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慢慢走近
扬医附属医院这座熟悉的美式小楼,
岁月的沧桑刻上她的容颜。
我看到门前“院史馆”的标牌
哑然失笑:
我这个耄耋老人
来探望 120 岁的前辈啦!
”
踏着岁月的台阶我缓慢前行,从“扬州浸会医院”到“苏北人民医院”。突然,“1958年苏北人民医院与扬州卫生学校联合创办‘扬州医学专科学校’”的字样跃入眼帘。我的热血涌上心头,带我飞回那遥远的年代……
▲扬州医专→扬州医学院→扬州大学
1958年我16岁从扬州中学毕业,高考得到高分,已经想象着在名牌理工科大学的操场上奔跑了。录取通知书来了,上面赫然印着“扬州医学专科学校”!
我对医学几乎一无所知啊!
我懵了!
痛苦、犹豫、踟蹰不前。
母亲着急了,“押”着我到学校报到,看着我无精打采的样子,大声喝道:“你别糊涂!既来了,就好好学习。庸医是要害人性命的呀!”我心头猛地一震!头脑清醒了:是的,做医生可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啊!兴趣是可以从学习中培养的呀。
第一门医学课程是“人体解剖学”。张乃光老师一面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勾划出人体结构,一面滔滔不绝地为我们揭开了人体神秘的面纱,带我们走进了医学大门。对充满刺激眼鼻甲醛气味的尸体解剖室,我从畏惧变为珍惜。深奥的医学科学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梦想将来成为一位出色的医生。
从此,每一天都是实现梦想的一部分。
期末考试是“口试”。我自告奋勇第一个走进考场。抬头一看,主考副主考旁边出现了微笑着的党委副书记於十恺。哦,是“三堂会审”啊!我随机抽出一张考签,稍作思索就开始流利地回答起来。我把教科书上写的、课堂上讲的和参考书上叙述的内容融会贯通。主考张乃光老师的眼睛亮了起来,连续追问我几个考签以外的问题,我沉着地一一作答。考官们都满意地笑了。於书记后来在全院大会上说:“谁说我们新建高校的教学质量不行?你们看看杨邦杰,他就能与老高校的学生媲美呀!”
以后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带着我进入了人体精妙无比、纷繁复杂,又不断动态变化的内部世界。“微生物寄生虫学”和“免疫学”让我感受到在人类生存的空间里,许许多多“敌人”时时刻刻准备乘虚而入;而人体从外到内构筑起了一道道精密复杂的防线。“药理学”又赋予我们制胜“敌人”的多种武器。
“病理学”老师陈仰梅老先生,戴着玳瑁边眼镜潇洒地踱着方步,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场场致病因子与人体之间,从开始到结局、惊心动魄、没有硝烟的战争。他大声告诉我们:“世界医学界公认:’病理学是医学之本’!”我是“病理学”课代表,与陈仰梅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学好了前面的医学基础课程,再学习后面的临床各科,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举重若轻了。
▲1981年病理界北京和广州的两位教授
来我校学术交流合影
作者的病理学启蒙恩师陈仰梅老专家(右 2)
作者(左 1)
▲1994年春,作者(左1)到美国纽约拜望4位恩师合影
人体解剖学恩师张乃光(左3)
组织胚胎学恩师何文芳(右2)
作者在南京医学院进修时的病理学恩师
顾元方(左2)和陈兆和(右1)
我学习得轻松愉快,每门功课都成绩优异,尚游刃有余。我主动与两位学习很困难的学长结伴,辅导他们通过考试。每次大考以前,我走上讲台给全班同学上复习课。
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眼科陈国基主任认真检查我详实的实习笔记;内科沈詹岳主任指导我,如何把病情分析得细致深入;皮肤科谢晶辉主任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我学写了《植物日光性皮炎》一文,请他指教;为了上手术台,我从供应室借来报废的手术器械,提前在宿舍和实验动物房操练,外科老师们对我的熟练操作刮目相看,放手让我掌握了“阑尾”、“疝气”和“鞘膜”等基本外科手术。
