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愿与父母沟通,该怎么办?
1.理解孩子:同伴交流变多
10岁以前的孩子会事无巨细地与父母进行沟通。当他们成长到10岁以后,开始向成人迈进,心理上拥有独立性,与父母的沟通会减少、与同伴的交流会变多。
对此,父母要理解,孩子能够拥有朋友、信任朋友,愿意与朋友交流,是好事,也是成长的正常阶段。
如果孩子既不与家人讲,也不与其他人讲,还不上网交流,可能会存在问题,需要家长重点关注。
2.改变过度教育:控制总量、重点突出
不少父母存在过度教育的情况,尤其是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将所有的爱都放在一个孩子的身上,过度的教育会压垮孩子。
现在一个孩子平均听到的话比过去的孩子要多10倍,孩子很容易感到烦躁,不愿意与父母交流。
对此,父母需要做的是:控制总量、重点突出。
家长可以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把手机录音打开,记录自己与孩子说的话。
回顾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自己可能像曾经讨厌的父母那样,说了100句啰嗦的话。
我们可以从100句话中挑出10句重点的话记下来,之后就只对孩子说出这10句最重要的话,也可以写下来或者用微信发给孩子。
将说话的总量控制到之前的10%,只挑重点内容进行沟通,很快就会见到成效,在孩子心里“好父母的分数值”会立刻上升。
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养猫、养狗或者养鱼、养花,转移注意力,这样孩子也会更快乐一点。
3.调控情绪:不将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负面情绪与过度教育有关,当父母将全部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就像是拿着放大镜看孩子,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现在的家长太紧张了,而负面情绪是向低处流的,我们不会向更有权威的人发脾气,就会不自觉将负面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正处于试错的阶段,他们需要不断尝试才能得到成长。
有些家长就会抓住孩子的错处,借机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也能感受到,他就不再愿意与父母沟通了。
我建议父母将自己说的话录下来,自己听一听是什么感受,想一想是否愿意与这样的自己交朋友。
成年人的情绪调控是重要的,家长可以通过唱歌、运动、游泳、参加活动等方式进行情绪调节。
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再与孩子沟通的时候,就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孩子状态不太好,是否需要看心理医生?高中孩子有恋爱的迹象,是否需要介入?怎样对孩子进行手机管理……这些都是父母常见的担忧和纠结。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担忧和纠结,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对策。
1.早恋问题:学习发展心理学及相关知识
由于环境、教育、媒体等的发展,孩子的发育比以前更早。
每个孩子的个性化差异也很大,有的孩子发育较晚,有的孩子发育会很早,这都是正常的。
父母如果了解这些心理发展的规律、更新育儿的观念与知识,就不会过度焦虑担忧。
2.手机问题:了解社会发展趋势
对于手机管理的问题,父母需要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
如今已经是一个离不开手机的时代了,孩子是网络的原住民,如果与手机为敌就大错特错了。
孩子拿着手机不一定都是在玩,可能是在社交或者做学习的辅助。
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把手机作为资源来使用。
如今,手机游戏也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很多人在这个行业里谋生,就算孩子玩游戏也不一定没出路。
3.心理问题:掌握心理健康、心理疾病相关知识
有的父母对心理疾病发展的趋势不了解,总觉得孩子只有特别严重才需要去医院。
要把医生当作一种资源,可以看病,也可以咨询。好的医生是治“未病”,提早预防也是很重要的。
在孩子的早期发育阶段,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身体的保健,还应该关注精神方面的保健。
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是管教无效、无力。
比如,孩子写作业很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孩子的不良行为总是有所改善后又反复;孩子表里不一,答应父母是一套,背后自己做又是一套……
1.对于拖延:孩子缓解压力的方式
对于孩子拖延的问题,家长不必太过担忧,世界上很多人都会拖延,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如果孩子拖延后,没有及时交作业、学习跟不上,这不是拖延的问题,有可能是发育的问题;如果孩子能跟得上,只是没有家长期待得那么好,拖延就不是大问题。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拖延,是因为父母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只能通过拖延来缓解压力。
社会发展得太快了,我们看到了无数的可能,总想逼着孩子多跑几步、跑到前面,但车开太快是容易翻的,孩子有时候虽然拖延,但仍然在稳稳地向前走。
2.对于固态重发:允许孩子犯错
有时候,孩子行为变好了,但过一段时间又固态重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人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复。
比如,孩子写字很马虎,在父母的帮助下变得不马虎了,当他下一次又马虎的时候,不要对他说怎么又出问题了,而是要告诉孩子这很常见。
这句话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卸掉压力,孩子只有在压力没有那么大的时候,再次犯错的可能性才会变小。
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行为改变的规律,如果希望孩子有好的习惯,就要允许他们反复,在他们退后的时候鼓励他。
我们的教育中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允许失败。
如果希望孩子在未来能有所成功,当他做一件有难度的事情时,就要反反复复告诉他,要失败好多次才能最终走向成功。
只有允许孩子失败,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长。
3.对于奖励:关注内部动机
过去,我们的教育很关注外部奖励,比如,孩子做得好,就给他发小红花。
没有关注到孩子不想上学、不爱学习、不按照家长说的那样做的内部动机。
现在,家庭的条件都在变好,孩子不缺外部奖赏的东西,他们需要的是内部动机的驱动。
当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内部动机时,你会发现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没有那么难。因为,只有孩子真正发自内心想做的,他们才会愿意去做。
在孩子吃饭的时候,我们经常与孩子说多吃点、多吃菜、都吃完……没有关注内部动机。
当你开始问孩子,喜欢这个菜吗?这个菜是什么味道?为什么不喜欢吃?才是关注内部动机。
4.对于强化:加强正强化
很多扫兴的父母在日常的教育中,会对孩子进行负强化,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觉得孩子不好。
教育孩子一定要加强正强化,尤其是对于10岁~20岁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拥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才能在走出家庭的时候发展得更好。而积极的自我就需要经常被正面强化。
怎样进行正强化?
