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测绘 | 让地图走入寻常百姓家——写在重庆“每周一图”500期之际

学术   2024-11-17 09:37   北京  

↑ 点击上方「中国测绘学会

可快速关注我们



让地图走入寻常百姓家

——写在重庆“每周一图”500期之际

吴 迪 龙 霞

2013年8月29日,全国测绘法宣传日活动当天,重庆市规划局(现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现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在该市最繁华的观音桥商圈“摆摊”,发布《重庆主城赶场地图》,并同时宣布——将每周向社会发布一幅重庆专题地图,通过地图服务市民、宣传城市形象、讲好重庆故事。中国地图领域著名的“每周一图”从此诞生。


11年后,今年8月29日,“每周一图”迎来第500期——《世界的重庆》地图。这幅地图对重庆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知名度和特色的资源、元素进行全面梳理和呈现,在宣传重庆独特文旅资源的同时,持续树立重庆的文化自信。


11年间,“每周一图”及其团队先后斩获第二届全国“感动测绘”人物、感动重庆月度人物、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中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守正创新讲好自然资源故事优秀案例等殊荣,深度参与乃至引领了10多年来中国地图文化和地图公众服务的创新,成为全国地图行业和重庆文化领域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用地图服务民生需求


2010年前后,随着百度等导航地图的兴起,传统地图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难道地图就只能挂在墙上,只能面向专业人士?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张海鹏与同事们时常为此苦恼。


“我们能不能把普通地图也做得‘接地气’?”张海鹏的发问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有人提议,重庆大大小小的山头林立,可以做个《重庆名山地图》,方便大家登山游玩;还有人建议推出《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把重庆各个地方的优秀文化遗产全都标注出来,让人们一目了然……


讨论的结果是,市地理信息中心成立了一支名叫“每周一图”的地理文化团队。这支全部由80后、90后的年轻人组成的队伍虽然仅有7人,却涵盖了地图制图、历史地理、自然地理、景观设计、影视编导、计算机等6个专业。团队以地图为载体,将历史、文化等融为一体,每周定期推出一份“主题地图”,张海鹏担任负责人。


《重庆主城赶场地图》是“每周一图”的开篇之作。川渝地区的赶场就是北方的赶集,近年来日益成为人们郊游的好去处和乡村游的重要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活跃,助推了农民增收。但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并没有一个政府部门或渠道能提供这些赶场时间、地点等相关信息,人们想去赶场,却不知道哪里有场、什么时候能赶场。面对这一情况,“每周一图”团队联合爱好者,采取逐一电话调查并辅以现场抽查核实的方式,采集到了重庆城区内共120多处赶场点,以最快的速度制成地图并印制出来,在全国测绘法宣传日当天通过市内各大媒体发布,并在观音桥商圈“摆摊”向市民赠阅,深受人们喜爱。


2023年,为了纪念“每周一图”10周年,覆盖重庆全市38个区县、1300多个赶场点的《重庆赶场地图》隆重发布。这幅历时数月打磨出的地图精品,首次对重庆全市所有的赶场点进行了全覆盖,并对重庆部分有代表性的特产、民俗、方言等在地图上进行了呈现。《重庆赶场地图》一问世便又是洛阳纸贵,深受市民好评。



为解决地图选题的问题,张海鹏带领小伙伴们按照时间和空间两条主线,建成了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的“每周一图”选题库。时间上,按时令节气,推出应时应景的便民专题;空间上,按照全市、区县等不同空间尺度进行策划,反映各种区域尺度的各类专题。同时,通过“每周一图”和重庆地理地图书店集聚起来的数百位地理地图爱好者,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源源不断地为团队提供地图选题。


11年来,“每周一图”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们需要什么图,“每周一图”就做什么图,既服务市民日常生活,也解了人们的燃眉之急。春天到了,就做赏花地图,有油菜花、樱花、蓝花楹……夏天到了,就做避暑纳凉地图,有漂流耍水的,有高山避暑的……秋天到了,就做采摘地图、红叶地图……冬天到了,就做赏雪耍雪地图……五一、国庆,就做自驾地图……24个节气,365天,一幅幅精美地图应运而生。


2014年元旦,重庆火车北站北广场投入使用,原来在南广场始发的高铁、动车等大量列车迁至北广场始发。由于南北广场相距较远,很多旅客也不了解站场调整信息和北广场交通线路,导致元旦当天就有3700多名旅客错过列车,一时之间舆论哗然。“每周一图”闻讯而动,团队成员张洵第一时间绘制出《重庆火车北站交通组织地图》,通过媒体和市政府网站发布,及时帮助疏解了可能继续发酵的舆情,方便了群众乘车。


