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中国共产党人一路风雨披荆斩棘,一路进击穿越黑暗,无数烈士之血浇灌成革命之花,他们的梦想与追求、情怀与担当,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吕梁是革命老区,是红色沃土,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三万多吕梁英雄儿女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做出巨大贡献,孕育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无可置疑,吕梁的历史是一部英雄的历史,是一部值得吕梁人引以为豪的历史。文旅之声红色印记带大家开启吕梁“革命薪火传承之旅”,今天一起前往孝义建党第一址,聆听那里的红色故事。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听取音频
1
中共孝义建党第一址,位于梧桐镇仁坊村北金晖湖畔的霍家大院,这座始建于清末道光年间的三进式四合院,共有9孔窑洞28间房屋。在这座看似波澜不惊的百年老宅内,中共孝义第一个党小组、第一个党支部就诞生在这里,在这播撒了孝义人民革命的火种,红色基因从此在孝河大地上薪火相传。秋日的金晖湖畔,清澈的湖面微波粼粼,这片宁静深沉的湖水如当年点燃全国革命火种的嘉兴南湖一样,见证着孝义这片热土上曾发生的那些慷慨激昂、深沉眷恋的革命者故事。
经过岁月的洗礼、战争的摧残,虽然院落基本保存完整,但成立党小组的房屋已基本坍塌。为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2012年,孝义市委、市政府决定启动 “中共孝义建党第一址”的修复工作,坚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铭记先辈、启迪后人”的原则,多方筹资300余万元,历时400余天,全面完成了土木建设、外貌复原、实景布置等方面的工作。
推开厚重的大门,轻轻地与历史在此交融。这一座始建于清末道光年间的三进式四合院,虽经岁月的洗礼、战争的摧残、革命的考验,宅院依旧保存完整,重新翻修后的院落,依然古典而不失风雅,庄重而清新亮丽,加之冠以“红色的发源地”,更增添了一种探究其妙的浓厚兴致。
2
20世纪20年代中期,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中国的革命形势日益发展,孝义在北京、太原、汾阳等地上学的学生和做工的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活动,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
1926年上半年,在汾阳铭义中学接受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并经受革命斗争考验的梧桐镇仁坊村人霍文新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他和申其诰(宋家庄人)、曹维麟(下栅人)等孝义党员,受中共汾阳特别支部的派遣,利用年节和假期回县从事党组织的发展工作,在孝义仁坊一带发展了梁生彩等四位农民党员。
1926年冬,时任中共汾阳特别支部书记的李伯生和共青团汾阳地委书记王森前来孝义开展组织创建工作,他们冒着白色恐怖笼罩下可能牺牲的危险,在霍文新家中秘密召开建党会议,成功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在孝义的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孝义(仁坊)小组,由霍文新任党小组组长。1927年2月,李伯生、王森、李正旺等在霍文新家中召开党员会议,建立了孝义境内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中共孝义(仁坊)支部。李正旺任党支部书记,有党员10名。中共孝义(仁坊)支部的建立,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孝义地方上的组织发展工作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
为缅怀革命先贤先烈,传承红色革命记忆,孝义市本着“尊重历史、修旧如旧、铭记先辈、启迪后人”的原则,2012年—2014年,对霍家大院进行了全面修缮,历时400余天,全面完成了土木建设、外貌复原、实景布置等工作,打造了孝义建党第一址。翻修后的霍家大院,原本精致考究的雕栏楼阁再现世人眼前,它较好保留了党组织建立时期的历史原貌,留存了大量有关宅子主人霍文新等革命志士孕育革命火种、传播革命精神的宝贵历史资料。
3
走近霍家大院,眼前矗立着一座修葺一新的百年老宅。高高的院墙,宛若一堵“城墙”隔绝了尘世,守护着一片寂静的老宅。这就是“孝义建党第一址”的见证地,也是孝义红色革命的发祥地。走近霍家大门,高高的院墙外,古老的大门旁,右侧耸立一块“中国共产党孝义建党第一址”纪念碑。右门柱上悬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吕梁市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的铜牌。
走进一进院—,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院子的主人翁叫霍文新,是霍家的长子,上房住的是他的父母,下房是他的居室和读书室。室内陈列有霍家简况、霍氏家谱。据了解,霍家祖辈在仁坊村也算个小康人家。霍文新从小进学堂读书,加之天资聪明,学业有成,小学毕业就考上了汾阳的“铭义中学”。父母在家给他单另开了一间卧室和“读书室”,供其读书求学上进。在霍文新的读书室里,陈列着《新潮》《改造》《向导》《中国青年》《社会主义讨论集》《共产主义ABC》等进步思想书刊,在先进思想的引领下,他成为孝义地方上革命思想最早的传播者,正是如此就在这个平静的读书室里,才孕育出孝义人民革命的火种。
4
