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历史沿革与发展概况
内蒙古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于2018年1月成立。2023年10月,学校党委同意成立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
学院目前设有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4个本科专业,其中,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是我校2024年获批的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特色化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首批建设试点单位”支撑专业;软件工程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也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校区情况
学校共有新城校区、金川校区、准格尔校区3个校区,其中,新城校区1404.75亩,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金川校区面积1083.73亩,位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距离新城校区14公里,通行时间20分钟左右;准格尔校区738.22亩,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距离新城校区110公里左右,通行时间1小时20分钟左右。
学院师资队伍情况
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8人,副高级职称16人,博士20人,在读博士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入选自治区“高校青年科技英才”5人、自治区“321”人才二层次1人、三层次3人,聘请区内外研究生校外导师17人。
学院学生规模与结构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53人(其中软件工程专业633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专业396人,人工智能专业133人,网络工程专业212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79人),在读研究生148人(其中人工智能专业硕士领域全日制104人,非全日制14人,网络空间安全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30人),共1601人。
学院建设指导思想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与自治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相对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研为动力、产业为支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教学工作为基础、卓越工程师培养为抓手,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政产学研用有机协调,培养学生成为数字中国、网络强国相关领域的高素质高级应用型人才。
什么是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总体描述。它应该是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定期评价其合理性,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这个过程中应有行业或企业专家的参与。
什么是毕业要求?
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它们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
什么是复杂工程问题?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提到的“复杂工程问题”,英文为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指的是复杂的工程问题,而不是复杂工程的问题。“复杂工程问题”必须具备下述特征(1),同时具备下述特征(2)-(7)的部分或全部:
什么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涵义是: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过程是怎样的?
(1)制度依据
学院的课程目标评价机制是怎样的?
课程是支持本科毕业要求达成和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单元,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是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本专业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为了合理评价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保障学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提升我院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学校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制定了课程目标评价机制。
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建立面向产出的培养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课程目标达成的内部评价机制,切实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教师是如何开展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的?
(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例)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支撑专业毕业要求的1.3、3.1和4.2,课程设置了3个目标分别实现对三个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课程的评价是通过课堂测试, 课后作业, 课内练习, 期末机试四种评价方式实现的。每次开课所有任课老师共同协商完成“课程评价依据合理性确认表”,提交系课程组负责人审核。
学院是如何落实三全育人的?
落实三全育人的核心是全员、全程、全方位地参与和实施教育工作。这意味着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等各方都需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确保学生在知识学习、品德培养、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具体做法为:
1.教师(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等),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学生提供教育和引导。举办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道德水平,确保教师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
2.全程育人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构建全方位的课程体系,从入学到毕业,教育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包括课余时间、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从品德教育、能力培养、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3.加强家校合作:通过家长会、家校联系平台等方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确保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4.创新教育模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丰富教育形式,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学院在提高生源质量、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是加强学院专业层面的宣传力度,尤其是新申请专业的宣传。以学院专业设置、专业内涵、专业特色、高质量就业吸引优秀生源。利用学院现有优秀生源,搭建联系纽带,强化与优秀生源基地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与时俱进,积极组织参与线上直播,线上展示学院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办学优势特色,加深社会对学院的全面了解认同,扩大学院社会声誉和影响力,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持续提高生源质量,并积极参与区内招生推荐会,通过视频展播,发放宣传材料,现场宣讲咨询等手段,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我院。
三是持续推进“领导主抓、学院主导、部门落实、全员参与”的就业工作体制,利用好学院校企合作的优势,充分调动党团组织、教师、辅导员、企业老师等各方资源,形成“全员参与、师生同力”开展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进一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是加大力度培养就业指导课教师,鼓励专业课老师加入。建立就业指导工作考核机制,夯实就业指导工作责任。将就业指导课程、相关活动进一步与“易班”、“到梦空间”、第二课堂等结合,将就业指导工作充分融入网络平台,加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结合就业形势和毕业生特点,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
五是准确掌握就业困难群体情况,建立帮扶台账,开展“一对一”精准帮扶工作,通过开展个性化辅导、优先推荐岗位等方式,做到分类帮扶、精准发力。
六是着力加强就业工作管理工作,建立协议书、档案管理、就业手续咨询办理、汇总就业材料等工作制度化。做好学院官网招生就业模块的建设,完善招生就生信息。严密防范“培训贷”、求职陷阱、传销等不法行为,切实维护毕业生权益。
七是结合学校统一组织的年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动员班主任积极性,制定跟踪调查工作方案,开展近三届毕业生和相关用人单位调研,进行毕业生、用人单位对学校评价及满意度调查。
学院为促进学生发展搭建了哪些平台?