1961年夏天,扬医培养的第一届大专医学生毕业了。我和二十几个同学一起被留在学校和附属医院,分配到各个科室。后来他们都成长为各自领域的骨干。
▲1991年中秋扬医培养的第一届大专医学生
毕业30年返校与老师们合影
(作者,后排左1)
我在内科工作期间,与李登銮结下深厚友谊;在外科工作期间,与肖文恩、顾湘杰、汪宪庄等同代人成为“快乐的哥儿们”。
但是,我总是念念不忘那个“医学之本”——病理学!我终于下决心大踏步向病理学领域的纵深走去。
1964年我到南京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及附属医院病理科进修一年。回来以后,我在学校病理教研室能独立承担病理学教学以及扬州、泰州地区各所医院(包括附院)的病理诊断,获得一致好评。在以后的十余年间,我先后带教了8位病理进修医师,他们后来成为各自医院病理科的创始人,例如:创建了扬州市第一、第三、宝应和江苏武警、南钢等医院的病理科。
“文革”期间,万马齐喑,全国所有学术性活动均停止了。为了推动病理学的发展,我自发领头克服重重困难,创办“苏北地区病理读片会”(1971年)和“扬州镇江常州三地区病理读片会”(1973年),定期开展学术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还参与创办与主编内部学术刊物《病理学参考资料》(1973年始,先后共发行31辑)。这些病理学术活动的影响波及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江西、浙江和上海市,甚至到达东北、西藏和新疆等地区,并得到广泛好评。凭借活跃的思维和出色的组织能力,我被同行们誉为“江苏基辛格”。
▲苏北地区1973年病理读片会在学校病理实验室召开
作者(坐在门口)是主持人
由于学校师生“停课闹革命”和“下乡斗批改”,学校病理教研室难以正常开展病理检验工作为医院临床服务。1976年,附属医院医务处主任车颖和内科主任李登銮一起找我,说:“请你为医院创建病理科吧。”我欣然允诺。医院安排招工班学员徐相芳做我的学生和助手。正在筹备期间,唐山大地震了!我们搬进了户外用油毛毡和芦席搭成的防震棚里。夏天酷热,冬天严寒。经过不懈努力,在简陋的条件下我们终于建成了病理科,也能在附院开展细胞学、组织学和尸体解剖的病理学检查与诊断了。
▲2006年3月扬医附院病理科创始人与先后继任负责人
合影(右起:徐相芳,作者,陈骏骊,顾学文,陶晓钰)
同年,附院购进全苏北地区第一台日本奥林巴斯光导纤维胃十二指肠镜。内科李登銮主任着手创建胃镜室。他对我说:“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密切相关,你来帮帮我吧。我们共同来摸索这个新玩意儿。”他把胃镜室安排在与我们病理科相连接的防震棚里。我们一起去南京军区总医院和鼓楼医院参观学习,回来切磋、操作、探索、讨论,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从胃镜检查到病理诊断的规范。
一天,护士长胡瑞英发现胃镜身上“脱皮”了。我们大吃一惊!与日本公司电话交涉,对方一口咬定是我们保养不当。老李忧心忡忡地对我說:“请你去日本公司跑一趟试试吧。”我独自拎着装有破胃镜的手提箱,赶到天津劝业场附近奥林巴斯中国总部。面对傲慢的日本人,我摆事实讲道理,充分论证我们养护无误,是产品质量问题。终于为我们医院无偿换回了一台新胃镜。
日本胃镜配有许多彩色胶卷,用于拍摄患者的病理变化。遍询扬州摄影界,尚无人掌握此类技术。我到苏州医学院医学摄影室参观学习了一天,回来与院长办公室张云腾秘书,在这座小洋楼顶层,建起了医学摄影室。在买不到彩色摄影安全灯的情况下,我在全黑的暗房里,完全凭感觉手工操作,成功冲放出彩色反转片、负片和照片。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科学的春天降临祖国大地!
我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扬医是我的医学摇篮,在这里诞生了我的医学梦想。20年来,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作风和科学思维,在这里全方位得到训练和提高。在我的体细胞里已经牢牢融合进扬医的医学基因了。现在我应该向更高处飞翔啦!