10多年来,在重庆市政府及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官网上,“每周一图”策划和编制的地图产品通过“重庆生活地图”专栏坚持每周发布和更新,也成为重庆局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品牌专栏。




用地图科普地理市情


了解家乡,才能热爱家乡;了解重庆,才能更爱重庆。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江城”“世界桥都”“世界温泉之都”,可重庆有哪些名山大川?有多少山水、多少桥梁、多少温泉?无论是各级领导、重庆市民还是外地游客,经常都会有这些疑问。


为了科学、准确地解答这些问题,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每周一图”团队创新组建了以地图学为基础,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等多学科为一体的人才队伍,基于规划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建设的海量地理信息资源和时空大数据平台,深挖数据资源价值,对重庆的地貌、水系、物产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取出原创性的知识产品,最后编制成为市民服务的地图,如《重庆名山地图》《重庆湖泊地图》《重庆温泉地图》《重庆长江大桥地图》《重庆特产系列地图》等。其中的《重庆峡谷地图》将重庆除长江三峡以外的重要峡谷进行了展示,包括长江小三峡、嘉陵江小三峡、大宁河小三峡,还有最深的兰英大峡谷等,一图说尽重庆“峡谷之城”的雄秀。《重庆江心岛地图》则通过信息梳理和实地调查,将重庆主要的江心岛都呈现出来,包括著名的广阳岛、珊瑚坝、白帝城及原来并不广为人知的南坪坝、皇华岛、石蟆中坝等,首次通过一张图的形式介绍给市民们,最终助推南坪坝等江心岛成为重庆市民郊游、休憩的好去处。


2021年,“每周一图”团队历时3年编纂而成的《这里是重庆——每周一图地图集》隆重面世。该书从山水、文化、生活三大篇章,通过近百幅重庆专题地图,全面科普和解读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美丽之地。我国当代地图界泰斗王家耀院士称赞其为“地图版”的重庆百科全书,该书被重庆市外宣部门纳入对外宣传重庆的重要读本。



用地图讲好重庆故事


地图作为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大众的重要文化产品,既是各种地理信息的载体,也是知识和文化传播的平台。11年来,“每周一图”联合行业媒体、重庆市内各大媒体,用地图传播重庆独特的城市文化、旅游资源,用地图讲好重庆故事。



2014年,“每周一图”在策划和编制《重庆名山地图》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重庆的版图竟然是一个非常漂亮的书法体“山”字,可以说重庆就是“一座山”。这对重庆“山城”这一别称和名片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一时间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2014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制作重庆专辑时,“每周一图”提供了大量的原创知识素材。同年7至8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等中央媒体纷至沓来,对重庆的这项新型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工作进行报道,在全国行业内外引发强烈反响;9月,央视《地图传奇》纪录片摄制组也专程到重庆,对“每周一图”开创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新模式进行拍摄采访。2015年,作为对外宣传重庆的窗口刊物,《重庆与世界》杂志专门推出了一期名为《100张重庆地图与100种重庆生活》的专刊,通过“每周一图”的一期期专题地图对重庆地方文化和城市生活进行宣传。


2017年,“每周一图”又与外经贸部门下属的对外投资促进机构合作,编制了英文版《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图》,将重庆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外国友人,向世界推介重庆。2018年5月,重庆召开旅游发展大会,“每周一图”系列的《重庆红叶地图》在大会上被市领导点名表扬,该地图将重庆除三峡红叶以外的众多红叶、彩林观赏点提供给市民和游客,对重庆文旅资源进行了有力推广。



2018年,在继续推出“每周一图”重庆专题地图的同时,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开发了定位于深度解读重庆的进阶产品——八二四研究所,深入研究和宣传重庆市域8.24万平方公里的山川人文,目前已打造成为重庆本土地理地图文化的又一响亮品牌。2022年,《今日重庆》杂志推出专栏,对以“每周一图”为代表的重庆地图文化、地理文化工作进行了全方位报道。


“深挖地理信息数据资源,通过地理信息技术为文化赋能,以丰富多样的地图文化产品服务人民,讲好地方故事、中国故事。”这是“每周一图”团队自始至终秉承的理念。在他们看来,地图不只能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利,它还是挖掘知识、传播文化的载体,创新地理信息服务的工具。把原本枯燥的专业数据变成一张张可读有趣的专题地图和地理知识产品,人们得以借此了解重庆地理,掌握身边的地理知识,得以不断深挖这座城市的美。


END



来源:《中国测绘》2024年第9期;转自:资源中国

编辑:岳   月

初审:齐   阳

审核:马志勇


中国测绘学会
为广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提供新闻浏览、科学普及和交流的移动媒体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