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辽宁省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就该局工作人员魏新河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等身份参加学术会议一事发布通报。通报称,自2022年以来,魏新河为提高知名度等个人目的,多次以“辽宁理工大学教授”等虚假身份参加线上线下学术交流活动。目前,魏新河已被停止工作,因涉嫌招摇撞骗罪,其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两个名字与三个微信号
当魏新河走进大学会议的现场,他首先会被人注意到的是身材。他个子高、身形壮,面容朴实甚至有些憨厚。他的论文正确而空洞,大词与专有名词一串接着一串,偶有特别言语,比如在某个智库论坛上,他的发言从世界杯切入贫困治理。
魏新河经常主动与人加微信。他至少有三个微信号,其中一个的头像是他在北京大学校门前的合影。他有时候叫魏新河,有时候叫魏鑫,有时候是辽宁理工大学教授,有时候是辽宁省乡村振兴专委会副主任,还可能是辽宁工业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辽宁生态文化旅游管理中心副主任等等。
在会议的微信群里,魏新河会转发热点新闻,逢年过节,他会群发祝福,并且附上一句:旅游推广+高考报志愿+大学生涯规划,咨询魏新河/魏鑫。
魏新河的真实身份是锦州市林业和草原局的一位科长,今年46岁,每周一到周五正常上班,几乎不缺勤。因此,他只能在线上和周末的线下,扮演一名教授,有时则是一名级别更高的官员。
公开信息可见,自2022年起,魏新河至少参与过15场学术会议。仅2022年12月,他就以“辽宁理工大学”不同学科的学者身份参加了至少4场学术会议:作为教育学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学术年会上对教材改革发言;作为文旅学者分析了水浒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内在关系;作为管理学教授报告了共同富裕法治保障机制;以及作为马克思主义学教授在某双一流高校主办的论坛上报告了自己的合作论文。
记者查阅了多篇魏新河的论文,看起来都有模有样的,还带英文摘要。但从知网查重报告来看,他的其中一篇论文总文字复制比例为84.5%,全文有41.5%的内容都原封不动复制于同一篇论文。
▲ 2022年11月,锦州市林草局官网《锦州市林草局为企业办实事》的文章配图,右一为魏新河(锦州市林草局)
一个幽灵大学的幽灵教授
最早觉察出魏新河身份有疑的论坛是2023年8月在兰州举行的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
“魏新河在媒体上的参会信息比较多,且有不少都是知名高校、知名论坛,因此,在初筛投稿论文的时候我们没有从这方面去怀疑,更多是考虑投稿内容和本次设置议程的契合度。”这场会议的会务兼发言人刘晴说。
但在会议开始前一周,会务组对总是无法及时联系到魏新河感到怀疑,网络检索也只能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找到他,无法查到辽宁理工大学。他们向魏新河核实而得不到回应,遂撤下魏的论文。
2024年5月,魏新河又投稿了浙江大学一个跨学科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这次他的单位是“辽宁理工大学红色教育发展中心”。他被会务发现论文抄袭,被拒稿后又反复联系会务组成员,展现出诚恳的求知态度。他得到了会务组的理解,被允许旁听会议。他在会议回执中更改了身份信息:魏鑫,辽宁理工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辽宁理工学院与辽宁理工大学有两字之差,但前者是真实存在的。这次信息更改引起了会务组的注意,他们向辽宁理工学院和名称接近的辽宁理工职业技术大学核实魏新河的身份,都查不到此人。
会务组向魏新河核实而得不到回应,遂将魏新河的两个微信号都移出了群聊,并撤下了他的论文。但就在次日,魏新河在自己的三个微信号上都发朋友圈称,“(受)浙江大学的邀请,前往杭州参加大会。”配图是浙江大学的正门照。
这让会务组的刘诚非常生气。刘诚新注册了一个小红书账号,在6月25日曝光了魏新河招摇撞骗的行为,并且将网络上魏新河的参会信息整理成文档,愿意私信发给感兴趣的网友。大数据将这条发文推向了无数网友,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招摇撞骗罪
招摇撞骗了两年半,直到2024年7月初魏新河才被彻底揭穿。
在采访中,一所接受过魏新河参会的高校反复解释是经验不足,意料之外,并声称因魏新河没能提供职称证明,他们没有给魏报销火车票。“住宿费是我们出的,住了两天,在我们这里吃了几顿饭。”会议负责人尴尬地说,“就是大家一起吃的会议餐,没有多好。我们也想不到有人专门跑来蹭几顿饭啊。”
最早退稿魏新河的刘晴尝试分析魏新河能多次混迹学术会议的原因:对于小型学术会议,一般都是本学科的学者及在读硕博生投稿、参会,多不对譬如单位盖章、学部负责领导签字等作出严格规定,在审稿阶段通常也不对作者身份做非常严谨的核查;而对于大会,因为与会人数过多,会务人手跟不上,就会出现蹭会、混会,出现差错。(刘晴、刘诚化名)
(摘自7月8日《南方人物周刊》作者 杨楠 郭宇翔)
以上文章刊登在《报刊文摘》7月12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