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个平台巨头大把收割利润,把生产端与消费的矛盾丢给全社会!生产端为了生存,制造出各种“畸形”的产品投入到市场里;消费者又被平台养成既要又要还要偶尔白嫖的消费习惯,最终伤到的也一定是自己。记者再间歇性曝曝光,然后显得一地鸡毛,其实所有人都在这个漩涡里沉沦。。。
消费市场中,制造者、中间商、消费者,三种角色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交易过程中谁都能获利。然而今天我们天天都在大喊“没有中间商赚价差”,并引以为荣。商品从生产出来流通到需求者手中,大概要经历开发、设计、生产、营销、各级分销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中都有对应就业岗位的产生,这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但是今天互联网平台极大地缩短了经济循环的链路。平台作为仅存的中间商,还动不动活动让利,消费者的确好像省到钱了,短期看似乎没什么毛病。但长期看呢?链路的缩短,就造成传统中间环节的枯萎,这中间又涉及多少岗位多少人?唯一看似被正向促进作为桥梁作用的快递物流业又在卖了退,退了卖中空耗资源(尤其直播电商的退货率如今高的吓人)。
这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没有几个人会在意长远的利益,但时间一长,经济循环中绝大多数利润一旦被平台独占,流到普罗大众口袋里的钱是会变多变少了呢?口袋不鼓然后是不是更想着物美价廉甚至白嫖了呢?
遥想当年这些互联网平台刚问世的时候,慷慨给我们让利,我们一边受着恩惠,一边用着互联网提供的各种便捷。但当他们一旦形成流量优势之后呢,难免不会持流量待价而沽,算法利用人性的贪婪一味去强调性价比,给消费这推荐各种低价产品,什么品质,什么品牌通通靠边站,你生产端只要低价,就能获取流量。如果仅仅如此,那生产端还能通过平台不断扩张来维持一定的利润规模。但平台经过一开始草莽发育期撒完流量红利后,你再想要流量得付费来买。既要商家提供极致低价又要商家掏钱买流量,商家想要生存又对抗不了平台,那就只能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了,于是乎“红薯粉条没红薯,羽绒服里没羽绒”,这样的怪事被曝光,在当下的经济链路循环中,最大的问题难道只在于“奸商”抑或监管缺失?
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当今天还有很多人对平台低价感恩戴德并对利用平台规则薅羊毛爽的一笔时,这何其不幸啊。我们一边乐见享受劲爆眼球的低价产品,一边对各行各业各种劲爆眼球的弄虚作假愤怒批评,殊不知这正是平台引导低价体系之下的反噬。
今天的平台,不仅拿走了生产端绝大部分的利润,还通过算法拿走了生产端的创新能力,因为现在不用搞创新,大数据会告诉你同行业哪个款卖的好,你直接照抄,只要你价格比这个款式卖的低,那么这个款式的流量都会向你倾斜。如此环境下,换做是你,你是走捷径去抄袭,还是做创新然后被同行业吃绝户?
何解?平台说我也是被迫内卷,最后或许也只能让“无效内卷”背锅了~
文章为作者观点,非本平台立场 如有不妥,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