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州那所深宅大院里,赵孟頫从5岁就开始了对书艺的练习。每日习《千字文》,每天要写足500纸,达一万字,十数年几乎从不停歇。
但这样的训练只是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而已,书艺自成一家,还要等到他遇见“二王”的法帖以后。
赵孟頫行书《趵突泉诗》局部
※※※
在吴兴隐逸的时候,好友牟应龙的父亲、前朝高官牟巘对他的提携,让他的书艺显扬一时。
牟巘虽然已经归隐,但在官场多年所经营的人望及人脉均在,凡有大臣及显要过吴兴,不会一会牟巘,会被视为一种傲慢和不敬,“得一言而退,终身以为荣。”
赵孟頫经常行走于牟巘门下,并向其请教学问。面对赵孟頫,牟巘表现得毫无免疫力,只要赵孟頫请求,老人家都会倾力相助。赵孟頫早年所写的一些重要碑刻,也都是由牟巘撰文,赵孟頫来书写。这些艺术活动,也扩大了赵孟頫在当地的影响,让更多人看到其不凡的书法功力——而这,是他早年获取社会声誉最重要的资源。
后来程钜夫江南访贤时,赵孟頫的名字出现在那张著名的贤者名单上,牟巘的影响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吴兴离杭州不远,赵孟頫得以常去参加书画雅集。24岁时,他在读书之暇作的《书画合卷》 得到了书家的高度评价,说他的字非常像南宋的首任皇帝赵构——赵构像他的父亲赵佶一样,也是著名的书家,自成一体,影响甚巨,号称“思陵体”,赵孟頫习练“思陵体”多年,得此称赞,也是实至名归。
有宋一朝,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高超的书艺与高妙的学问一起,同时受到人们的尊敬。
因此,对于书艺,赵孟頫始终怵怵惕惕、孜孜以求。
赵孟頫 行书千字文(局部)
※※※
1280年,27岁的赵孟頫面临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的亡父赵与訔墓毁于盗,是年改葬湖州城南车盖山。不久,母亲也病逝,他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变弱,除了诗友、画友和书法同道外,没有人可以安慰他那颗破碎的心。
只要有时间,他就会四处走走,去会一会诗朋画友。
1281年,夹谷之奇来到浙江任职,经人介绍,赵孟頫与之相识。一年后,夹谷之奇被召为吏部郎中,他特别推荐赵孟頫入朝,被赵孟頫婉拒——其原因,有人说是文天祥刚刚殉国,他不好意思于此时出仕;也有人说他此时仍然是遗民心态,内心的转变还没有完成。
其实,这些都是过度解读,此次婉拒夹谷之奇的真正原因,只是他的母亲新丧——按古制,即使在官位上,从父母去世的那一天起,也要辞官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个月,于大人墓前尽孝,名曰“丁忧”。
赵孟頫非官,但若于此时出仕,同样是违反礼制的行为。
后来程钜夫江南访贤,应该离不开夹谷之奇的力荐。除了夹谷之奇,大都之中,无人知道吴兴尚有赵孟頫这个青年才俊。所谓“声闻涌溢,达于朝廷”,是后人因赵孟頫出现在程钜夫名单上所做的猜测,而不是事实本身。
赵孟頫 心经(局部)
※※※
这一时期的赵孟頫已经相当落魄,通过卖画和替人书写碑铭等营生来赚钱养家。守孝之余,赵孟頫四处搜求名帖——在古代,很少有人会有幸得遇大师亲炙,通常情况都是通过临帖来学习大师们的书学精髓。
1284年5月,行走于社会上层、乞食于社会下层的赵孟頫,在吴兴的一家书铺里,幸运地遇上了《淳化秘阁法帖》的二、五、八卷。
《淳化秘阁法帖》,是宋以后书家的最爱。宋淳化三年(992),太宗赵光义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然后刻成石版,印制成册,名《淳化阁帖》,或称《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
此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
《淳化秘阁法帖》
书法之道,大体分为“帖学”和“碑学”,“帖学”一脉,路径在此。
有了三卷,赵孟頫便着了魔,千方百计想集齐其余几卷。皇天不负有心人,次年五月,赵孟頫又得阁帖祖本卷一、三、四、六、七、八、十共七卷。多了第八卷,只缺第九卷了。一月后,打听到杭州康自许藏有此卷,便上门用多余的一卷阁帖,再加上一卷柳公权帖将此卷换了回来,终于凑齐了全帙。
当时,赵孟頫的经济状况已经很窘迫,他到底靠什么购买了全本的阁帖,至今还是一个谜。
得此全帖,赵孟頫如入宝山,八月,兴奋地作《阁帖跋》。文中,赵孟頫对阁帖的渊源作了介绍:“宋兴,太宗皇帝……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自此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
当时印刷用的是极品的歙州贡墨,深黑而富于光泽。后来有人曾从宫中借出书版印百本,由于所用墨不同,质量大为逊色。至元初,《淳化阁帖》祖本已极难见到了。
赵孟頫向学赵构的“思陵体”,得阁帖后,书法开始向“二王”风格转变。对于王羲之,赵孟頫推崇备至:“至晋而大盛,渡江后右将军王羲之,总百家之功,极众体之妙,传子献之,超轶特甚。故历代称善书者,必以王氏父子为举首,虽有善者,蔑以加矣。”
“帖学”与赵孟頫的机缘,或许如“碑学”与傅山的机缘一样,是人力所不能改变的。
有了阁帖全卷,赵孟頫日夜把玩,反复临摹,这一时期,他还临摹过王羲之的《眠食帖》《大道帖》及王献之《保母帖》,书法水平得以迅速提高。经过千百遍的揣摩学习,加上自己的内化创造,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水平终于可以“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成千古名家。
赵孟頫小楷《汉汲黯传》局部
1291年冬,石岩携赵孟頫小楷《过秦论》卷归杭州,鲜于枢、郭天锡见后,都称赏不已。
赵孟頫曾谦称永远也追赶不上的书家鲜于伯机(鲜于枢),亲自在这册书卷上题跋称:“子昂篆、隶、正、行、草、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
1307年春天,赵孟頫收得《宋宁宗书谱》,他自己非常珍惜地说,这本书谱“六传而至”,他本人非常喜欢,认为这是不可多得的宝物,并称,希望“子孙世世宝之,熟察详玩,当有得者”。
当年的9月6日,牟巘为赵孟頫书《文赋》题写跋语,称其行楷“曲尽变态,词之妙固有以发之,亦未尝不资乎字之妙而交相发也”。这也是牟巘这样的文坛泰斗首次出言为赵孟頫发声,确定他在书坛的领袖地位。
类似的夸赞接踵而至,不久后,黄仲圭题赵孟頫《阴符经》楷书卷,称其“笔力精到,不减右军”——这也是同代人首次把他与“书圣”相提并论,再次强调他在当代书坛的地位和价值。
14年后的至治元年,英宗皇帝刚即位,就召赵孟頫为其书写《孝经》。此时,68岁的赵孟頫已经因病请求致仕,还居家乡吴兴。
也许,皇帝非常喜欢赵孟頫及其书法;也许,赵孟頫已经是元朝的第一书法家,为皇帝书写《孝经》这样的大事,只有赵孟頫能够胜任;也许,无论任何文字,只有赵孟頫书写的,才能让皇帝满意。
不论如何,此时的赵孟頫已成一代书宗,从此光耀千古。
内容来源网络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别忘记分享给好友,并点亮下面的【赞】和【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