例如,孩子写了100个字,在他没有写好的地方打叉,就是负强化;而好的老师会在写得好的地方打一个对勾,这就是正强化。
当孩子出去玩,回来弄得满身泥的时候,对他说怎么搞这么脏,这是负强化;问他玩得开心吗,这就是正强化。
如果孩子出现不爱上学的现象,家长需要关注是否给孩子提供了积极的体验机会,以及孩子是否有过创伤经历。
1.关注积极体验
很多孩子不爱上学,是因为没有积极的体验。比如,如果孩子上幼儿园被要求手背到后面坐好,长时间背手坐是不舒服的。
孩子的手和脚都是要动的,如果不动会缺乏积极的体验,生理上会出现神经系统发展失衡。
只有身心充分根发展,人才会更加积极、乐观。
让孩子在墙上画画、拆东西;允许低龄的孩子,玩水、跳绳、玩沙子;给孩子更多动手锻炼的材料,允许高年级的孩子玩乐高、橡皮泥、实验器材等,都是在培养孩子的积极体验,发展神经综合能力。
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是让孩子参与生活。
比如,家里做面的时候,也给孩子一团面,让他随便做什么,还可以加一点胡萝卜汁、青菜汁等,让面变得有颜色,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内在动机。
给孩子积极的体验,孩子会收获到影响一生的快乐的能力。
2.关注创伤体验
孩子不上学可能是有过创伤体验,比如被霸凌或者是身体上出现的痛苦等,这种情况建议看医生。
家长一定要记得,有迹象发现孩子极度痛苦时,先带孩子去看医生,让医生对孩子进行诊断和评估,并去专业机构进行治疗。
常常有孩子抱怨家长不理解,家长也很痛苦,觉得很努力,还是理解不了孩子。
比如,家长给孩子报了很多辅导班和兴趣班,孩子不想去,但家长认为其他孩子都报名了,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参加;孩子大学毕业了,家长仍然在穿衣打扮上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孩子有不好的情绪向家长求助,家长觉得孩子是在搞怪……
对于此类问题,家长一定要更新自己的认知、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这样才能避免一些不好的问题发生。
1.多理解孩子
社会发展太快速了,我博士毕业的时候才有了自己的电脑,可我的孩子一出生就每天都能接触到电脑,他们是数字的原住民。
在我们成长的年代,很多都是统一的,大家的头发是一样的、衣服是一样的,每个人都觉得这没什么,现在,两个人穿一样的衣服就会觉得很尴尬。
这是一个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时代,随着世界的变化,很多观念发生了改变,有时候父母与子女之间无法理解,是因为有太大的代沟。
我经常对我的孩子说:“当我不理解你们这代人的时候,你多告诉我一些。”
2.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沟通
父母与孩子的沟通一定要是双向的,可以经常请孩子谈谈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感到苦恼的事情。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家长不要说得太多,如果孩子说出让你比较惊讶的话,也要学会接受和理解。
整个社会都是向前的,父母要做的就是保持开放的价值观,拓展孩子的发展空间;终身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观;关注孩子的内部动机,多进行正面强化。
“新蕊计划”家庭·家教·家风讲坛由北京市妇联、北京市教委主办,北京市直属机关妇女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都图书馆承办,父母必读杂志社协办。
主办方聚焦家教新需求,邀请来自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儿童健康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亲子关系、隔代育儿、家教热点等话题,为首都家庭提供科学的、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期来源:市妇联家庭儿童部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戳在看的你,一直都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