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非常常见,且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电影常常会带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并通过一个故事的包装,平和地传递给观众。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因此,一部上乘的作品,应该是有一个完整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框架,搭配上积极的、导人向善的价值内核,并且还要有从框架引导向内核的显著路径,才能让观影者有读故事的兴趣,读完故事以后能够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电影:美丽人生)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部影片就属于这一类,不多也有不少影迷朋友认为它的故事的确引人入胜,但是它内核却甚为失妥。
(电影:阿甘正传)
说它就像已经从里面坏掉了的苹果一样,再好看也不能吃,不管怎样,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这部当年最无可争议的奥斯卡影片——
《绿皮书》
导演:彼得·法雷里
编剧:尼克·瓦莱隆加
主演:维果·莫腾森 / 马赫沙拉·阿里
类型:喜剧 / 音乐 / 传记
地区:美国
上映:2018-11-16(美国)
豆瓣 8.9 IMDb 8.2
这是导演彼得·法拉利的公路电影,他凭借该片入围第71届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电影导演奖,第7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奖。
影片讲述了20世纪黑人钢琴家和白人司机南下巡回演出的故事,缘于白人司机托尼·利普失业难以维持生计,而钢琴家唐·雪利博士巡回演出需要司机,于是两人因此结缘,一同南下,开启雪利博士的巡回演出。
很多人将电影解读为时代背景下种族的冲突,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历史、文化,而在我看来,这更是一个相互救赎的故事。
先来说说片名,他其实不难理解,它就是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一本书。
是一本专门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
博士为黑人,旅途中衣食住行不免受到”绿皮书“的约束。
作为名声在外的钢琴家,他本可以留在本地享受至高无上的待遇,却不辞劳苦南下,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让大众接纳自己以及自己身处的”黑人群体“。
可讽刺的是,无论他多么有才华,多少观众前来欣赏他的音乐,人们只不过是看上”他的音乐能够让自己看上去更有品味“。
演奏结束之后,人们只会带有偏见的眼神去审视他,不允许他享有与他才华相匹配的待遇。
作为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艺术家,他因为自己的肤色而处处被针对,而他也与自己的黑人同胞产生强大的割裂感。
他也无法完全认同与自己肤色相同的同胞,但作为黑人,他无法完美融入那个只看肤色的上流社会。
“博士与黑人农民对望”
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位白人司机成了他南下的“刚需”,与博士不一样,托尼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精明狡诈,靠着强大的“忽悠本领”混迹社会如鱼得水。
通过各种零工养家糊口。
当然,在两人天差地别的背景下这趟旅途难免产生不少冲突。
但好在,托尼是个“认钱认主”的家伙,他认真记下博士那些自己不太认同的要求,尽力保证博士的演出顺利进行。
并一次次通过自己圆滑的社交技巧救博士于水火之中。
最初,他无法理解博士“做作”的举措,可随着每次他听完博士一气呵成的演奏,看到他露出与平日沉默寡言截然不同的微笑。
甚至看到他一个人宿醉、被一丝不挂的罚蹲在浴室门口,经历一次次的被他人歧视。
托尼才理解这位天才“不够黑,不够白,甚至不够男人“的孤独无助。
也在博士的感化下认同理解自己曾经歧视的黑人群体,学会尊重他人。
而对于博士,当托尼把炸鸡递给他时,与其说是博士嫌这会弄脏他的毯子,不如说是因为他吧认可托尼那句”装啥蒜呢,你们这帮人就爱吃炸鸡!”。
可最后他还是吃了炸鸡,暗示他心态的变化。
他放下了高高在上的姿态,认真向宾客介绍托尼极其复杂的名子,帮托尼的家书锦上添花,放下自己极其重视的面子向外求情。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弹奏肖邦。
这是博士对托尼为何不创新自己音乐的答案,表面上他在炫耀他高超的弹琴能力;
实际上这里的肖邦隐喻他自己,肖邦和他一样,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入主流,爱而不得。
《绿皮书》这样细水长流又令人深刻的电影。
很难想象,在商业片横行霸道的今天,仍然能够看到逻辑清晰完整、人物形象丰满,情绪调度合理、镜头语言恰到好处的作品。
就像一同在一路南下的汽车,我听着古典与爵士,共情于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感受着此中的跌宕起伏,并感动于最后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
与千万观众一样,我为博士能够获得来自托尼一家的欢迎而感到欣慰。
《绿皮书》2018
您若喜欢,感谢给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