走进二进院,东面有一大间,本是霍家接客的地方,自霍文新参加了党的组织,他家的“客人”来来往往增加了不少,其中有不少穿袍袍褂褂的、戴礼帽的、戴洋帽的,时间久了,家里大大小小都知道是有组织的,也都是干大事的。所以对他们不仅热情,而且满接满待,甚至替他们保密或站岗放哨。在霍家的会客室里,革命志士组织沪案后援会,声援五卅运动,并将仁坊村一带的梁生彩等4位农民吸收为中共党员。其中,墙上挂着李伯生和王森的照片及简介,还有中国共产党汾阳特别支部的简介。李伯生是汾阳特别支部书记,王森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汾阳地委执委。在他们亲自主持下,孝义党组织两次建党会议顺利召开,孝义从此才先后有了第一个中共孝义小组和中共孝义支部。从此,党组织要在孝义地方上诞生了,这是孝义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此时,我想起了孝义最有名的孝河,过去平静的河水,现在也发出了哗哗啦啦的吼声。横贯孝义的孝河,有着无尽的源头活水,现在终于乘风起浪了,孝河的天真的要变了,预示着党组织在孝义地方上即将诞生。
5
走进三进院,上房,原是霍家的仓房,很少有人进出。其中,1926年建立中共孝义小组的重要会议在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在汾阳中学入党的学生党员和在孝义地面上发展的农民党员,共10名,会议确定由霍文新担任党小组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孝义地方上最早建立的党组织,它的建立为以后中共孝义地方组织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1927年2月,在中共汾阳地方委员会领导人李伯生、王森同志参加下,同样在霍文新家召开了孝义党员会议,把中共孝义党小组改建为中共孝义仁坊支部,会议推举李正旺兼任这个支部的支部书记。从此,雄踞在孝义梧桐地区仁坊村的霍家大院,毋庸置疑地、光照千秋地成了中国共产党孝义地方组织建立的第一址。
走出三进院,在大院前有一整齐的霍家场房里,展现了孝义县旅并旅汾学生联合会组织群众反对贪官污吏、制止滥发纸币、与水霸斗争的活动情况,收集有中共孝义县委组织史资料,记录了中共孝义地方组织的沿革。当时的孝义党组织活动是不能公开的,“学联”则不同。孝义“学联”在汾阳、太原及北京求学做工的学生、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回到家乡,聚孝义城内城隍庙前合议,成立了在当时是合法公开的群众组织,开展革命活动。1927年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此期间,建立了“中共汾孝支部”和“流产的中共孝义工委”。
6
翻新后的霍家大院静静地矗立湖畔,原本精致考究的雕栏楼阁再现世人眼前,较好保留了建立党组织时期的历史原貌,留给世人的除了宝贵的历史文物价值,还留存了大量有关宅子主人霍文新等革命志士孕育革命火种、传播革命精神的宝贵历史资料,这是一批宝贵的红色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修缮后的展馆分为四部分,分别是:"火种在平静中孕育"、"孝河从此起风波"、"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前进的步伐永不停歇",以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多样的表现方式,完整生动地再现了光辉奋斗历史和革命精神。
第一部分“火种在平静中孕育”。陈列有霍家简况、霍氏家谱。在霍文新的读书室里,陈列着《新潮》《向导》《中国青年》等进步思想书刊,就是在这些进步书刊的影响下,孕育出孝义人民革命的火种。第二部分“孝河从此起风波”。在霍家的会客室里,革命志士组织沪案后援会,声援五卅运动,并将仁坊村一带的梁生彩等4位农民吸收为中共党员。第三部分“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在霍家的仓房内,建立中共孝义小组的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会议确定由霍文新担任党小组长。第四部分“前进的步伐永不停”。在大院前一排整齐的霍家场房里,展现了孝义县旅并旅汾学生联合会组织群众反对贪官污吏、制止滥发纸币、与水霸斗争的活动情况,收集有中共孝义县委组织史资料,记录了中共孝义地方组织的沿革。
“孝义建党第一址”的修复和开放不仅是一种回味,也是一种教育和激励,更是汲取正能量的过程,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孝义建党第一址展馆,以丰富的历史文物、翔实的文史资料、多样的表现方式,生动再现了孝义市建党成就史和革命斗争史的壮丽画卷,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会增添很多正能量。”
翻开孝义的百年历史画卷,正是这样一段英雄辈出、星光熠熠的激情岁月。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有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有过可歌可泣的壮举,尤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燃起的熊熊烈火为最。一代代孝河儿女跟着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忘我奋斗。他们中有铮铮铁骨的好男儿,也有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英雄,虽处于不同年代、不同岗位、不同年龄段,但他们用行动共同点亮了我们的精神灯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孝河儿女奋勇前行。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党史、国史也是一本教科书,它见证了党的奋斗足迹和光辉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团结全国各族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史实。
录音:贺彦涛
来源:红色吕梁行、蔚然思想引领工作室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编辑:吴 霞
新媒体审核:渠淑芳 董 欣
新媒体监制:杨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