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读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D-LEDs)因其高量子效率和出色的单色性,有望成为下一代显示和照明技术的领军者。目前最先进的QD-LEDs是使用镉(Cd)基II–VI族量子点制备,但有毒的Cd元素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基于InP、ZnSe和ZnTeSe的量子点被认为是Cd基量子点的理想非毒性替代品,在实现高效率和稳定性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尽管在材料和器件工程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通常使用绿色InP基量子点的绿色无Cd QD-LEDs仍然具有较低的外部量子效率(EQEs)(16.3%),这对完全无Cd QD-LEDs显示和照明提出了严峻挑战。与基于CdSe的量子点相比,基于InP的量子点的电子有效质量较低,这应该可以使得电子注入更容易。然而,InP的导带最小值更高,这可能导致更高的电子注入势垒,特别是在基于绿色InP的QD-LEDs中,这些相互交织的因素使得这些器件中的电子行为变得复杂。到目前为止,关于InP基QD-LEDs中电子是过剩还是不足还没有共识,这需要完全相反的器件工程策略。因此,直接测量运行中的QD-LEDs中的电荷载流子极为重要,但现有的表征方法仍然具有挑战性。
一
成果掠影
在此,河南大学申怀彬教授和陈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樊逢佳教授和北京交通大学唐爱伟教授等人(共同通讯作者)使用电致瞬态吸收(EETA)来量化运行中的绿色InP基QD-LEDs中的电子浓度。通过比较基于InP的和高性能的基于CdSe的QD-LEDs在不同波长下的发射,发现最先进的绿色InP基QD-LEDs(普遍使用InP–ZnSeS–ZnS核–壳–壳量子点)中的电子浓度异常低,ZnSeS中间层施加了高注入势垒。因此,辐射复合并没有比非辐射捕获更有效,导致量子效率低和寿命短。作者提出通过用ZnSe替换广泛使用的ZnSeS合金中间层来增加量子点中的电子浓度,但这导致电子泄漏增加。进一步提出增加ZnSe层的厚度以减轻泄漏并保持有效注入,这种策略能够在发射543纳米波长的绿色InP基QD-LEDs中实现26.68%的峰值EQE、亮度超过270000 cd/m²以及在初始亮度为1000 cd/m²时的T95寿命为1241小时,这些性能提升了所有当前记录,且这些实验结果可以通过Wentzel–Kramers–Brillouin(WKB)量子隧道模型很好地解释。
相关研究成果以“Efficient green InP-based QD-LED by controlling electron injection and leakage”为题发表在Nature上。
一
核心创新点
1.作者通过使用电致瞬态吸收光谱(EETA)技术,我们确定了当前最广泛研究的绿色InP–ZnSeS–ZnS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D-LEDs)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2.进一步增加了ZnSe中间层的厚度以减少泄漏,最终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外部量子效率(EQE)26.68%和T95寿命超过1000小时,这一策略可以被Wentzel–Kramers–Brillouin(WKB)量子隧道模型合理解释。
一
数据概览
图1.EETA光谱© 2024 Springer Nature
图2.提高基于绿色InP量子点的QD-LEDs的外部量子效率(EQE)的策略© 2024 Springer Nature
图3.量子点发光二极管中的电子注入和泄漏隧道模型© 2024 Springer Nature
图4.高性能InP-thickZnSe-ZnS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D-LEDs)的表征© 2024 Springer Nature
一
成果启示
综上所述,作者通过使用电致瞬态吸收光谱法,发现最先进的绿色无镉QD-LEDs(普遍采用InP–ZnSeS–ZnS核–壳–壳结构)的低效率源于ZnSeS中间层,限制了电子浓度和陷阱饱和度。通过实验和理论证明,用加厚的ZnSe中间层替换目前广泛使用的ZnSeS中间层,可以同时改善电子注入和抑制泄漏,从而在发射543纳米波长的绿色InP基QD-LEDs中实现了26.68%的峰值外部量子效率和T95寿命(亮度降至初始值95%的时间)为1241小时,初始亮度为1000 cd/m²,分别比之前的最优值提高了1.6倍和165倍。
文献链接:
“Efficient green InP-based QD-LED by controlling electron injection and leakage”(Nature,2024,10.1038/s41586-024-08197-z)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 材料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发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我们将及时给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