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纹
马是古代人民最早驯服的家畜之一,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蕊交通运输和行军打仗等活动的主要动力,因此马与古代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也自然而然地使马纹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
马是与人类有紧密联系的动物之一,民间流传着“千里马”“老马识途”“一马当先”等关于马的典故和成语。
传统文化中,马是纯阳的乾,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代名词。因此《易经.乾卦》云:“乾为马。”同时,马还代表着君王、父亲、祖考、金玉、敬畏、威严、健康、善良、远大、原始,同时也是能力、圣贤、人才的象征。马纹作为刻画马的纹样,具有忠诚、信义、高贵、勇敢等象征意义。马纹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来的形态也不同,但多以奔腾的全身形态。马纹中有配合人物,马车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比如车马纹,常描绘贵族出行等气派场面;也有通过艺术手法将马神化的独立马的形象。
夏商周时期,中国本土的马并不像大象或是秦汉与后朝由外国引进的马那般优雅与美丽,反而是矮小、粗颈、大耳的形象。
但由于其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依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汉朝时期马常常与人物结合在一起,姿态万千,精力充沛,健美而有力量。
常在锦帛、水墨画以及壁画中出现,汉武帝时期,曾从西域大宛国引进汗血宝马并为此撰写了《天马之歌》,马的形象逐渐开始神化为会飞的马。
南北朝时期,表现在雕刻上的马纹,华丽多彩、流利生动。很多南北朝雕刻上的马纹,头上都用流苏状物作装饰,是这时期马纹的一个特色。
魏晋以来有一种牛车,至南北朝更为流行,民间、大臣以至皇帝也都乘坐牛车。
唐宋时期,铜镜、金银器、玉器、书画中大量出现了马纹。唐马的形体大多臀部浑圆,膘肥体健,体型矫健饱满,浑身透露着一股富贵之气。
这种形象侧面也体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加之丝绸之路的繁盛,翼马的样子也很常见,颇具西域风情。元明清时期马不单存在于地面或者天空,脚踏火焰以及飞驰于海面的海马纹也开始盛行,在瓷器装饰也变得十分常见,风格华丽繁复,折射出所处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美学。可以说马是除龙、凤以外最受中华民族崇拜的动物,因此马纹被大量运用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铜镜、书画、雕刻、塑像、服饰、床褥、剪纸等手工艺领域。汉画中与人物、场景组合的车马纹,汉锦中无翼而飞翔的天马纹,唐锦中受丝绸之路影响的翼马纹,元、明青花瓷器上脚踏火焰飞驰于海上的泽马纹,都折射着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和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