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霍启刚:成为国际文艺枢纽,香港要做这些→

时事   2024-10-12 17:33   中国香港  

香港锐意发展成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区政府全力提升本地艺术水平、培养文艺人才,为未来紧密的文艺交流奠定基础。作为推动本地艺术的法定机构,香港艺术发展局(艺发局)是实现此目标的核心角色。


艺术发展局主席霍启刚接受了香港商报专访,向我们介绍了机构的定位、历年的工作,以及首届香港演艺博览如何为推动香港成为国际文艺枢纽建立稳固的基石。



香港艺发局工作范围广泛,分为培育、普及、交流、研究策划、开拓资源5个方面,并涵盖10个艺术组别,包括艺术行政、艺术评论、艺术教育、舞蹈、戏剧、电影及媒体艺术、文学、音乐、视觉艺术及戏曲。


“艺发局一向以全方位的策略推动香港艺术发展,多年来持续为艺术行政、制作及表演等人员提供不同培训资助计划,多方面推动艺术界的专业发展。”霍启刚说。


霍启刚介绍,艺发局以扶助本地艺术家和中小艺团,以及培育年轻艺文人才为重,支援本地文艺界长远及多元发展;同时与其他艺文机构各司其职,发挥互补作用,透过各类型的资助计划,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艺术工作者及艺团。


资助方面,艺发局主要为本地中小型艺团及艺术工作者提供各类型的经费支持,包括年度资助、文学平台计划等。


霍启刚为香港体育、演艺、文化及出版界的立法会议员,2023年初获委任为艺发局主席,任期3年。(资料图片) 


霍启刚指出,2022/23年度获“年度资助”的艺团有50个,获资助的计划亦接近300个,主要支援本地优秀中小型艺团的运作及活动制作需要。


培育人才方面,艺发局推出的计划包括“艺术行政奖学金计划”、与香港大学商学院合办的“高级行政领袖发展培训计划”、与世界各地艺文机构合办的“澳亚艺术节实习计划”和“英国Clore领袖培训计划——香港奖学金”等。


香港演艺博览提供资助门票,供本地中小艺团、艺术家及学生以优惠价格购买通行证。(艺发局供图)


纾缓演艺场地不足问题


霍启刚于2023年获任艺发局主席,上任后落成艺发局成立29年来首个永久办公室,并推出多项支援本地艺术人才的新措施,以及举办首届香港演艺博览。


他指,位于黄竹坑的新会址不止是机构的办公室,并为香港打造全新综合艺文场地。


“去年正式启用的‘Landmark South艺术空间’集结多个设施,包括展艺馆、艺术资讯中心,以及27间艺术工作室,为本地艺术家及艺团提供创作及展演场地,同时为观众带来更多崭新艺术体验,连结艺术家与大众。”


新址的艺术工作室为“ADC艺术空间计划”旗下项目之一,以低于市值的租金出租予本地艺术工作者


霍启刚表示,艺发局向来重视艺文界对艺术空间的需求,推出多元化的解决方法,应对场地供不应求的状况,“除了直接资助本地艺团和艺术家租用展演和排练场地,艺发局并推出‘学校与艺团伙伴计划’,鼓励本地学校于非上课时间开放校舍予本地中小型艺术团体和艺术家租用。”


根据艺发局数据显示,计划自2018年起共配对112对艺术单位及学校,举办超过1300场学校艺术活动,受惠人数超过40000人次,“纾缓本地艺术空间紧绌问题之余,更可将艺术带入校园及社区。”


艺发局黄竹坑新址包括多用途展厅、艺术资讯中心、艺术工作室,以及永久办事处。(崔俊良摄)


支援业界长远发展


艺发局近年推出多项新措施扶助年轻人,去年的“艺术人才见习配对计划”及“新苗发展资助计划”于2023/24及2024/25年度提供210个实习机会及200个新苗项目。


前者为毕业不足三年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业界培育艺术行政人员、表演艺术人员、制作人员以及艺术科技人才;后者资助新晋艺团和艺术工作者发表作品或研究报告,协助获资助者投身艺术专业。


问及新措施的用意,霍启刚表示年轻人是香港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他们可以是艺术的爱好者、支持者、参与者,以至业界的一分子,艺发局希望透过不同的计划,一来培育年轻人对艺术的认识及兴趣,二来扶植及培育新一代具潜质的艺术人才,全面支援业界长远发展。”


除支援艺术人才于本地发展外,艺发局并推出多项计划,支持本地艺术工作者与艺团放眼国际,积极参与外地的艺术活动,如“内地湾区作品巡回计划”、“上海演艺市场研习团”等。


“‘内地湾区作品巡回计划’已成功带领超过360个艺团和艺术家到内地演出近30个演艺节目,未来将到更多不同省份向内地观众推广香港艺团的优秀作品。”