于是,我利用一切机会,先后奔赴上海、广州和北京遍访名师,如饥似渴地学习与掌握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我的病理学专业水平迅速得到全面提高。在此期间,我带领病理教研室同事们制作了大批病理标本和挂图等教具;培养了多名年轻病理教师;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其中“恶性淋巴瘤病理分类分型标准的研究”和“小鼠先天性白内障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两项,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鉴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前者在“全国淋巴瘤大会”上讨论通过,成为我国第一个“淋巴瘤工作分类”。
▲指导作者独立掌握普通病理学(诊断和教学)的徐秉栋教授
(南京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和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
江苏省病理学会主任委员)
(徐秉栋教授,左3)
(作者,左2)
▲引领作者登上淋巴瘤病理学高峰的涂连英教授
(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副主任)
(此照片是恩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盖上印章
留给作者的永久纪念)
▲指导作者登上肿瘤病理学高峰的顾绥岳教授
(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
附属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副院长,病理科主任)
(顾绥岳教授,中间坐轮椅者)
(作者,右1)
▲作者的分子病理学引路人佘铭鹏教授
(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院院长
病理研究所所长 中华病理学会主任委员)
(佘铭鹏教授,右2)
(作者,右1)
1982年我们学校申报升格本科院校,国家教育部派遣庞大的审查组从北京来校。一天清晨,我按惯例走进合班教室上病理课。抬眼看见教室后面坐满了审查组人员和学校领导。我一如既往,全程脱稿,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临床联系,到国际最新进展,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获得极好评价。课后,审查组邀请我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审查组的主持人问我:“你认为你们学校可以升格吗?”我回答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没有人就会有人,没有钱就会有钱,没有条件就会创造条件。因此我认为,我们学校能否升格,取决于党和国家是否需要!”顿时引起满堂大笑,我看到许多人都在频频点头。
▲七十年代末扬医病理教研室部分教师合影
(作者,左4)
▲八十年代中期扬医病理教研室部分教师合影
(作者,右1)
▲1998年12月31日扬医病理教研室部分教师合影
(作者,右1)
1984年学校举行民意测验,我得票最多。党委全面考察以后,决定要我参加中层管理工作。1984―1985年我在主持医学科工作期间,着力理顺与落实了附属苏北医院临床科室教学职责,畅通了衔接机制,维护了良好的临床教学秩序;同时新开辟了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临床教学和实习基地。1985―1986年我在主持图书馆工作期间,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找到症结所在,大刀阔斧纠正了馆内极为混乱的工作状况,建立并实施了规范的管理与工作制度。1986―1992年我在主持科研处工作期间,建立了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鉴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付诸实施;创办了规范的《扬州医学院学报》(后来更名为《实用临床医药杂志》,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为适应合并组建“扬州大学”的需要,我参与扬州6所高校联合组建科研处的方案讨论和制定。
1985年国家职称解冻,经江苏省统一考试、考查、评审,我成为最年轻的副教授。1989年我受扬州市卫生局委托,创建了“扬州市病理诊断中心”。
▲1989年“扬州市病理诊断中心”成立大会合影
(作者,前排右4)
仰望浩瀚长空,我渴望高远!
我以前在校期间学习的俄语,现在只能在业余时间拼尽全力苦练英语,终于以高分通过了“全国出国留学人员英语水平考试”以及严格的政治和专业审查。1992年我51岁,如愿得以国家公派赴美国留学。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我努力攀登世界分子医学高峰。在九十年代世界上激烈的基因争夺战中,在我的多项科研成果里,有一项世界上首次设计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多发性肺癌克隆来源的研究,解决了临床医学难题,被权威的《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大会选用,并全文刊载于美国《诊断分子病理学》杂志;还有一项首次克隆与测序成功一种抗癌基因的研究,填补了《世界基因文库(GenBank)》该项空白,在其中留下了第一个华人的姓名“Bang-JieYang”,获得了注册专有科学资料编号,享有基因知识产权,也被《AACR》大会选用。此前,美国和荷兰各有一个科研团队在试图克隆这同一个抗癌基因,但是耗时一年多了尚未完成,我仅用不到3个月时间取得成功,因此我荣获该大学颁发的“客座教授杰出工作证书”。
▲作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祖国在召唤!我满载而归。
2000年我受卫生部特别邀请,委派我作为高级病理学专家,援助南美洲圭亚那,为首都医院创建病理科。此前,来自古巴的两位病理学教授,花了2年时间没有建成病理科,圭亚那政府才转向中国提出同样要求。我经过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在两个月时间内为圭亚那首都医院创建了病理科,并逐步承担了圭亚那全国的病理标本诊断,还应邀参与了首都医院的管理工作。我的工作得到了我国和圭亚那卫生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等的一致好评,还荣幸受到圭亚那总统接见。回国前,为我颁发了证书和奖牌,以表彰我的“杰出工作”。遵照我国卫生部的要求,我撰写了《创业圭亚那》一文,先后刊载于卫生部、江苏省和扬州市有关书刊上。
