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以工代赈等机制,组织动员群众参与工程项目实施,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增收致富。2023年以来,包头市委组织部在土默特右旗海子乡试点推行党建引领以工代赈工作,通过进一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有效拓宽农村牧区低收入群体和就业困难劳动力就近就业渠道,促进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主要做法
坚持系统谋划,形成联动合力。土默特右旗旗委组织部制定开展党建引领以工代赈促进农民群众就业增收的工作方案,会同旗发改委、农牧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与海子乡党委及各村党支部开展深入座谈,就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实施步骤等达成统一共识。海子乡党委联动辖区部门单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力量,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率先实施以工代赈,从环卫保洁、绿化养护、道路维修等各类落地项目中细致筛选适用以工代赈的项目。经广泛征求村党支部及党员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确定项目清单包含政府投资类项目4个、社会投资类项目2个、村集体经济类项目5个。之后,由各村党支部牵头,组织本村“两委”干部、无职党员、后备力量等人员,广泛宣传以工代赈政策,逐人逐户摸查掌握本村劳动力情况,详细登记村民就业意愿、工种意向、技能基础等信息。通过此轮摸底,全乡登记有务工需求人员1100人,按照公平自愿、精准匹配的原则,首批7支劳务队组建完成。
坚持试点破题,抓好以点带面。海子乡党委率先将苗六泉等7个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作为突破口,整合村内有劳力的脱贫户、监测户、种植户等997人到建设施工企业、土地流转种植企业中务工,村民获得亩均耕地流转费600元/年的同时,每人每年务工收入25000元以上,成为了土地流转有收入、就地务工有收入的“双薪农民”。同时,组织500余名种植大户、农机大户通过提供技术、农机具租赁等服务,人均年收入达8万元以上。以此为样本,海子乡党委相继在其他落地工程项目、村集体经济项目以及部分引入企业中大力推行以工代赈工作,通过提供施工过程中适合人工作业、劳动密集型的劳动岗位,企业内部技术门槛较低、劳务技能要求不高的用工岗位,村集体经济项目中较为稳定的公益岗位等,显著提升了本乡村民的稳定性收入。
坚持多元共建,构建利益共享。通过积极组建党建联盟、选聘“名誉村长”等形式,海子乡党委主动与各部门单位、企业及项目方建立密切联系,赋予其更多的社会荣誉感,定期开展多方联建共建活动。围绕种植养殖技术、农机具服务、电工技术、计算机操作等,共同组织开展技能实操培训班16期,覆盖村民2600余人次,推动村民务工从“劳力型”向“技术型”转变。通过为企业及项目方稳定输送合格技工,486名村民在相关企业获得稳定就业岗位,真正实现了“志智双扶、鱼渔双授”。同时,在产业发展、村庄建设、乡村治理、生态文旅等村集体经济项目中实施以工代赈,让村民参与到乡村美化亮化建设中来,不仅补齐了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的短板,更增强了村民群众的主人翁感,厚植热爱家乡的情怀。
坚持人民至上,落实权益保障。为确保群众在劳务工作中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海子乡党委建立健全劳务沟通、法务咨询和包片监管等机制,着力为劳务村民全程保驾护航。在正式上岗前,围绕以工代赈岗位数量总体占比、村民劳务报酬具体金额及结算时间节点、违约赔偿处置等内容,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法务咨询受理点,专门围绕劳务用工问题为村民解难释惑,提供政策支持与帮助。在上岗过程中,包片乡干部、村干部不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就相关约定进行动态跟进与调度,切实掌握实际情况。在劳务结束后,各村党支部总结研判约定事项兑现、就业增收及群众反响等情况报乡党委备案,通过闭环管理切实保障村民的各项劳动权益。
取得成效
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各级党组织统筹精心谋划,通过以工代赈这个纽带真正把群众凝聚在了党组织周围,让村党支部服务群众有了抓手,村干部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有力提升了组织力,进一步坚定了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同时,带来了组织方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对于促进强农富农惠农政策落实、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了重要作用。
发挥规模效益,实现个人集体“双增收”。自推行以工代赈工作以来,村级劳务队1120人次实现了就近就地务工,获得劳务报酬543万元。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等方式,带动全乡各村集体经济增收合计403万元。企业通过实施以工代赈,践行了社会责任,增强了社会影响力,与地方形成了更好的融入融合。
激活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党建引领以工代赈体现的是党的宗旨,以全体村民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让村民最大程度享受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激活了村民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实现增收致富的动力,激励村民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主要力量,有效实现了多方力量在乡村建设一线汇聚凝结。
经验启示
一是必须牢牢抓住党的领导这个根本,把准政治方向。通过党组织统筹各方需求、凝聚各种力量、整合各处资源,形成了全局“一盘棋”、各方利益最优化的运行机制,让广大群众奋斗有了主心骨,让党员干部干事有了方向,让乡村全面振兴有了新活力。
二是必须牢牢抓住村民群众这个主体,凝聚强大合力。通过推行以工代赈工作,党组织与村民以就业为纽带,形成了连心连责连利的共同体,充分激发了群众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有效解决了“政府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政府全买单、群众不买账”等问题,把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形成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大合唱”。
三是必须牢牢抓住多元联结这个要求,夯实重要基础。通过建立稳定的制度,为各方都带来长期稳定的预期和长效可靠的权益保障,切实将乡村发展的产业红利落实到共同增收获益上来,形成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局面。
四是必须牢牢抓住共同富裕这个目的,找准高效路径。党建引领以工代赈的落脚点在“赈”,在为群众提供家门口就业增收机会的同时,依托工程项目建设为村民提供务实管用的劳动技能培训,有效提升村民的就业能力,有力推动群众由被动帮扶向主动勤劳致富转变。通过向困难群体倾斜帮扶,进一步引导村民自力更生、自我提升、自我管理,实现乡村发展成果让全体村民共建共享。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