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黄茅村实践

文摘   2024-11-18 20:04   湖南  
这是“一路风景一路诗”的山村,青山环绕,遍野金黄,白鹭群飞……
邵阳武冈市邓元泰镇黄茅村位于雪峰山余脉天子山脚下,秋天的景色宛如画卷一般。

▲远眺黄茅村。(易江石/摄)
近年来,黄茅村在武冈市美丽院落建设评比中排名前三,被省发改委、省文旅厅纳入“大湘西精品旅游路线精品节点村”;2022年12月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前不久,又获评“湖南省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
曾经贫困落后的山村,一跃成为示范村。这株生长在荒野之地的“茅草”,是如何逆袭成为美丽风景的?近日,观潮君走进黄茅村,探寻其蓬勃生长、活力焕发的秘诀。
因地制宜,让产业“富硒”
黄茅村因古时山上多茅草而得名。
村里共有500多户、近2000人,以苗、汉两族混居为主。由于地处偏远,村里很长一段时间发展滞后。
转机发生在2021年5月,湖南省司法厅的乡村振兴帮扶工作队进驻黄茅村。
乡村振兴,首要在产业。
驻村工作队经过调研,因地制宜制订了黄茅村产业发展规划,并整合资源,全力推动实施。
黄茅村的土壤富含硒元素,是普通土壤的6至8倍。工作队投入专项扶持资金,发展富硒大米。

▲黄茅村富硒水稻核心产区。(凌忠义/摄)
黄茅村党总支副书记彭富强告诉观潮君,村里的“黄茅富”富硒大米先后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等认证、第二十一届中部农博会产品金奖,市场售价平均10元/斤,相比传统稻田,亩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亩。
村里引进文华现代农业等龙头企业,流转村民土地,除了种植富硒大米,还培育了富硒山茶油、富硒脐橙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休闲旅游等项目,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动村民就业和增收。
与此同时,村里还发展了稻田养蛙、稻田养鱼、“温氏养鸡等项目。
而在销售端,黄茅村不走寻常路,让农产品走电商渠道,销路大幅拓宽。
工作队还指导村干部带领15户村民成立合作社,建成水上乐园,同时建设露营基地,大大增强了村里“引客”“留客”的能力。

▲黄茅村的水上乐园和生态农庄。(吴世平/供图)
黄茅村党总支书记朱从建说,目前,黄茅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6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从原来的4万元增长到40余万元。
而村里的集体经济总收入,在2022年跃上了500万元台阶。
据湖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21元。
两相比较,黄茅村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村平均水平高出24%。
环境提质,为村庄增色
“这里风景好,但村道坑洼不平,山塘失修,水渠淤塞。”这是以前很多人对黄茅村的印象。
为了扮靓村庄,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一年多时间里,工作队争取到多部门支持,硬化村级标准道路8.6公里,整修山塘水库5座,打造美丽院落6个,点亮太阳能路灯300盏……

▲黄茅村“一路风景一路诗”。(易江石/摄)
数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
村民袁永祥说:“最开始搞美丽庭院建设,大家都不愿参与,嫌麻烦。村里多次召开议事会、院落会,村民慢慢明白自己才是黄茅村的主人,改善环境需要齐心协力。”
在环境提升过程中,除了编制村庄规划,还请设计公司开展美丽院落规划设计,采取干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等工作措施,开展院落环境卫生整治评比,实施改厕并建立垃圾分类回收机制……
工作队还利用黄茅村的小桥流水、古树群等自然景观,在村内分片打造了5个法治主题公园。
在主题公园散步的村民朱荣智对观潮君说:“原来这里荆棘丛生、垃圾成堆,现在我经常来公园散步,感觉很舒服。”

