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的损耗——《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文摘   2024-07-22 09:02   贵州  
记得小学时,每每到了周五放学,就会去校门口的小卖部买瓶可乐——奖励又辛苦上了一周学的自己。
但到了冷柜前,总会面临一个难题:我是拿门口的第一瓶?还是里面那瓶冻得更狠的?拿了一瓶另一瓶会因为没被选中而遗憾吗?总是在这儿纠结。


后来,就没有这种顾虑了。
可乐怎么会遗憾呢?一瓶饮料而已。虽然他确实爱生气——每次开瓶的时候都不知道他是不是又气到冒烟,要喷我一身。但,它没有生命。
而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定了他不再有生命呢?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
Day Dreaming豆瓣8.1

电影以类似寓言的形式描绘了三年级小孩儿朱同在学校的平凡一天。

小孩儿与大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不装"。他们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从不伪装自己与世界格格不入的地方,甚至有时天真烂漫、充满幻想,朱同也不例外。这则寓言讲述的便是这个少年为了得到认同而"主动"放弃了他的天性——他开始终于获得认可了——尽管他洋溢的笑容是否是真正的快乐呢?



海面上阳光普照‍‍‍‍‍‍‍‍‍‍‍‍‍‍‍‍‍‍

虽然内核是教育缺陷的遗憾话题,但作为一部8分以上的电影,《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肯定是具备良好的外壳的。它最好的地方便是以朱同的视角高度还原了小学生一天的校园生活。并通过超越时间的共同之处使成年观众能清晰地代入,在回忆起自己读书时光的点点滴滴的同时,对自己当时的得失也能重新进行一次审视。

这些场景我们再熟悉不过:

犯了错谎报班级

找小卖部老板代签家长字

没抓到犯事学生在广播里威胁人的教导主任

以及“时代在召唤”。

导演对细节的把握的非常到位,包括在人物上也突出一个“抓典型”:刚正不阿的纪律委员、不拘言笑的班主任、温柔体贴的手工课老师、装腔装调的英语老师……这些都让成年观众在观影时难免忍俊不禁,勾起自己的童年回忆。

另一方面,孩童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影片在画面上可以加入幻想元素,观众也更能沉浸地“做一天小孩”:

挨批时,谁都想象过班主任可以“不要回来

我也想过要是有一天外星人来学校了会怎么样

它会帮助我逃离老师的批评吗

看到这些有意思的幻想场景,难免忍俊不禁,谁年少时不曾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呢?

我想,正是因为对小孩儿心理活动的精准把控,《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才能获得良好的口碑,因为我们都想回到那个可以坐在操场里傻乐乐发呆幻想的无忧岁月。



海面下忧郁深沉

虽然《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有着轻松愉快的观感,但它想讲述的本质却不免让人感慨,曾经那些做梦的少年少女们,为什么终究戴上了一幅幅的假面呢?

应该每个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差生”:他们并不是坏孩子,但成绩不好、纪律不好,经常被老师当“反面教材”。电影里,朱同就是这样的“差生”。

作为一个插班生,朱同并没有很快地融入集体。他知道爸爸妈妈为他争取到的插班名额来之不易,所以也想好好努力,争取每天回家能带着一件“好事”。

但现实总是事与愿违。

他发现学校的广播坏了,想要帮忙,反而弄巧成拙。

他是班里手工课做得最好的同学,可偏偏主科成绩寡淡,而试卷又要签字。

身边也曾有这样的同学,成绩不好,但是在大人眼里“不务正业”的东西上却颇有建树。我们靠在墙壁背我们的ABC,别人在玩游戏。我们花心思提高卷面分数,他花心思提高游戏技术。

可现在想来,“差生”们费尽心思的苦练,好像很多也只是为了获得其他同学对他的认可——我虽然学习真的不好,但我并不是一事无成。小孩子的心思往往比大人更加敏感,大人早就对他人的冷眼相看麻木不仁,可小孩不是,他们比大人更在乎脸面。小孩之间也没有那么多勾心斗角,他游戏打得好,是真的会收获同龄人的尊重的。
这就是为什么当体育老师喜欢朱同的活泼把他招进广播操比赛队后,朱同会又欣喜又怀疑。

