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上午,深圳报业集团直播栏目海底探“粤”第二季(SEA You In GBA)走进全国首个“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项目——中广核汕尾“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这是全国首次以海底直播的方式探秘“伏羲一号”,为观众揭开这座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相结合的养殖平台,在蔚蓝的大海中实现“海上‘生绿电’,海下‘鱼满舱’”的奥秘。本次线上直播活动,吸引近千万人次观看,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等150余家媒体参与直播。
今年9月初,“伏羲一号”正式投运,首批鱼苗在这片充满生机的海域安然落户。“伏羲一号”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预计年产优质海水鱼类约900吨,年产值达5400万元人民币,对我国“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中广核“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科研主管刘固固作为本场直播的“向导”,为主持人和观众讲解了“伏羲一号”的三大创新点,揭秘了这座养殖平台如何在风电与渔业间搭建起一座创新的桥梁。
创新点一:全球单体最大风渔融合型网箱平台
“中广核‘伏羲一号’由网箱主体结构和上建平台两部分组成。其中,网箱主体结构长70米,宽35米,水深约25.7米,养殖水体约6.3万立方米,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风渔融合网箱平台。”直播中,主持人和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了由试验甲板、机械平台、生活平台、登乘靠泊平台和养殖平台等多个部分组成的上建平台。
“伏羲一号”配置应用了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智能设备,整体分为自动投喂、自动清洗、水文监测、养殖监控、成鱼回收等五大智能化系统。讲解员带领大家去到了“伏羲一号”集中控制中心,介绍了渔业智能设备系统、风光储控制系统等。这些系统通过集中控制系统进行管理和调控,既保障了整个平台日常运营的顺利进行,也提高了养殖效率。
高抗台养殖平台是开展深远海养殖的基础,也是制约海洋牧场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中广核“伏羲一号”针对中国南海无掩护海域风急浪高、台风频发的恶劣海况环境,创新应用了抗台风、防撞击、强防腐的巨型海洋牧场养殖网箱结构设计建造新技术,可正面抗击17级超强台风。
在养殖平台上,讲解员为大家介绍了平台所采用“6桩+斜撑+双上部组块”的桩基桁架式结构。网箱主体结构采用主腿打入6桩导管架,导管架结构包含附属结构重约3000吨,桩长约66米,6根桩总重约1552吨。上建平台采用两部分布置,重量约750吨。平台采用整体式布置,连同其内部电气设备均在陆地上建造,组装后整体运输和水上安装,其设计和建造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全球抗台风能力最强网箱平台,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跟随着直播镜头,可以看到平台水下网箱画面以及海域珊瑚礁间探头探脑的彩色小鱼,里面正在养殖的是九月初首批投放的波纹龙虾苗。“伏羲一号”创新打造了综合多营养水产养殖系统,引进底播增殖技术,将鱼虾类投喂型物种与贝藻类提取型物种一起养殖,是全球首例风渔融合型深水网箱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
同时,“伏羲一号”在网箱周边引进人工生态渔礁及珊瑚苗圃,为野生鱼群营造了庇护所,助力珊瑚生态系统修复,增益牧场区域内生态环境,改善当地物种丰富度及种群数量,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直播还特别连线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可持续蓝色经济项目主任张亦默(上图右),共同探讨了智能化养殖在未来海洋牧场建设和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无限潜力,让网友对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中广核已在汕尾高质量、高标准建成投运1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引领打造了千亿级海洋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核风光储”新型能源体系,助力汕尾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为落实国家及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广核与汕尾市政府联合共建红海湾实验室,在海洋能源技术领域打造高水平科研中试及产业孵化平台。
红海湾实验室将利用“伏羲一号”平台重点开展海上风电与海洋生态互作机制研究、渔业养殖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研究、渔业养殖关键作业装备研制、海上风电电解海水制氢技术研究、水下智能运维机器人实证等系列科研项目,持续打造新质生产力,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高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新一代科技型风渔融合综合实验平台。
如果你错过了直播
别着急
请戳下面视频
观看精彩内容
↓↓↓
来源:中广核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