▲作者在圭亚那首都乔治登医院门诊大楼前
▲在首都乔治敦医院工作的医疗队医师
在接受圭亚那卫生部部长面试后 合影于卫生部门前
(作者,右1)
▲作者与部分工作人员摄于新建病理科门口
(古巴教授 Nancy,右3;作者,右1)
▲作者与中国大使及国际官员会见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总统巴拉特·贾格迪奥阁下
于2000年9月15日对作者进行了接见
(圭亚那总统,右2)
▲圭亚那首都乔治登医院为作者颁发的证书和奖牌表彰作者
“作为主任病理医师、病理科主任和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
的杰出工作, 以及在创建组织病理实验室中极佳的贡献”
2002年我退休了,累计已有近八千名学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长为国内和国外的医学名家和骨干。接着我应邀在上海瑞金医院浦东分院病理科任主任;后来扬州友好医院遇到困难,紧急邀请我雪中送炭,为其创建了符合规范的病理科并任主任,一直工作到现在。
2015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授予我“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荣誉证书与奖章。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授予作者的
“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荣誉证书与奖章
如今,64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今天,我又站在这座熟悉的美式小楼前,耳际隐隐传来黄钟大吕之音,仿佛是一个无论走多远、走多久,都必然归来的游子。人人都有故乡。扬医是我的医学梦想诞生与起飞的地方,是我医学事业的故乡啊!
“
我心潮澎湃,
泪水渐渐模糊了双眼,
因为这里留下了
我的一颗拳拳赤子稚嫩的初心
和几十年积淀下来的一往深情……
”
****************************
此文
在扬州大学医学教育创办70周年
“我与扬医的故事”读书征文评奖中荣获一等奖
在“我和我的扬大”扬州大学120周年校庆
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字版刊载于“扬州大学报”
2022年4月25日第四版“我和我的扬大”
扬州大学120周年校庆征文作品栏
*********************************
杨邦杰 主任医师 教授
从事医学病理学科诊断、教学和科研六十二年。
2015年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授予“中国病理事业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证书与奖章。
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癌症中心癌症分子研究实验室(Cancer and Molecular Research Laboratory, Cancer Center)高级研究员和医学病理学系客座教授。
曾任南美洲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医院(Georgetown Public Hospital Corporation)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和病理科主任,上海瑞金医院浦东分院病理科主任,扬州市病理诊断中心主任,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和扬州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任、医学系主任、科研处处长等职。
曾创建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病理科(1976);受扬州市卫生局委托,创建扬州市病理诊断中心(1989);受我国卫生部委托,创建南美洲圭亚那首都乔治敦医院病理科,因成绩卓著,受到圭亚那总统接见,并荣获“杰出工作证书”与奖牌(2000);创建扬州友好医院病理科(2005)。
在中国和美国共承担科研项目13项。主编与副主编著作、教材7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6篇。
在国内,经学术鉴定,有两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奖:
1、《恶性淋巴瘤病理分类分型标准的研究》经全国淋巴瘤大会讨论,一致通过,作为第一个全国推广的应用分类;
2、《小鼠先天性白内障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
在美国,有两项分子医学科研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填补了该两项空白,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颁发“客座教授杰出工作证书”:
1、《同期性多灶性肺癌克隆来源的确定》;
2、追赶并快速超越美国和荷兰两个相同课题的研究团队,率先取得成功,成为第一位华人首次克隆与测序成功一项抗癌基因,在世界基因文库注册,享有基因知识产权。
还获得上海市人民政府、扬州市人民政府、扬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扬州大学等学术性表彰与奖励共8项。
历任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 AACR)会员;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会员;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理事,病理科学会委员、秘书;中华医学会扬州市分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病理学组组长,法医学组副组长等职。
现在扬州友好医院病理科任职;
还被推选连任海峡两岸精准医学协会HPV感染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理事;
也被推选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病理学专业委员会专家。
•yzuyxy•
作者:扬州大学医学院61届毕业生杨邦杰
编辑:林苔希 何芷萱
排版:徐晶晶 周佳妙 何芷萱 林苔希 包庭聿
校对:任果
审核:吴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