他想要的认可“轻易”地喜从天降,他终于有好事可以带回家了。

在社会里,“讨好”是一条准则。你能讨好你的上级、前辈,你便能获得甜头。在学校里也一样,你有优秀的成绩,便往往能收获老师家长的赞美,同学的认可,尽管你不知道成绩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但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会告诉你,反正保持这样错不了。电影里朱同有好感的刘诗瑶就是招人喜爱的好学生:成绩优异、能歌善舞、遵守纪律,收作业还不忘帮老师拿水杯。朱同便渴望成为这样的学生。

可看完电影,观众们是不能说出刘诗瑶的性格特点的。因为她太“模范生”了,她完美完成了老师、家长眼里的各项kpi,滴水不漏。可人怎么会完美?反而是缺陷才让人更加完整,因为生命力总是变化而活跃的。

唯独“差生”朱同,格外具有生命力
而完美背后隐藏着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就像纪律委员徐建立。教导主任随叫随到的他,却在校外有两个收学生保护费的大哥。

随着成长,我们的天性逐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适合这个社会的共性。因为我们都发现了想要在社会里活得更如鱼得水,共性的收益远大于天性。可天性是错的吗?土地里长出的可以是小草、可以是土豆、可以是仙人掌,万物皆有属于自己的美丽,并非鲜花才具有芬芳。

所以当执着于通过参加广播操训练获得认同感的朱同最终选择武力摆脱阻拦他的徐建立——这是他在游戏厅和大人学的——尽管徐建立也确实很讨厌,可这真的正确吗?

这一刻他好似拥有了“武林高手”的超能力,可实际上朱同丢失了他自己的超能力,他放弃了自己“不完美”的天性,去开始迎合世界的规则。

在“时代的召唤”背后笑盈盈的朱同他的这份笑容是广播设计的表情,还是获得认同后发自内心的快乐,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但至少,这和他在办公室罚站时,对英语老师出糗后真心觉得搞笑发出的笑声已经有了不同的成分。


导演除了指出学校教育的片面,也表达了不应该忽视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影响。朱同的好友贺娜张秋便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代表。
贺娜成绩优秀,但是喜欢趁同学不在时,偷看他们的书包。她混迹于地下游戏厅,并且不打招呼便用同学的纸巾。
任谁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有性格缺陷的“坏女生”。可贺娜本质却很善良。她会主动给弄脏衣服的朱同递纸巾、会细心呵护同学暴力饲养的仓鼠、会指导作文不好的朱同多读小说、也会告诉心情不好的同学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

她为什么会养成“偷窥癖”呢?或许是父母离婚后,她始终没有接受新的重组家庭。

贺娜代表着家庭关系不稳定对孩子的影响,张秋则代表着畸形家教对孩子的影响。
张秋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小男孩儿,经常写检讨,在朱同需要检讨时他成了朱同的1对1私教:

但他的父亲是如何纠正他的顽皮呢?

父亲行使着他的权利,却一点点拉开了与孩子的距离。张秋对朱同说,希望我的爸爸被老虎吃掉,表面看好像只是孩童童趣的幻想,但实际上这是虎爸一次次的伤害为自己招来的孩子对他的诅咒。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是一部带着童话色彩反映现代教育弊端的电影。他通过欢乐的孩童想象,反差地讽刺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剥夺。
电影的弊端在于,其立场不够坚定。它指出了教育的不合理之处,譬如削弱天性,增强对社会体制的迎合。但面对这种无解的难题,它既没选择给出一定的解决方向,也没选择讽刺到底。
片尾字幕,暗示着借读结束后的朱同仍会找回失去的超能力,这无形中削弱了讽刺力度,因为我们都知道,失去的就是失去了,成年人保留的童真不过是没被消磨完的。
在叙事上,虽然画面保持了新鲜感,但过于流水账的形式还是影响观感。小学生视角的故事结构松散逻辑不强是符合人物的,但对于观众来说会感觉疲惫。
总的来说,《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是一部具备观赏性的电影。虽然没有《狗十三》那样的犀利,但重拾小孩儿的一天也是让人怀念的。


何浩haohe
分享信息,共享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