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提醒:永远不要给孩子穿别人的旧衣服,这3个原因,很多家长都没当回事!

职场   2025-01-30 22:59   福建  
美国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提到一个观点: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


在我们成年后的种种思想和行为里,都可以照见自己和父母一样的面容。”

深以为然。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家庭中长大,将来就容易成为什么样的人。


最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是去朋友家做客时,经历了一件小事。


朋友家的女儿小涵今年上初二,记得几年前见她的时候,她活泼开朗,言谈间总能听见欢笑声。


可如今看到的她,却是小心翼翼地坐在角落,不爱跟人交流,似乎没有了小时候阳光自信的模样。


聊到孩子的成长,朋友抱怨道:
“也不知道这孩子现在怎么变成这样,心思越来越敏感,穿个衣服都要想很多问题.......”

原来,从上小学开始,小涵就经常穿家里姐姐留下的旧衣服。


随着慢慢长大,看着同龄人都穿着各式各样的新衣服,她总觉得自己不被父母重视关爱,性格上也越来越自卑孤僻。


其实朋友家里条件并不差,但因为她是个在生活上十分节俭的人,所以才总想着能省一点是一点,好好的衣服扔了也可惜。


朋友的困惑,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一个提醒:


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请不要给孩子穿旧衣服。


究其根本,这三个原因,越早明白越好。




  • 暗示的力量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孩子的命运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实验。


他在一到六年级里,各选了三个班,然后表示要对这些班级的学生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最后,他写下了一份名单交给了校长和老师,并且告诉他们名单上的孩子都“极具发展潜能”,叮嘱他们务必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大半年过去了,当他再次对学生们进行测试时,奇迹出现了:


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不仅成绩提高了很多,性格也变得积极开朗,言行举止更加自信。


但事实上,当时列出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挑选的。


而老师因为受到了名单的暗示,对这些学生的态度变得更加真诚,赞许也加了倍,体谅和理解给予了不少,孩子们在更好的期望下成长的越来越优秀。


通过这次实验,罗森塔尔得出结论:
“你对一个孩子有所期待,就要给予其有种的赞赏,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将来他就会变得越来越好。”

而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背后包含的,其实正是暗示的力量。


孩子在什么样的生长环境下长大,就会养成什么样的性格。


未来也会因为这样的性格,造就什么样的命运。


衣服看似微不足道,但长期穿别人穿过的旧衣服,容易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受重视,“自我价值感”降低,从而产生自卑感。


尤其是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刻意的“穷养孩子”,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难以接收到爱的信号,产生一种“不配得感”。


而且环境也会影响人的心态,在学校同龄人之间,以及平时逢年过节亲戚的小孩之间,难免都会有攀比。


总是穿着别人的旧衣服,孩子心理上多少都会有落差感,时间久了,内心也容易变得压抑,质疑自己。


积极的暗示让人因此获得阳光、爱和自信,消极的暗示让人坠入怀疑、担心、自卑。


李玫瑾教授曾指出:12岁前,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


性格一旦形成,那些缺失的部分,比如自信等,都容易成为孩子未来路上的绊脚石。


少有人走的路》中这样写道:

“童年时获得的原始自我价值感,是我们心理健康的原动力,即使在成年后遇到了重大的打击和挫折,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也会让我们鼓起勇气,勇敢地战胜困难。”

所以,想要培养出一个幸福感强,并且自信乐观的孩子,先从给予他足够的自我价值感开始。


  • 精神匮乏的家庭,走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

教育家蒙台梭利博士说过:

“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仔细观察很多人的成长历程,就会发现,长大后的生活里,往往都是小时候经历的延伸。


上大学时,班里有个同学,平时很少和大家一起聊天,大多时候都是独来独往。


一次她丢了本图书馆借来的书,急的满头大汗,只好求助其他人。


那次过后,她慢慢敞开心扉,开始跟大家交流,后来才得知,她们家姐妹三个,她是家里的老二,穿的经常都是姐姐穿过的衣服,父母一直告诉她:“咱们家情况不好,你得懂事......”


后来有了妹妹,比她小很多岁,或许是父母的观念有所变化,妹妹经常穿的都是漂亮的新衣服,她这才发现,家里的条件并不算差。


由于从小必须“乖巧、懂事”的教育下长大,她遇到问题也不敢跟父母说。


后来碰到挫折第一反应就是逃避,就连丢本书,她都会觉得“天塌了”,不知如何是好。


而这些,其实都是年少时留下的阴霾,就这样笼罩了她很多年。

网友@慧寂也有过类似的经历:


上大学时,为了填饱肚子,他趁没人注意,偷偷从超市偷走了几次泡面。


因为家里给的生活费不够用,但他实在太恐惧向父母求助,印象中的小时候,只要向父母提出一些请求,都会遭到打骂。


有时候还会被羞辱:我就不该把你生出来。


但其实,他家里有四套房,父母的月收入加在一起超过两万,并不缺钱,可他们的教育理念却是:男孩要穷养。


这样的教育方式一直延续到成年,导致他工作之后,也不太愿意参与社交,花钱多点就会有罪恶感。


胃病严重时,买一盒33块钱的药,比胃疼更让他难受。


有位教育专家讲到:
“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都是过去经历的折射,与幼时的家庭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心理学上也提到过一个理论:稀缺心态。


意思是说,一个人越缺什么,就越在乎什么。


养育孩子,就像培养植物。


你用什么样的营养物质进行浇灌,就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


当植物收获了适当的水量,接受了阳光的照耀,进行了定期的修剪,就会按照发展规律长成生机勃勃的模样。


孩子亦是如此,你给予了他足够的心理营养,将来就会长成一个心理健康,生命力旺盛的人。


别小看一件又一件旧衣服的影响,更别小看刻意造成的“物质匮乏”带来的后果。


精神匮乏的家庭,走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


年少时不可得之物,终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那些“拧巴”和“小心翼翼”如影随形。


如果父母不给孩子做好正确的引导,就会在年少时留下心理阴影,伴其一生。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用爱浇灌他好好成长。


  • 父母在家里的态度,藏着孩子20年后的模样


西方有首民谣里这样唱着: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


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


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


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蝴蝶效应”蕴藏的道理。


看似细微之处的变化,影响的将是命运的巨变。


家庭教育也是同理,看似是不经意间留下的小问题,将来也可能留下大事端。


穿衣服这件事在很多家长眼里通常就是一件小事,可长久的发展下去,就会影响到孩子将来的人生。


比如长期穿别人的旧衣服,就会让孩子失去自主选择权,遇到问题缺乏主见,不知如何是好,将来在很多大事的选择上,也会犹豫不决。


而这种“被施舍”的状态,也会让孩子慢慢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心理上受到伤害。


而更严重的情况,就是上面提到性格的改变,从而引起人生的选择。

作家张佳玮有个观点说的很对:

“最坏的教育,并不是物质上的穷养,而是强调对比与差距的优劣,不断提醒孩子“你的境况很糟糕”,这远比穷养更糟糕。”

父母在家里的模样,对待每件小事的态度,藏着孩子20年后的模样。


父母平日里给孩子说的话,提供的价值,传递的能量,就是孩子成长的营养。


衣服不必非得穿名牌,也无需提供高出自己能力的“富养”环境,但教育路上,心理上的抚养必不可少。


父母的引导,影响着孩子的性格;父母的教育,决定着孩子的命运。


请告诉孩子:你就是爸妈最珍贵的礼物,你值得这世上最好的一切。


未命名账号
分享创业故事,了解商界最新资讯,分享商界精英们的商业智慧、人格魅力以及处事之道,是你成功道路的好帮手,追求美好生活的好助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