我院与金山志达学校和国龙能源公司合作联系,共建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基地,并于2024年赴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赴金山志达学校,面向中小学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技科普宣传和学业指导;赴内蒙古国龙能源公司,走进内蒙古国龙能源企业总部集控中心和所属武川县白山风电场,深入了解新能源行业发展趋势、现状,以及学院所属各专业在新能源绿色电力行业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利用所学技能开展软件运维、网络安全、数据收集与人工智能预测等企业相关实践与服务。
加强课堂及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将意识形态工作列为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构建起院领导、老师、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三级体系。积极组织学院本硕学生参加学校学院活动,组织开展学院宿舍文化月、学术沙龙、辩论赛、团支部风采大赛等文体类活动。
按照“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积分模块中包含思想成长、实践实习、志愿公益、创新创业、文体活动、工作履历、技能特长、劳动教育等“7+1”八个类型指引,我院积极组织筹划各级各类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供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院是如何开展毕业生跟踪评价的?
学院开展毕业生跟踪评价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情况,评估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收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院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调整专业设置和改进培养方案。
具体实施步骤和流程如下:
组织机构:学院成立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为组长,教学副院长为副组长的工作组,成员包括专业负责人、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及骨干教师。工作组负责组织协调、制定调查问卷、分析反馈结果等工作。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覆盖率应达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70%以上,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主要针对毕业5年左右的毕业生,覆盖率为30%以上。
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教学满意度、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职业发展情况、课程设置合理性、教学条件和管理服务等。
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多种方式。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在线平台进行,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数据的客观性。
评价和反馈:调查结果用于评估专业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课程体系的有效性、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等,并根据反馈结果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步骤和流程,学院能够系统地跟踪评价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改进措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分专业描述专业的历史沿革,招生情况,师资队伍的各类人员数量及结构情况,以及为教师教学提供的教研平台、为教师发展提供的支持措施有哪些?
(1)软件工程专业介绍
我校于2004年在自治区率先申办软件工程专业,一直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为目标,大力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每年招生4个班级,约140名学生,至今已有毕业生17届,分布于区内外,广受用人单位好评。
专业及课程建设成果丰硕,软件工程专业2012年获批自治区品牌专业,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国际工程认证自评报告审核通过,2023年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离散数学导论”课程获批国家首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获批自治区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获批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示范课、思政示范课、在线课、线下课等多门课程。获批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团队2个。获批省部级教改项目多项。
软件工程系负责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现有教职工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高级实验师1人,高级研究员1名,讲师8人,是一支结构层次合理、凝聚力强、素质高、具有优秀教学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软件工程专业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服务国家战略和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推动新工科建设,实施工程教育认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息化建设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并走向国际化;在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强调工程实践环节,大力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与青岛软件园等企业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引入企业优质资源,在培养方案制定、实习基地建设、综合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共建专业实验室等多层次开展了深层次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2)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介绍
我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2024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生,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作为2024年工信部首批网络安全特色化产教融合创新中心院校和自治区党委网信办共建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支撑专业,着力培养我区数字经济发展急需的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人才,坚持立德树人、紧扣北疆安全稳定屏障任务,以“重视理论基础、突出实践能力”为专业特色,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优势,构建适应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能够胜任在自治区工业制造、能源电力、数字产业、军事公安、机要密码等领域从事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运维和应用研究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网络工程系负责网络空间安全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现有教职工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是一支凝聚力强、活力迸发、教学科研能力扎实的师资队伍。
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主动应对网络空间安全领域新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和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立足内蒙古,为国家和地区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熟悉网络空间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及伦理规范,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网络空间安全基础理论和工程知识,具备解决网络空间安全相关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网络空间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网络空间安全实战能力,与奇安信、启明星辰、北京长扬科技等国内知名网络安全企业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校企协同,将企业资源引入到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认知教育、学生竞赛、专业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培养环节,为学生提供一流的理论和实践的资源支撑。
(3)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介绍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与自治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等相关政策,我校2017年申报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8年3月获批,2018年9月首次招生,招生规模1个教学班(35人),2019年招生3个班(105人)[其中企业合作2个班],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均招生2个班(招生人数分别为70,70,70,80),均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以“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实践能力”为专业特色,利用我区交通、能源等行业数据,培养“大数据+交通”、“大数据+能源”等类型的大数据项目设计开发、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综合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由数据科学系负责,专业教师现有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是一支结构层次合理、凝聚力强、素质高、具有优秀教学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推动3+1校企合作模式,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基于大数据的软件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杰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匠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联合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技术研发、技术应用、高科技新产品推广是企业的优势,充分发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将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可以为教师科研形成支撑。
(4)人工智能专业介绍
人工智能技术已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引擎。为适应国家和自治区对人工智能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内蒙古工业大学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并于2021年开始招生,招生规模1个教学班(34人),2022年、2023年、2024年均招生1个班(招生人数分别为31,35,34人)。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自治区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建设,将工程教育认证作为现阶段的专业建设标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专业特色,力争经过四年建设,将本专业办成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自治区内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等工作由数据科学系负责,专业教师现有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6人,是一支结构层次合理、凝聚力强、素质高、具有优秀教学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
在人才培养方面,依托内蒙古自治区“基于大数据的软件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北京匠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发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经验丰富、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优势,将企业实际工程案例引入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可以为教师科研形成支撑。专业现建有人工智能专业实验室2间。实验室总面积110平米,目前投入经费100万元,配有人工智能GPU计算服务器、华为升腾人工智能平台、智能移动机器人、智能驾驶仿真实验车、多机协同模拟仓、智能可移动机器人平台、双目3D立体相机、智能机械手臂、脑波分析仪等。
学院凝练的特色亮点工作有哪些?
