起的不愿离开非洲丛林的、在此找到存在感的外来者。非洲之于库尔兹,正如木瓜镇之于刘小飞,恐怕这才是文本想要真正传达出的声音。换而言之,刘小飞的书信也好,《黑暗的心》也罢,文本中所存在的多声部实验,是使其更有张力,使审美空间得以延伸的策略性创新。
排版:许文菁
初审:崔健
复审:樊风彩
终审:党委宣传部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