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南英歌北踢鼓将文化共鸣

政务   2025-01-26 20:51   山西  

“南有英歌舞,北有踢鼓子。”在中国广袤的地域文化中,英歌舞和踢鼓子秧歌作为南北民间艺术代表各具特色。虽然都属于中国民间舞蹈,但它们在地域文化、表演形式、舞蹈风格和音乐伴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偏关县是黄河入晋第一县和中华长城古堡第一县,同时也是北方文化的重要传承地,近年来在踢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1 月 24 日,以“金蛇献瑞•‘非遗’童行”为主题的偏关县首届“非遗”少儿春节联欢晚会在偏关县总工会举行。晚会以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技艺为核心,展现了偏关少年儿童的风采与担当,为全县人民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据了解,此次以“非遗”为主要内容的少儿春晚在历年来的全省春晚内容中也尚属首次。特别是在晚会的第三篇章《古韵偏关·童承薪火》中,由偏关县第二中学、第三中学、第二小学的31个孩子们表演的踢鼓子秧歌,作为偏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惊艳亮相。舞台上,孩子们身着传统秧歌服饰,手持彩扇,随着欢快的锣鼓声,翩翩起舞。他们的舞姿灵动而富有韵律,时而轻盈跳跃,时而旋转翻腾,将踢鼓子秧歌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充满了童真和活力,让现场观众们感受到了北方传统秧歌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

家长及观众们被孩子们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一位家长在看完孩子的表演后表示,真的没想到,孩子们表演太精彩了,踢鼓子秧歌是我们偏关的传统文化瑰宝,看到孩子们能够将它传承下去,还表演的如此精彩,感到非常特别欣慰。

文化根基深厚,传承意义重大。踢鼓子秧歌是偏关县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数百年前。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以其欢快的节奏、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它不仅是偏关人民在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表演形式,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象征。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传统艺术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偏关县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偏关县政府高度重视踢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将其纳入文化强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踢鼓子秧歌保护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设立专项保护资金,为踢鼓子秧歌的传承活动、人才培养和宣传推广提供了有力的财政支持。同时,政府还积极推动踢鼓子秧歌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人才培养,后继有人。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为了培养更多的踢鼓子秧歌传承人,偏关县采取了多种措施。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老艺人传授技艺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这些年轻人在老艺人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踢鼓子秧歌的舞蹈动作、表演技巧和文化内涵,逐渐成为这一艺术形式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偏关县还积极推动踢鼓子秧歌进校园,将这一传统艺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等形式,让更多的孩子从小接触和学习踢鼓子秧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在传承的基础上,偏关县还注重踢鼓子秧歌的创新发展。通过引入现代舞蹈元素和表现手法,对传统踢鼓子秧歌进行改编和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同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将踢鼓子秧歌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此外,偏关县还积极组织踢鼓子秧歌团队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比赛,通过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踢鼓子秧歌的艺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文化活动丰富,社会参与广泛。近年来,偏关县举办了多种形式的踢鼓子秧歌文化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二月二”传统古会系列活动、首届“非遗”踢鼓子秧歌邀请赛等。这些活动不仅为踢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观众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踢鼓子秧歌表演,还可以通过互动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的举办,踢鼓子秧歌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为北方民间艺术的瑰宝,踢鼓子秧歌在偏关县得到了有效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和社会参与,踢鼓子秧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未来,偏关县将继续努力,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另据了解,今年春节,广东英歌舞和偏关踢鼓子秧歌这两项“非遗”瑰宝将在忻州古城亮相展现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期待他们在春节期间共鸣绽放光彩。

来源:头条黄河新闻网忻州频道

偏关你好
宣传党政方针,发布政务动态,加强文化传播,展示偏关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