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三和洞冯氏的源流

文化   2025-01-02 23:36   海南  

请点上面中华冯氏网”免费订阅!

中华冯氏网微信公众号:fenghomecn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中华冯氏网”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冯氏大家庭。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冯氏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


  粤北冯氏第一村,即三和洞村,又称冯屋村,位于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太平镇,粤北冯姓宗派皆由此村分支出去,故称粤北冯氏第一村,乃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枝繁叶茂的地方。


   冯玄育家族

  冯玄育是明初人,原居南京。说到他的先世,又要回溯岭南的冯业家族。冯业后裔显赫岭南数百年后,在唐代遭诬陷被抄家削职后沉寂下来。至北宋皇祐元年(1049),其裔孙冯京以连中“三元”官至枢密副使、参政知事,后知枢密院,年老,拜太子少师致仕。享年74岁,死时哲宗皇帝亲临府上祭奠,赠司徒,谥文简,荣极一时。据传,当年冯京进京赴考时,国戚张尧佐心存妒忌,为不让冯京中进士,密令心腹要监考官不准冯姓举子报名应考。冯京见状灵机一动,将姓名改作“马凉”得以入试,唱名后竟高中状元,因而有“误把冯京当马凉”的俗语流传。冯京的后裔在南宋时流寓南京。


  冯玄育是冯京的8世孙

  族谱称其“因服官东粤,遂由南京珠玑巷徙居广东阳山县沙陂洞石岗”。后移基三和洞。明洪武年间,阳山县太平牛鼻岩铁冶所是中央王朝直接经营的全国13所铁冶所之一。冯玄育当是中央王朝派驻阳山铁冶所的管理官员。他于明洪武初年开基于阳山,至今已600余年。冯玄育生育5子,后裔发展迅速,遍布阳山各地,今阳山1.78万冯姓人,多为其裔。这个家族还不断向县外扩展,其中,今清新滨江地区为其主要发展空间,浸潭、桃源、石潭、南冲、鱼坝、沙河等地遍布其裔,仅浸潭、沙河、桃源3地就有其裔1.2万人。还有英德黄花、大湾,清城凤城、连南寨岗、连州龙坪等地,均有分支移居。清远市外,省内三水、广宁、韶关;省外,湖南道州、广西贺县、藤县乃至海外,都有其裔迁居。这表明,冯玄育家族经过24代的繁衍发展,已演绎成为一个跨市过省的大家族网络,人口数以万计。


  冯氏家族以“三元及第”之先祖冯京为骄傲,命其村庄为“三元第”,在《家训》、《家诫》中专门制定有崇文重教的条款,因而历代都有子弟考取功名。据其族谱统计,冯玄育后裔中,明代出了2名贡生、2名国学生,清代有贡生4名,国学生20名。


  太平镇的“三和洞”村,顺治县志称“三蒲洞”,乾隆县志为“三婆洞”,近代改“三和洞”,有“天、地、人”三者和谐而生生不息的意思。今村中居住着冯、谢两姓五百多人,冯姓居多。晚清《冯氏谱牒》记载:明朝初年,冯玄育从都城南京迁入阳山县,定居三和洞。三和洞冯姓,系今阳山广府姓氏最早迁入者,是全县冯姓一万六千多人的源头。后来,分支清远、广宁、怀集、湖南道县及港台海外,今后裔有十万人。村中以冯屋古村保存最为完整。该村有宗祠二座,带天井的围屋十三座,房屋近百间。该村呈四方形,四周房屋的门朝内开,以后墙为屏障,环成围墙。每座围屋皆独立院落,仅从大门出入。村内有上巷、下巷、担水巷等七条巷,纵横交通。形成严密防御系统。(此段资料摘自阳山县县志) 


各位宗亲,如果您感觉内容不错,请在下面的拇指处点赞,并传给更多的宗亲!欢迎各位宗亲提供更多的冯氏资料。

知晓冯氏天下事,敬请留意“中华冯氏网”微信公众号

中华冯氏网
中华冯氏网是以研究和发扬冯氏文化,寻根问祖、缅怀先烈、联络冯姓宗亲感情及冯家人信息交流合作的家族网络平台。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增强冯氏宗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团结海内外冯氏宗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