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辈|黄河岸,一颗红心代代传

政务   2024-10-01 21:30   山东  


赓续奋斗志,传承家国情。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山东青年报刊传媒中心、山东画报社联合策划“我和我的父辈”系列报道,10月1日起正式上线!报道通过讲述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故事,展现祖国的发展和巨变。今天,我们走进李建峰和他的父亲李中军,听两代人在黄河岸边,一颗红心代代传的故事。




来源:《山东青年》杂志  作者:董云宇 张媛媛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安澜,离不开代代黄河人的守护。


“你知道为什么到现在我们都没有放弃,为的就是有一天能造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吸泥船。老田,我们是黄河人,这是我们的使命啊……”这是李建峰在舞台剧《红心一号》中的几句台词。


李建峰,一名地地道道的“黄河人”。他的父亲李中军守护黄河近四十载,如今“90 后”的他也守护黄河十余载。在他们心中,守护黄河是使命,也是责任。


李建峰(后)与父亲李中军(前)站在修葺一新的黄河大堤上,望着奔涌的黄河,感慨万千(杨超 / 摄影)



老一辈卷起铺盖坚守“找苦吃”


舞台剧《红心一号》展现的不仅是第一艘吸泥船诞生的故事,还有黄河人的初心。设计图纸、焊接钢板、肩扛手抬……自力更生的黄河人,靠着“一颗红心两只手”创造了一个奇迹,也护佑了一方安宁。


一部舞台剧再现了“红心一号”是如何诞生的。坐在石头上、腿上绑着绷带的就是李建峰扮演的袁根喜,他因为造船负了伤,但依然坚信他们一定能造出吸泥船


因为父亲的工作,李建峰从小在黄河边上长大,对于黄河边上的一切,就跟自己家一样熟悉。通过父亲的耳濡目染,李建峰幼时就深谙黄河水对百姓的重要性。


可控制水,让其完全为人所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李中军记忆深刻,几十年前的冬季,最冷的那几天,闸口的水会被冻住,正值小麦重要的冬灌期,水流受阻还是小事,如果不尽快将冰碴河凿开,上游的河水依旧奔流而下,堵在闸口,极容易造成决口,后果不堪设想。


“每到这时候,只能一帮人跪在河边,拿工具将冰凿开,让河水通行。”李中军回忆。诸如此类的情况时有发生,巡河对于驻守在黄河边的人来说,是贯穿他们那个时代的“基本功”。


“那个年代,父亲很辛苦,条件差,巡河靠步行,一人最多要负责十几二十公里,就靠两条腿走、两个眼睛仔细看。”李建峰说。


巡河最怕下大雨,越下大雨,跑得就要越快,“生怕因为大雨会导致有干渠支渠决口。”李中军回忆,当时通讯不发达,一旦发现有管涌,需及时处理,“遇上大雨,一个原本很小的洞口,很有可能几分钟之内,在巨大的水流冲击下造成决堤,必须在最短时间告知总闸情况,抓紧堵漏并调配闸口开合程度。”


黄河第一条机淤固堤吸泥船“红心一号”诞生地——齐河黄河河务局小八里管理段,是李中军和李建峰父子都曾就职过的地方。在办公楼的顶层展馆里,一面铜锣唤起了李中军遥远的记忆,“哪个地方决口了、出现险情了,就靠敲锣来表示,在狭窄的河段,还有着‘左岸锣,右岸鼓’的说法”。锣鼓声一响,黄河段上的工人们就往大堤上跑。“过去的重力坝,坡度陡,都是用料石一层层垒起来的,经常出险。” 他还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河段上管涌达53处,积水大坑有十几处,最紧张的时候一天要巡河3次。


这面铜锣是以前的“报警器”,铜锣一响,段上的工人就要往河堤上跑(董良言 / 摄影)

新一代有了科技加持


从小八里管理段的办公区出来,迎面就是黄河堤坝。李建峰指着远处黄河急转弯处说:“这里是一个九十度的转弯,我们叫它‘黄河咽喉’。”离汛期还有三个多月,此处的黄河已经是波涛汹涌。


一年前,李建峰还就职于小八里管理段,任副段长。每逢汛期就是他工作最忙的时候,和父亲当年一样,汛期时他也时常不着家,和同事们身着“橙马甲”一遍又一遍地在大堤上巡视。


穿戴整齐,从办公楼出发,准备开始巡河(董良言 / 摄影)


小八里管理段防汛抗旱作战室里,36个摄像头传来的监控画面在大屏幕上不断切换,实时监控河势、堤防、险工的变化。“现在我们的工作不仅靠双腿,更依靠科技的力量。通过视频,看坦石坡、根石有无坍塌变形,备防石有无破损,滩地有无游玩人群……”通过李建峰手里鼠标的移动调节,大到河段全貌、小到大坝根石的石头缝,都看得清清楚楚。他们还利用无人机,进行更灵活、更全面的监控排查。


如今,依靠视频监控可以清楚地看到堤坝上的动态(董良言 / 摄影)


李建峰在小八里管理段时,还参与实施了VR模拟防汛抢险技能培训的项目。“段上每年都会进行一到两次防汛抢险技能培训,声势浩大,需要组织人员,准备柳枝、防汛袋等物资,既耗时间又耗金钱。”基于VR技术,他们开展了反滤围井的培训,让员工们可以沉浸式体验现场。


李建峰(右)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杨超 / 摄影)


和父亲不同,李建峰在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同时,更敢于创新。和父亲相同,他身上有着黄河人的认真与执着,爱岗又敬业,聊起黄河就会滔滔不绝。


奋力谱写新篇章


沿着小八里管理段的黄河大堤向西,在崭新的黄河大堤上驾车五十分钟,就到了李建峰现在任职的潘庄引黄闸管所。


潘庄引黄闸身后是山东的第二大灌区,齐河、禹城、平原等县(市、区)的麦苗要从这里引黄浇灌。“什么时候提闸、提多高、放多少水,都是非常精确的。”工作的内容变化了,但他的认真劲儿没有丝毫改变。测含沙量、测流量,每个细节都不放过。“黄河的水位、流量是时刻变动的,我们引进来的水的流量也会变动,所以我们每天要测两次流量。当大河流量变化较大时,我们还要及时调整闸门,并进行流量加测,确保精准调度。”春灌正当时,他们的工作关系着农民们一年的粮食生产,必须慎之又慎。


在小八里管理段的展览馆里,父亲又一次给儿子讲起那年黄河边的故事(董良言 / 摄影)


这是李中军第二次来儿子的新单位,看着儿子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他心里甚是欣慰。因为生病,70岁的他步履已有一些蹒跚,但他仍坚持着到处看看。既是看看儿子的工作环境,也是看看黄河的新面貌。他记忆里泥泞不堪的黄河大堤,如今早已换了副模样,堤上花红柳绿、欣欣向荣。


大河上下满目新,李中军和李建峰都认为,黄河的焕然一新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得益于那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得益于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他们似乎都忘了,黄河的变化也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是他们,是一代一代的黄河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编辑 | 管建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委)

责编 | 石东方(山东财经大学团委)

校对 | 李 炜

校审 | 张   楠  董云宇
终审 | 田秀妍  刘   杰

关注 | 青春山东(ID:sdgqt2014)

点亮“在看”,向“黄河人”致敬

青春山东
共青团山东省委官方公众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