在学生的培养实践的过程中,以OBE教学理念为基础,构建了党建引领下的“一体两翼三维四护航”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体指以一流人才培养为主体。
两翼指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校企共同培养模式。
三维指实现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通。
四创指学院支持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形成学院师生发展共同体。
课程思政具体落实情况
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主渠道作用,发掘和运用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所有专业课程中明确课程思政目标,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院每年开展课程思政专项培训,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形成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分享。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赛,获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批课程思政课程建设项目3项。获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比赛获二等奖1项,校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获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项目立项1项。
质量保障体系如何构建和如何落实
(1)确定质量标准,强化质量管理
制定质量标准。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为指导,契合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人才培养过程,形成结果导向及持续改进长效机制。制定《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内部评价机制建设指导意见》《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办法》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各环节质量要求。
开展质量管理。全面落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成立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形成教学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对教学与管理全过程进行检查、评价、咨询和指导。现有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校级教学督导1人,院级教学督导3人,专职本科教学管理人员2人。
(2)严肃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
加强考试管理。根据《内蒙古工业大学课程考核管理办法》《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规范》等文件要求,严把试卷保密关,保证试卷的命题、审核、交送、分发等各环节规范严格,确保考试工作顺利开展。根据《内蒙古工业大学学生考试规定》,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组织巡考,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考风考纪。
严格毕业审核。制定《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关于规范课程考核方式合理性评价机制的规定》,全面实施考核评价体系改革,鼓励教师灵活设置考核方式,多元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按照《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毕业设计实施细则(修订)》开展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加强毕业审核和学士学位授予工作,达到毕业要求方可授予学位。
(3)加强内部质量监控,推进外部评估
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形成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按照学校统一安排,通过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听课、同行听课评课、学生课程体验评价等日常教学检查,通过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试卷、实习实践等专项检查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全面监控与评价。各专业认真开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积极参加工程教育认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进行专业建设。软件工程专业获批国家首批一流专业建设试点、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申请和自评阶段。
(4)开展信息收集分析,注重反馈改进
结合师生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学活动各主要环节、学生学习成效、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及时分析和反馈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调研结果,为改进提升提供依据,同时对反馈结果进行跟踪,保证质量评价—反馈—改进机制正常运行。
(5)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确保体系运行
根据信息收集与分析,提出教学管理及教学实施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学院以问题为导向,进行针对性研究,提出整改措施。面向教师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技能、信息化等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参加培训、督导听课、跟踪帮扶等方式,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质量保障体系有效运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质量文化学习与养成如何落实
(1)引导教师深入学习,深刻把握质量文化内涵,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管理等落实到各个环节。学院开展培训,通过规范教师教学文档整理、规范教学行为等方式,将质量文化内化为师生共同价值追求和行动自觉。
(2)强化“标准—评价—反馈—改进”质量闭环管理,形成分工合理、权责清晰、执行有力的育人运行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实现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保障。
(1)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对接岗位需求和行业标准,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了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基础实践教学包含工程训练、专业基础实验,专业实践教学包含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综合实践包含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创新实践包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专业竞赛等内容。
