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人日”:彩缕华胜,求吉纳祥

文摘   2025-02-04 09:03   山西  


正能量公益

志愿服务





















正月初七叫“人日”,又叫“人胜日”、“人辰”、“灵辰”、“人生日”、“人节”、“人庆”、“人胜节”、“七草节”、“人庆节”、“人七日”等等。

作为传统节日,“人日”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占卜活动,同时亦与古代关于造人的神话传说有联系。反映了先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民间传说女娲娘娘初创世,造世上生灵万物,第一日造鸡,二日狗,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于第七天造出了人,因此,中国人认为,正月初七是人的诞辰日。







































西汉时“人日”与节日礼俗相互结合,并将“人日”定为正月初七,亦是新年正月占卜活动的组成部分。《论衡》曾记述“世俗既信岁时,而又信日。举事苦病死灾患,大则谓之犯触岁月,小则谓之不避日禁。岁月之传既用,日禁之书亦行。”其中提到的“日禁之书”就是当时所谓的“日者”,即专术士占卜择吉日所用的《日书》。汉代日者通过观察气候等自然现象,结合天干地支等历法知识,推定适合人们农业生产或其他社会活动的日子。

西汉东方朔的《占书》中就有“初七人日,从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见星辰,人民安,君臣和会”的说法。

魏晋后“人日”开始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

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时至今日,人日节不出远门,在家团聚依然是一种俗例。

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俗称“人日子”。







































南朝的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两汉魏晋时代江南民众过“人日”的习俗:“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羮,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意思是说,人们在初七要吃七种菜的菜羹,“羹”与“更”谐音,取更新之意,有求吉纳祥的美好象征。那时,江南人人在这天还要戴上“人胜”装饰品,是用五彩丝织品、彩纸剪出的花样或人形,更高级的则用金箔镂空成人形。除了戴在头上,“人胜”饰品也可贴在屏风上、窗户上,非常漂亮,意在祛病、辟邪、消灾,在新春讨个好彩头。缘此,“人日”也被称为“人胜节”。除了食菜羹、戴华胜之外,古时候还有登山、饮酒、求子、吃煎饼等风俗。“这些习俗充分体现出了古人祛病避邪,求吉纳祥的美好愿望。”

那时候的人们相信正月初七以晴为好,寓意人寿年丰,人丁兴旺、吉祥平安、天下大同。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文人墨客则喜欢在这一天登高赋诗,出游郊野。

宋高承《纪原·天生地植·人日》:“东方朔《占书》曰: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皆晴明温和,为蕃息安泰之候,阴寒惨烈,为疾病衰耗。”

清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人日》:“初七日谓之人日。是日天气清明者则人生繁衍。”




















“人日”习俗:“戴人胜” 

古代“人日”女子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手工制作的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用彩纸、丝帛、软金银等材料制成小人的形状,戴于头发上,也贴于屏风、窗户上,意在祛病、辟邪、消灾,在新年讨个好彩头。

《人日即事》

唐•李商隐

文王喻复今朝是,子晋吹笙此日同。

舜格有苗旬太远,周称流火月难穷。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綵为人起晋风。

独想道衡诗思苦,离家恨得二年中。


《庚辰岁人日作》

宋•苏轼

似闻高隐在前村,坐膝扶床戏子孙。

自赏春光携桂酒,喜逢晴色款柴门。

屏间带日金人活,头上迎风綵胜翻。

蓬鬓扶疏吾老矣,岂能旧貌改新元。

“人日”习俗:“赠花胜” 

在过去,初七这一天,人们会制作各种花胜相互馈赠,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

花胜其实和人胜差不多,只不过样子不同,花胜是花的样子,表达人们喜迎节日的喜悦心情。

《人日》

清•戴梓

玉历新颁七日来,金闺镂得百花开。

晋风荆俗相传久,好把春光剪下催。


《人日二首》

唐•杜甫

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

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

佩剑冲星聊暂拔,匣琴流水自须弹。

早春重引江湖兴,直道无忧行路难。


《人日登南阳驿门亭子怀汉川诸友》

唐•孟浩然

朝来登陟处,不似艳阳时。

异县殊风物,羁怀多所思。

剪花惊岁早,看柳讶春迟。

未有南飞雁,裁书欲寄谁。

“人日”习俗:出游登高赋诗祈福

从唐朝开始就有了在“人日”的时候登高的习俗,与“重阳”登高的避祸辟邪观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积极祝颂祈福的内容。这一天,人们就会纷纷登高望远,在高处去祈求上苍,保佑一年中有好运气,祈求一年安康顺利,希望能够天气晴好,太阳高照,上苍预示了一年的好光景。

