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弥漫,春意融融
家家户户都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之中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
春节都是一年中最热闹、隆重的节日
其间蕴含华夏千古的传统文化淀积
快来一起探寻我国的新年传统习俗吧!
Part1
南北方过年习俗对比
我国疆域辽阔,地大物博。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南北方过年习俗差异同样巨大。
比如,南北方的“小年”时间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传统与清朝中后期帝王家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有关,后来北方百姓纷纷效仿,便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大部分地区则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恭
贺
新
禧
饮食方面,饺子是北方年夜饭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角,取 “更岁交子” 之意,菜品相对来说肉类更多,以满足北方人在寒冷冬天对热量的需求。南方过年的主食选择多样,年糕谐音 “年高”,寓意吉祥如意、年年高升;汤圆寓意着全家团圆美满甜蜜;此外,南方过年还注重吃鱼,“鱼” 和 “余” 同音,包含着年年有余的祝愿。年夜饭的菜品更为精致多样,注重荤素搭配。
新年装饰上,挂钱是北方地区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传统剪纸艺术,图案多为古钱状,寓意祝福和富有。此外,北方过年也会贴春联、窗花等。南方过年主要以贴春联、福字、门神为主,一些地区也会有挂灯笼的习俗,灯笼的形状和颜色各异,寓意着团圆和吉祥。
Part2
春联的发展历程
先秦时,人们便有在大门挂桃符的习俗,以桃木书写 “神荼”“郁垒” 之名驱邪,春联的雏形便诞生了。春秋时代,书写载体多样,或刻于木掾石柱,或写于丝帛绸带。至五代十国,后蜀孟昶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被视作最早的春联,其意义非凡。
宋代民间新年挂春联成风,大家都熟知的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是生动映照,已演变为纸张的 “春贴纸”。明代皇帝朱元璋大力推广,除夕家家必贴春联,从而使这一习俗稳固传承。清代春联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大幅提升,佳作不断。
近现代,民国虽历经变革,贴春联习俗未改,还融入新思潮;新中国成立后,春联承载着对国家发展、幸福生活的歌颂;到如今,更是形式多元,传统与现代元素交织,线上线下共同繁荣,彰显春节文化的无穷魅力。
Part3
年夜饭的由来
传说上古时期存在一只凶悍无比、名为 “年” 的怪兽,每至岁末年终,它便会出山肆虐,给百姓带来无尽灾祸。为了御 “年” 的侵扰,人们燃起熊熊篝火,通宵达旦不敢入眠。彼时,大家还会把家中最为珍馐美味的食物倾囊拿出,彼此分享。凭借食物蒸腾的热气,还有人群的欢声笑语、喧闹嘈杂,齐心协力驱散可怖的 “年” 兽。
斗转星移,岁月悠悠,这一充满仪式感的行为慢慢演化为一家人在年关之际,热热闹闹围坐一团,共享一桌丰盛晚宴的温馨习俗,也就是我们如今所说的年夜饭。
年夜饭,已然成为家庭和睦、亲情紧密相连的生动写照,是岁岁年年里最令人心生暖意、举足轻重的珍贵时刻,引得漂泊四海的游子,无论相隔千山万水,路途多么遥远艰辛,都心心念念盼着回乡赶赴这场意义非凡的团圆之约。
Part4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新春时节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地蚕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
拜年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但不变的是对长辈的敬重和对晚辈的疼爱。拜年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交流,更是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联系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尊老爱幼、亲朋团圆的传统美德。
Part5
压岁钱
压岁钱习俗分布于中国及东南亚的部分国家。农历新年期间,长辈们会在年夜饭后将准备好的压岁钱给予晚辈,意在压制邪祟,确保孩子们平安度过新的一年。
压岁钱起源于“祟”这一年兽,相传古代有一种名为“祟”的妖怪,会在除夕之夜出来伤害小孩。为了保护孩子,长辈们会在除夕夜将钱币放在孩子的枕头下,以此驱赶“祟”妖怪,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随着时间的发展,压岁钱的寓意逐渐演变,成为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祝福。长辈们通过给予压岁钱,表达对晚辈的关爱和期望,希望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业有成、事业顺利、幸福安康。同时,晚辈给长辈发压岁钱,这个“压岁钱”的“岁”指的是年岁,意在期盼老人福寿绵长。
Part6
鞭炮
放鞭炮是中国春节庆祝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寓意着辞旧迎新、驱赶邪气、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祥。它不仅是节日的象征,更是人们心中团圆的象征,承载着人们对喜庆、团聚和祝福的情感和期望。
鞭炮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火药发明。据史书记载,火药最初被用于制作烟花和爆竹,后来逐渐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而过年放鞭炮的习俗,则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用火光和巨响来驱赶“年”这种恶兽的传说。
除了驱邪避凶外,放鞭炮还寓意着祈福祝愿和美好期望。在过年期间,人们会点燃鞭炮来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安顺利、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同鞭炮的炸响也象征着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即将开始。随着烟花技术的发展,放爆竹的形式更加丰富,不仅增添了视觉效果,还延续了传统的声响和文化内涵。
新年习俗
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接着未来
是春节里的仪式感
是亲友间的浓情
更是中华儿女骨子里的文化烙印
新的一年
愿于年俗中汲取力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文字来源丨王玺智 魏谷书
图片来源丨常智博 黄彦臣 魏卓颖 杨跞文
图文编辑丨胡彬倩 吴玮 马牧原
审核丨陶诗韵 杨豫超 代天伦
校对丨陶诗韵 杨豫超 代天伦
往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