(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修订完善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内容,鼓励理实一体化教学,倡导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将真实任务、真实案例引入实践教学环节。学院积极申报教改项目中设立的实践教学类专项,依托项目教师开展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内容和技术方法、手段的研究和创新。近三年,开设各种实验课程135门(含课内实验),实验项目开出率100%。
(4)成立工坊教学基地。提出“工坊实践教学基地”的创新思路,成立“软件工坊”主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以比赛和项目为载体,优化学生参赛机制,通过导师指导、孵化等模式,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过程,形成良好创新创业氛围。
(5)加强基地建设。通过校企合作“3+1”联合培养模式等方式,重构实践教学模式,形成校企协同、多方共赢的实践教学育人机制。现有校级实习实训基地3个。
(6)与企业共建实验教学中心。与企业共建北疆密码技术与数据安全研究院、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安全联合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联合体等,围绕工控安全、工业互联网安全、物联网安全等方面前沿技术研究、工控安全人才培养等多层面进行广泛合作。与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申报内蒙古自治区网络信息安全与密码科学技术相关领域重点实验室,围绕网络安全、区块链、密码学、自主可控等方向进行科学研究。
(7)严格实习过程管理。制定《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实习环节教学工作管理细则》等制度,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教学质量。针对校企合作专业,开展实习前动员宣传,配备企业班主任,明确学生在基地教学安排。鼓励企业参与制定实习方案,联合安排教师指导实习,提升校外实习效果。
(8)规范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对毕业设计各环节作出明确要求,对毕业设计进行全过程管理。
(9)持续改进体现: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培养情况和专业需求进行调整,目前已执行2023版培养方案。教师将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学院不断加强和优化基地建设,持续更新企业共建实验教学中心的合作内容。根据实习内容和效果的反馈,调整下一年度实习计划。对毕业设计过程进行全程规范管理,通过检查等方式,不断更新毕业设计题目,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根据《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毕业设计实施细则(修订)》,对毕业设计准入、选题、任务书下达、开题及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各环节作出明确要求,进行全过程管理。毕业设计坚持“一人一题”,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规范开题、中期、公开答辩等过程管理,实现毕业设计说明书查重全覆盖。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围绕生产实际、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进行毕业设计选题,软件工程专业与青软、网络工程专业与云泰、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与杰普开展联合指导毕业设计。建立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开展毕业设计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工作,对优秀毕业设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
(1)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制定《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施方案》,全面规划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安排专项经费,整合各方资源,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立学院创新创业工坊等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开设适合本专业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比赛,将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优势。
(2)引导有效、氛围浓郁,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丰硕
制定《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激励办法》《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从项目支持、指导教师奖励、学生评奖评优多方面鼓励师生参与,逐步形成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承办各类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成立创新创业社团,形成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双创”成果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大学生了解行业社会发展、运用知识、拓展综合素养、提升竞争力、展示个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年,学院邀请日本专家,面向本硕生开设国际视野课程,共有9人完成该课程。邀请了韩国、日本专家举办了三场前沿学术报告。通过线上或线下参与的方式,共有7名同学参与了境外、港澳台举办的学术讲座及交流活动。2024年,共有6名学生赴港澳、海外参加会议或交流,1名学生去希腊参加学术会议,3人马来西亚冬令营)。邀请了韩国、澳大利亚专家2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有1名教师赴海外参加会议。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
对于学生:
(1)学历被“华盛顿协议”成员国互认,拿到进入国际就业市场的“入场券”;
(2)学历背景更容易获得行业认可;
(3)学生可提前一年参加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注册考试报考文件规定:专业评估通过并在合格有效期内的工学学士学位,职业实践最少时间为4年;未通过专业评估的工学学士学位或本科毕业,职业实践最少时间为5年。
对于专业:
(1)推进专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提升专业影响力、社会认可度与国际知名度;
(3)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1)重新思考如何将支撑培养目标的毕业要求分解到每门课程和相应教学环节中,思考必修课程设置中有没有与毕业要求无关联的课程。
(2)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服务于毕业要求的达成,教师除了知道“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以外,还是需要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重新评价和判断“学生学得怎么样”,如:如何进行课堂表现、作业及其他课外要求、考试的检查、记录、分析、反馈?
(3)专业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加深教师对实际理解,并进行实施。
(4)通过多种途径来判别教学达到了预期的学生学习成果。
(5)对学生是否参与、如何参与基于学习成果进行有效性评价。
(6)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能力。
文案:数据科学与应用学院
排版:丁延峰
初审:张沁荣
责编:张沁荣、李汪洋
审核:张斌斌、高 佩、李 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