▲法治主题公园一角。(图源:黄茅村)
黄茅村的美景,引得众多游客前来。比如水上乐园,在暑假高峰期每天接待近千人。
如今,跨越2000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保留完整的古梯田,以及远近闻名的血浆鸭,也成为黄茅村吸引游客的重要“密码”。
党建引领,聚民智民心
其实,“黄茅”之美,“内外兼修”。
以前,黄茅村和很多贫弱村一样,人心比较涣散,干群关系比较紧张,上访时有发生。
工作队进驻后,“第一板斧”指向了解难题、聚民心。
每月10日、20日被定为村民说事日,第一书记当“家务长”,村支“两委”参加,畅通村民反映问题的渠道,及时掌握矛盾纠纷。
随着公开沟通机制的建立,村民逐渐增强了对村干部的信任。
紧接着,村里建立健全了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机制,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度。
黄茅村前任村支书朱贲科介绍,工作队实施的33个项目,全过程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黄茅村村务公开栏。(图源:湖南经视)

“每个项目的每一笔开支、用到哪里去了,都在村里公示栏上公示,我们可以查看。”村民朱长根说。
大小事务让村民参与,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这也是村民自治的基础。
村民袁永祥说:“最明显的变化是,原来大家对村里的事都不关心。现在有事,一招呼全来了。”
基层治理,党建起引领作用。
驻村以后,工作队把抓党建、强组织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工作队利用第一书记讲党课,带领村里党员干部实地参观等形式,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头雁”作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有党建引领,有干部带头,黄茅村的治理开了好头。

▲黄茅村党员上党课。(图源:黄茅
驻村工作队利用后盾单位优势,在黄茅村加大法治建设力度。
比如前面提到的5个法治主题公园,让村民在休闲氛围中,受到法治文化熏陶。
比如,在村里设立法律服务工作室,促进村民有矛盾先找“法”。
为了在源头化解矛盾,黄茅村成立了由村民组成的矛盾调解志愿服务队。
据介绍,志愿服务队成立仅1年半,就调解村民矛盾纠纷31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的良好治理格局。
黄茅村还完善了村规民约,建立了“五老会”“诸葛亮会议”等,不断培育德治的力量。
“村里由弱变强,全村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黄茅村党总支书记朱从建说,“驻村工作队虽然工作期满撤回,但我们会将这些宝贵经验继续发扬下去”。

▲邵阳市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暨民主法治示范村现场会在黄茅村召开。(图源:红网)

对各地而言,乡村振兴是一道“统考题”,黄茅村的实践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灵感和启示。
心里要有谱。
某种意义上来说,乡村振兴其实是要实现资源的重组和盘活。而第一步,必须先盘清自己有什么、适合干什么。
同时,还要善于用辩证思维来看待和分析问题。
比如,黄茅村土壤富硒,于是大力发展富硒农业;虽地处偏远,但优势是生态环境好,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
善于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做到心中有谱,才能在乡村沃野培育蓬勃之茅。
脸上要有光。
我们常说“人靠衣装马靠鞍”,形象会影响气场。一个人如此,一个地方也是如此。
大家都喜欢光鲜明亮的事物,形象越好机会越多,“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同时,外在形象很大程度上透出的是内在气质,也就是一个地方的精气神和活力。村子的“脸上”越有光泽,这个地方的人往往越有干劲、冲劲。
黄茅村努力改善乡村环境,无疑也是抓住了这一点,把庭院打扫干净、把村庄收拾整洁的过程,其实是一种村民精气神重塑的过程。

▲黄茅村美丽庭院建设成效显著。(图源:“湖南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

这也是为何全国乡村振兴“第一仗”,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原因。
脚下要有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于激发村民的主观能动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乡村振兴中谁是“火车头”,自然是村支“两委”、党员干部,自然是基层的“战斗堡垒”。
只有“火车头”的动力更足、凝聚力更强、号召力更大,把村民团结起来,才能激发出庞大的内生动能,乡村振兴的脚步才能更稳、更有力。
加强基层党建,强化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无疑是形成和激发这种凝聚力的关键。
正如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邓秀华所说,“乡村治理走向现代化,需要不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黄茅村的治理,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一审|王义正

二审|胡江春
三审|肖世锋
本文由观潮的螃蟹原创,转载请注明。
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周热文

新武冈
“新武冈”是武冈融媒体中心主办的武冈官方公众号。它为您及时、准确、生动地展现武冈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新变化、新成就;为您开启一扇了解武冈、关注武冈、宣传武冈的新窗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