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宜居智慧綠色澳門是特區政府施政的重點之一,堅持以人為本、環保優先的發展策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智慧宜居城市。
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特區政府持續推進各項重大公共工程建設:
澳門大橋(澳氹第四條跨海大橋)於2024年10月1日正式開通,有效緩解原有三座大橋的交通壓力。
輕軌氹仔線在2023年12月8日起延伸至媽閣站,石排灣線今年11月1日正式通車、橫琴線今年12月2日正式通車,提供舒適快捷的出行選擇。
離島醫療綜合體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於2024年9月16日正式營運,是澳門醫療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澳門金融管理局於2021年推出“聚易用”電子支付聚合平台,加快澳門電子支付的普及。
在技術方面,澳門的智慧城市建設也在不停推進。政府透過巴士、的士、政府車輛的定位裝置收集數據,間接評估交通擠塞情況,進一步發展智慧交通項目,例如交通燈自動控制,有利交通順暢。
(資料圖片)
長者公寓是特區政府致力推展的項目,黃承發表示,智慧化的長者公寓其中一個目標,是讓長者活得更健康,所以公寓內的設備、環境都着重於保障長者安全,讓相關人員可以提供適切的援助。
為改善澳門空氣質素及落實國家“雙碳”目標,特區政府推出《澳門長期減碳策略》,引導社會大眾共同參與推進社會綠色發展。電動車是未來智慧交通的主流,特區政府透過稅務優惠及資助計劃、完善充電設備及基礎建設、優化私人充電設備安裝流程等,期望讓社會各界共同推動陸上交通運輸的綠色發展。
■電動車是未來智慧交通的主流。
黃承發建議,未來新城區規劃可考慮更多鼓勵綠色出行元素,加上綠色建築、自動駕駛等新元素,為澳門未來智慧城市及綠色城市全面規劃打造基礎。
致力建設“演藝之都”、“體育之城”是2024年施政報告中提到的其中兩個發展方向。2024年以來,文藝界、體育界及私營企業均積極開展各類活動,並取得了一定成果。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林發欽認為,“演藝之都”、“體育之城”發展前景可期。
林發欽指出,澳門是一座文化城市,歷史和文化是其寶貴財富。“一基地”(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定位既肯定了澳門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也賦予了澳門新的文化使命和時代擔當。
■“樂韻悠揚大三巴音樂會”讓美妙旋律迴盪於世遺景區。
林發欽認為,澳門城市體量相對較小、資源有限,“一基地”建設可積極開展區域合作,從大灣區引入澳門文化發展所需優質資源,向大灣區市場輸出體育盛事、演藝活動等文化產品。
為提供更多公共文化設施場地空間,特區政府選址一片面積達9.4萬平方米的國有土地,臨時用作“澳門戶外表演區”。
戶外表演區預計可容納5萬名觀眾,為未來舉辦大型戶外演出活動創設優良條件,吸引國際級水平的演出落戶澳門。
着眼未來,林發欽建議可考慮在新城填海區規劃建設文化新區,集中佈局建設博物館、美術館、歌劇院、展覽廳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打造成為澳門“一基地”建設的核心空間載體。
除硬件設施外,特區政府亦透過協助外國知名歌手來澳門取景拍攝音樂特輯及電影等方式,宣傳澳門,並透過各種計劃,推動澳門的影視產業。
林發欽又建議,透過加強與外地合作,引入人才和劇本,將澳門打造為影視文化基地:
一是加強劇本創作,推動優質劇本進入文化貿易環節,搭建為區域或全球電影服務平台,在澳門開展電影版權貿易。
二是大力推進電影院建設,把澳門打造成全球知名的電影放映中心,為旅客提供更多元化的旅遊產品和服務。
林發欽表示,回歸以來,澳門在舉辦大型體育盛事、培訓運動員、建設大眾體育設施等都不遺餘力,也取得實在的成績,如先後舉辦過第四屆澳門東亞運動會、第一屆葡語系運動會、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等大型賽事,大大提升了澳門精英體育的水平和大眾體育氛圍。
20多年來,多項大型體育設施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包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游泳館、澳門理工大學體育館、塔石體育館、南灣湖水上活動中心、澳門東亞運動會體育館等,為澳門舉辦體育盛事,培訓運動員和推動大眾體育事業提供了硬件支撐。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點擊閱讀原文,瀏覽第162期《澳門》雜誌。
內容製作及資料來源
製作: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局
資料及圖片:《澳門》雜誌、文化局、社會工作局
(歡迎轉載,轉載時請列明上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