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本文转自中国艺术报,作者吕晓国
《花灯调》
刘庆邦 著
作家出版社
作家刘庆邦推出的长篇小说《花灯调》,聚焦脱贫攻坚干部群体中的第一书记。故事发生在贵州遵义大山深处的一个深度贫困村——高远村,近5000村民,42个村小组分布大山上下,其中贫困人口就有2000多。小说讲述了驻村第一书记向家明如何带领村委会干部走村串户搞调查、拿规划、争取项目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种植酿酒高粱、发展民俗旅游,从找出路到闯新路,再到共走致富路的过程,其中充满了喜怒哀乐、磨合斗争。
拿到书,第一遍我是连夜读完的,当时产生了强烈共鸣,再次阅读和思考后,共鸣更加清晰:一是对党中央领导的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与作者有共鸣;二是对主人公驻村第一书记向家明艰辛和热情的工作有共鸣;三是对村干部和村民的真实生活与脱贫奋斗有共鸣。
事非经历不知难。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生人,当时国家发展还相对落后,农民家庭普遍困难,我也挨过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有保障、看病有保障、孩子上学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看似简单的几个词,在脱贫群众心中却无比珍贵,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扎实体现。
如果站在这个时代背景和脱贫攻坚伟大意义高度来审视,就会对《花灯调》的主题和驻村第一书记向家明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说到贵州,大家能想到的是,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红军、遵义会议……《花灯调》故事反映的时间已经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小说故事情节并不曲折,也没有激烈的冲突和地方神秘色彩,有的是娓娓道来,引领你走进这个偏僻贫穷的高远村,和向二姐一起开会、搞调查、接触一个个干部、接待一家家村民,一件件地梳理规划推动工作项目,一点点体会村里的变化。
脱贫攻坚体现的是集体力量。高远村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是在强大的国家力量下实现的。这里,并没有虚夸个人作用,表现的是地、区、镇三级政权组织的支持。驻村第一书记向家明起到的是调研、牵头、协调、动员和加快推动的作用。
主人公向家明向二姐是个普通人。她有年逾八旬的父母需要照顾;身体同样得病,甚至患了癌症;她没有通天本领,必须一点点争取和依靠村两委干部;她对天天喝得醉醺醺的酒鬼、有好衣服不穿偏要穿破衣服的“叫花子”、有一点病就不起来靠六岁小孙女做饭的年轻婆婆等落后村民,也是恨铁不成钢,开始也是无招无奈;好心帮助村民发展产业却得不到理解,也很伤心,几次委屈地流泪。
作为第一书记,向二姐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为不耽误工作而延误病情,差点丢掉生命;为全身心投入工作,不能陪伴父母爱人,导致最亲爱的母亲去世都没有见到最后一面;为获得酿酒高粱订单,不会喝却因陪酒住进医院;为解决穷孩子上学,动员自家姐妹捐资;还让爱人付出大量精力和经济、人情。
我们可以从第一书记向家明向二姐身上学到什么?第一是忠诚,对党的忠诚,本来已经去过一个村扶贫,组织安排再去最偏远的高远村,二话没说立即去;第二是执着、奉献,来必须干、干必须好,具体如一直坚持、反复动员村民栽纸皮核桃,甚至个人签字画押表态赔钱;第三是善于团结,团结依靠村两委班子,教育争取落后村民,还有正直、勇敢、善良等。
我也问过自己,如果派我去当驻村第一书记,能否做出像向二姐一样的贡献?难,因为各方面都缺一点儿,特别是执着劲儿,所以我们真的要向先进学习。
中国真正的脊梁,讲入世、讲“以天下为己任”、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再到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脉相承的是爱国爱家、团结奋斗、向上向善的精神。第一书记向家明身上就是这样一种精神。
刘庆邦文学创作室是2019年6月16日入驻位于北京怀柔中国影都杨宋镇的翰高文创产业园,我因为在区文促中心服务企业,和刘老师接触多起来,读他的作品也多了。我有一种感受:刘庆邦作品的表现手法不是黄钟大吕、激烈振荡,在他的小说《黑白男女》里矿工家庭面临矿难之后生活与情感的重建,他用平和的笔调反映人们如何摆脱苦难、如何面对生活;在小说《家长》里,教育孩子成长却遇到了挫折和失败,他也是娓娓道来。他用柔和、细腻的表达,把人们对国对家的热爱和团结奋斗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浸润其中,努力实现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的目的。《花灯调》也同样如此。
在采访过程中,刘庆邦多次为第一书记的付出和奉献感动、流泪。小说构思之初,他定名为《泪为谁流》,并且一直想用这个书名,后来反复思考才最终以地方特色戏定名《花灯调》。作者在书封页中说:“我想,我是从刚记事的时候,就在为这部书作准备;当然不是为写书作准备,而是饥饿的准备、生活的准备、人生的准备、生命的准备。几千年来第一次摆脱绝对贫困,中国人不用为吃、穿、住发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仁人志士都在准备,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新时代实现了。”
打赢脱贫攻坚战,善莫大焉;几百万像第一书记向家明一样的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战,善莫大焉;作者以第一书记的视角记录了这个新时代的伟大壮举,善莫大焉。
作者系北京市怀柔区教育工委书记
有奖活动赢红包
↓↓↓点击图片进入活动入口↓↓↓
作家出版社推荐
内容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吕晓国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最好的伴手礼——冯骥才《过年书》火热出炉
央视开年大戏《驻站》创作揭秘:离不开文学的“母本”
新书推荐丨《我人生最开始的好朋友》:蔡崇达最新长篇小说,与万物交朋友
排版:邓 宁
编辑:刘 林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