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西日报》09版以《追寻、传承!这里处处有“大年”》一文,聚焦八桂大地,探寻黄大年精神的传承之路。
追寻、传承!这里处处有“大年”
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广西籍科学家黄大年被追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斯人已逝,生者如斯。黄大年离我们而去的7年多里,他的精神更加熠熠生辉。
2018年以来,教育部共公布3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西有7所高校8个团队入选;2023年起,自治区教育厅开展自治区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为推动广西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黄大年曾就读的南宁市园湖路小学、贵港市港北高中等学校,也纷纷建起黄大年先进事迹教育基地、黄大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等,让新时代的少年们,在黄大年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八桂大地上,教育工作者们以黄大年为榜样,用行动诠释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践行教育家精神,敢为人先、教书育人……黄大年始终不曾离去,他一直在这里。
他们,有着教育家精神的闪光点
他们躬耕教坛、潜心育人,他们严谨治学、不断创新,他们启智润心、甘于奉献……在黄大年的故乡,有一群人默默接过了他手中的接力棒。
他们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乡村教师成长。”今年暑假期间,在给广西“乡村优秀教师素质提升研训营”学员授课时,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王彦教授这样说道。王彦是广西师范大学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教师团队”的一员,在她看来,乡村教师和教育家的精神实质是相通的,每位普通教师身上,都有着教育家精神的闪光点。
何为教育家,何为教育家精神?“教育家必然具有一个共同的精神特质——就是将‘小我’融入‘大我’,将教书育人的工作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作为团队带头人,广西师范大学校长孙杰远教授认为,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凸显了教育家的国家立场和社会责任。
黄大年最看重的身份是教师,他尤其关心人才培养的事。“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坚守教师教育本色,深化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孙杰远认为,践行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教师团队的使命与担当,就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深耕西部农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像黄大年一样,当祖国需要的时候,很多教师也毫不犹豫地踏上回家的路。
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师团队核心成员的谢小薰教授,先后三次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以满腔赤诚把自己所学奉献给祖国和家乡。
桂林理工大学“关键金属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教师团队”带头人刘希军教授,亦是从国外回到桂林理工大学从事地球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并逐渐成长为该校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同样是年轻时外出求学,学成后毅然归国,我们从刘教授身上看到的,正是黄大年的影子。”该校地质学研究生刘敏说道。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陈真诚教授带领的“生物传感与智能仪器教师团队”里,有一群爱岗敬业、诲人不倦的好老师。多年来,这些教授们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做他们成才路上的引路人。
“所有的科研,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久,但可能某一瞬间,灵光一闪找到突破口。”作为骨干成员的李华教授这样和同学们说,但“灵光一闪”不容易,需要不断思考、广泛阅读、大量实践,要坚定的意志、发自内心的热爱等。2023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李垚表示,正是教授们认真耐心、专注严谨的工作作风,让大家认识到成功来自坚持不懈。
黄大年办公室灯光里,闪烁的是忘我奉献的师者之爱。如今,黄大年团队的老师,正在把爱延续。
传承,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之上
生前,黄大年把自己比作浪花,献身于推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如今,滚滚洪流奔腾向前,又有无数朵小小浪花加入。
在上大学之前,黄大年曾在广西的地质队工作了两年。“作为一名地质人,我们始终把教书育人的任务放在第一位,并努力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刘希军教授表示,团队发挥隐伏矿产勘查方面的专业优势,近年来在广西西大明山等区域累计发现一系列关键金属矿产资源,预测潜在经济价值300多亿元。
“广西是有色金属之乡,这让我们的知识更有用武之地。”这两年,刘希军和团队不断向深空、深海进军。
放眼今朝,“桂学”已经成为广西文化名片,广西师范大学的桂学研究也悄然跻身国内区域文化研究的第一方阵。而曾经,“桂学”不显。
为此,广西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教师团队”首席专家胡大雷教授秉承着“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学术大目标,以孜孜不倦的探索,使桂学研究从区域文化行为上升为国家文化行动。
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基础课程教师团队则致力广西医药资源研发,开展北部湾医药资源的挖掘、整理及研发工作,制订“海水药用无核珍珠”广西地方标准,由政府发布实施,推广应用,业绩显著。
在马来西亚,中马两国建设者正在共同建设马东铁路,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铁信号职教装备开发教师团队”的身影也闪现其中。作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高职院校团队,该团队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训一体、育训并举”育人模式,发挥团队国际化师资优势,培养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性技术技能人才。近年来,团队培养输出人才13000多人。
黄大年式的“星火”,在八桂大地这片沃土上兴起,在各学科门类中闪耀。
追寻,归来依然是少年
秋风和煦,光景日新。在榜样的鼓舞下,少年们正在成长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南宁市园湖路小学,这里是黄大年的母校。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教育基地的一本毕业纪念册复印件中,这一句话深深刻在师生的心里。
“小学阶段是培根铸魂的关键阶段。我们以黄大年事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孩子们扣好成长的第一粒扣子。”校长李峰说,每年学生要在基地上开学第一课,此外,学校还开展“大年讲堂”“大年故事会”等活动,浸润孩子心灵。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教育基地内,57件实物和137幅图片生动展现了黄大年的成长历程、科研成果等内容。今年读四年级的覃雅琪,还记得两年前第一次听哥哥姐姐们讲起黄大年时,仍有点懵懂。如今,她已经是学校学生义务讲解员中的一员。
“努力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六年级的黄琳惜告诉记者,她从黄大年的事迹中读出了“制定目标、规划学业”,读懂了“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黄大年爷爷既是遥远的,又是亲近的。”
看啊,这是少年时的黄大年:他对自己严以律己,他对学习认真刻苦,他对科学精益求精、刨根问底,他对劳动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这些画面,呈现在黄大年的高中母校、贵港市港北高中的原创话剧《少年黄大年》里,每逢上演,场场火爆。学校党委书记覃秋明介绍,现在整部剧全部由在校学生担纲演出,他们排练、演出的过程,就是学习黄大年的一次经历。同时,以该话剧为母本,学校建立了戏剧社,围绕黄大年的故事及其他爱国主义题材开展情景剧再创造,把学生品德教育和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等结合起来,实现五育并举。
“2017年,当我第一次听到黄大年的事迹时,我还是个初中生。”桂林理工大学同学黄演青没想到,自己会再次与黄大年产生交集。
这个皮肤黝黑的姑娘,高考选择报考桂林理工大学,专业是地球化学。“开学第一课,老师讲了几个关键词——艰苦、光荣。我在这里,感受于老师的教诲和关爱,看到了爱国、奋斗、拼搏。”
这也正是黄大年想告诉他们的。
来源:广西日报
排版:黄舒彤
一审:朱名梁
二审:叶进杰
三审:董译升
欢迎报考!桂林理工大学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发布速看!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桂林理工大学报考点公告致全体离退休老同志的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