同时,人胜节也是仕女出游与文人墨客登高赋诗的日子。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看,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蕃无所遇,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人日》

宋•文天祥

年为蛇年,此日是人日。

江右一龙钟,山中旧占毕。

独坐守太玄,一笑发狂疾。

悠悠王正意,衰涕感麟笔。


《人日》

清•弘历

韶华渐可寻,人日此登临。

雪色晞阳怯,苔痕傍砌侵。

阶蓂无落叶,谷鸟有佳音。

綵片何须剪,春光入上林。

“人日”习俗:拉魂面 

“人日”下午一般吃长面,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视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别为小孩儿,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谁要过"日子"就要吃面条。

同时,也叫拉魂面,意指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人日”习俗:称体重 

有的地方,人日时,男女老少都要用镑称称量体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关心一下人的身体情况。

浙江桐乡石门镇(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越争霸,两国在这里垒石为门,石门因此得名)自古就有在这一天“称人”的传统习俗。当地百姓用大竹篮、大秤杆、大秤砣给孩子们称体重,周围的亲友则给孩子们送上祝福话语,祝愿孩子们无病无灾,健康成长。

“人日”习俗:“七宝羹”

“七宝羹”是新鲜的节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这种饮食的习俗在晋唐“人日”时便有记载,即“食七菜羹”。“人日”所食之菜实际上就是指每年正月初七的初春之际,正是值此最佳时节各种大量出现新菜嫩芽。以初春新菜为食,是晋唐“人日”的重要节俗,亦是古代人们新春“尝新”的生活意趣的体现。

芹菜代表着勤能生财,白菜代表着百方来财,大葱寓意着聪明伶俐,油菜代表着有财富,大蒜代表着有钱可算,西红柿代表着红红火火,茄子代表着官运亨通。

正月初七一大早,家里的厨娘就早早地来到菜市场,选择7样吉祥如意的蔬菜,因为在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吃的大鱼大肉很多,非常油腻,这个时候选择吃“七样羹”菜正好给家人换一换口味,绿色蔬菜也代表着健康,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

“人日”习俗:“摊煎饼”与“补天饼”

在古代,初七这一日还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在院子里搭的灶台摊煎饼,加上烧的是木头,这样就会升起缕缕炊烟,这种景象看上去很有“气势熏天”的架势,称之“熏天”。

而家里的女主人把剪饼扔到房顶上,象征着女娲补天,同时也会往地上、井里投掷补天饼,象征着“补地”,然后全家再吃饼。补天饼有两种,一种是用面糊烙的煎饼;一种是硬面的烙饼,无论是什么饼,都必须是圆的、薄的,传说这样才能起到补天的作用。

来源:景职视野


END






正能量公益平台全国运营中心(北京)
北京弘扬正能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尚水园

热线:15810579888

正能量公益平台全国运营中心(太原)
地址:太原市晋源区南中环西街当代MOMA沿湖城
热线:17200655222

          0351-6295678

正能量公益平台长治联络站(长治)

长治市正能量公益协会
地址:长治市西环路潞安颐龙湾小区
热线:0355—2229222
版权声明:【正能量公益】平台所使用的文章(除本平台公益活动外)、图片(除本平台公益活动外)及音乐属于原作者(相关所有人)所有,因客观原因,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敬请相关(版权人)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若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版权人、权利人)原作者联系我们:15810579888,我们平台管理员会在24小时内删除并表示歉意。

有人用微信聊天,有人却在微信中每天学习,自我成长。愿您每天都能成长!


喜欢本篇文章,请关注我们,随手点赞,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正能量热线:15810579888

         





弘扬正能量
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