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走进冉庄,千年古槐、大钟、碾盘、锅台、水井地道口......曾在电影《地道战》中看到的景象纷纷呈现在眼前。作为电影《地道战》主要外景地,冉庄仍保留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的风貌。其实,冉庄不仅因《地道战》而远近闻名,它还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冉庄镇志》记载,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在冉庄村北驻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如今,这里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古村落格局,是冀中平原古村落风貌保存最完整的村庄之一,入选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清苑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尤其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燕赵两国的交界地带,双方经常在此重兵对峙。冉庄村位于清苑区西南部,地处海河流域平原,地势平坦,无险可守。
1937年9月,清苑沦陷。1942年,冉庄人民根据毛主席广泛开展游击战的指示,创造了以地道为阵地的斗争形式并在实战中不断改进,提高战斗能力。
【河北省档案馆(河北省方志办)宣传教育部 李静】
根据《清苑县志》记载,冉庄地道开始只是单口洞,时任第四区区委书记的张森林带领群众开挖隐蔽洞,用来藏身、藏物、藏粮,被称为“蛤蟆蹲”。由于洞口被敌人发现后,洞内人员无法逃脱,就把单口洞改成了洞身较长的双口洞或多口洞。
1945年后,冉庄地道有了较大发展,游击队和民兵开始挖掘“战斗型地道”,形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的4条地道主干线和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支线24条,形成了纵横交错、能攻善守的大型地道网,总长约30华里,就此克服了人少武器少的困难,经常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内珍藏着这件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英勇杀敌,战斗模范”八个字,见证着地道战的智慧和威力。在《清苑县志》中,我们找到了和这面锦旗有关的战斗。
1945年的一个早晨,日军集结两个团的兵力进攻冉庄。冉庄民兵早已把守在村里各个工事里,老人和孩子提前转移到了地道里。敌人进村后,地雷四处爆炸,各战斗工事一齐开火,日伪军伤亡惨重,再也不敢前进一步,从此留下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战斗结束后,清苑县武委会授予冉庄“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于是就有了这面锦旗。
【冉庄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 王静宇】
冉庄军民利用设在屋内的墙壁、地面、牲口槽、风箱底、面柜、炕面、锅台等地道口与敌周旋;利用高房工事、地堡、庙宇、碾子、柜台、烧饼炉等工事及多处暗枪眼巧妙制敌,不断牵制、消耗日军,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冉庄人民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毙敌106名,伤敌不计其数。地道战的伟大创举,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全面抗战的生动缩影,更彰显了人民战争的无穷伟力和深厚智慧。
如今硝烟散去,旧貌换新颜,当年先辈们抛洒热血、奋起抗战的地方,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冉庄先后升级改造地道纪念馆,规划建设文旅特色小镇。饱受战火的老区人民,现如今也建起了农家院、小饭店、采摘园等,正在依托着红色旅游带来的红利,助力乡村振兴。
今天18:24
河北卫视
《走遍河北》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