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国家的长远发展在于民生进步,党的奋斗目标是在于民生保障,政府的服务方向在于民生落实。民生问题也始终是习总书记关心的重点,他曾强调“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只有真正把民生放在心上,落实民生兜底,改革民生所需,才能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民心所向,激活改革之力,才能落实民生保障。
落实民生保障,听取群众需求。民生的根本落脚点是人民,只有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提升了,才能真正做到普惠民生。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都表明民生的重要性。
落实民生保障,完善公共设施。公共基础设施是民生保障的一个重要表现,不管是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与群众直接关联的方面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完善,然而在当下城市和乡村的资源不对等,导致出现“马太效应”,两级分化严重,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拉大,城市中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完备,而乡村中居民配套设施不健全:教育条件落后,无法享受先进设备;医疗卫生室场地小,没有专门治疗室;道路设施差,无法发展产业……如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群众心理失衡,影响政府为民形象。因此,要落实民生保障,就必须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革,完善基础设施。
落实民生保障,精准民生施策。民生保障不仅在于群众需求和完善设施,更重要的还要做到改革中要精准施策。民生政策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要始终保持触手可及,感同身受的温度。“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贵州省政府印发《多彩贵州促消费专项百日行动方案》要求,为低保、残疾等特殊困难群体提升保障标准,同时还利用微信等形式广泛宣传政策,为百姓开通咨询服务,真正体现了惠民政策的温度。教育“双减”政策、企业增值税下降、出入境证件“全国通办”……一系列基层所盼的政策改革切身保障了群众的利益。只有精准施策才能做到让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实现。
古人云: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商纣王荒淫无道,秦始皇焚书坑儒,清朝闭关锁国,无数王朝的灭亡都是因为没有把民生放在首位。民生是国家发展之根基,唯有落实好民生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改革发展才能让群众劳有所获、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才能助推和谐社会的建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