霍启刚表示,即将举办的第五届“国际文化领袖圆桌交流会”,以及首届“香港演艺博览”均是该局重点项目,“这两项国际级盛事将汇聚大中华地区及世界各地艺文领袖,促进各地演艺项目合作,共商共议交流全球艺文发展新趋势。”

 

“国际精品演出”汇聚海外艺团节目,包括丹麦Uppercut舞蹈剧院的《席凳而舞》。(图片由艺发局提供)


办首届演艺博览


艺发局主办的首届香港演艺博览将于今年10月14日至18日举行,汇聚本地不同艺团的精选表演,以及世界各地艺术家和团体的演出,并设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节目,邀请一众文化爱好者体验丰富多元的音乐、舞蹈、戏剧等节目。


霍启刚表示,演艺博览的宗旨,是要邀请内地及海外艺术专业人员来港,感受本地文艺的独特优势,建造中外艺术家交流平台,推动文艺节目的业务洽商。


霍启刚对记者说:“冀长远打造成一个成功品牌,促进世界各地艺术专才与本港艺术家建立持久关系,开发新的可能性并促进合作项目的发展。”


博览两个主要节目“国际精品演出”及“项目推介”去年8月起公开招募全球艺术人员及团体,前者提供于香港舞台表演的机会,后者提供向潜在合作伙伴和资助者展示项目的平台。


全球招募艺术人才


霍启刚介绍:“在国际精品演出环节,本局接获逾300个申请,精选15个项目于博览向观众和艺术从业者展示;至于项目推介,本局从百多个提案中挑选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个作品,既有内地,亦包括香港艺团,获选者可利用平台寻求巡演、协办等的支持。”


“国际精品演出”汇聚15个来自世界各地艺团的节目,横跨大型项目到独立制作,囊括戏剧、舞蹈、音乐、戏曲以及多元化的跨媒介艺术。


亮点包括丹麦Uppercut舞蹈剧院的《席凳而舞》,结合现代舞、霹雳舞、卡波耶拉及街舞,以一张不断变形的长凳为主题,审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另一节目《也许、或者、如果》由拉丁美洲知名小丑演员 Gabriela Muñoz带来情感丰富的表演,围绕“孤独”为命题,演绎出对“真命天子”的等待和期盼。


《捞松》则由香港本地音乐人卢宜均及刘荣丰出演,以歌厅cabaret形式,唱出在香港这个文化溶炉的生活与回忆。


汇聚本地及国际艺团


另一重点节目“演博节目”则为向世界展示香港表演艺术实力,邀得本地艺团及机构呈献佳作,包括香港艺术节、香港芭蕾舞团、香港中乐团、香港话剧团等,“目标是引起国际对本港表演艺术的关注,继而提升香港作为全球文化艺术枢纽的地位。”


香港芭蕾舞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属首届演艺博览“演博节目” 之一。


“演博节目”以展现本地艺术创作为主,涵盖音乐、舞蹈和戏剧等多种形式,汇聚本地多个大型艺团及艺术机构共16个节目,如香港管弦乐团的《余隆:布拉姆斯双重协奏曲》、香港芭蕾舞团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香港话剧团的《匙羹》等。


博览并与不同国际艺术机构合作,打造三个集结本地和国际人才的节目,有糅合地水南音和爵士乐的《1014》、由南非及香港年轻音乐人携手演出的《发现之旅》,以及融合音乐、香氛和香水瓶的戏剧体验《琉璃之歌》,展示香港艺术的活力、创新与多元性。


提高公众艺术水


艺发局前主席、现任香港艺术发展基金咨询委员会主席王英伟在接受香港商报专访时表示,演艺博览借鉴了首尔表演艺术博览会、加拿大的CINARS表演及澳洲的表演艺术博览会,旨在打造一个表演艺术的旗舰平台。


“相比其他城市,香港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并毗邻高速发展的大湾区,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值得国际艺文领袖重视。”


他认为,首届博览广泛涵盖本地、内地及海外的节目,鼓励各种交流活动,将为本地吸引更多艺术资源,并激发本地创作,推动文艺产业的发展。


博览并邀得20多位来自不同地区的艺术专业人士参加领袖讲座,分享对表演艺术发展的见解。


“博览会的活动将显著提高公众对艺术的认识,参与者有机会透过多元化的节目、表演和讲座,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增进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王英伟表示。


带团走进大湾区


霍启刚透露,博览另一个重点项目,是设计了自选的“深圳及广州文化之旅”,将安排旅行团接待参加者,让国际艺术专业人士认识深圳和广州的艺文发展及文化机构的代表。


参加者可与深圳演艺从业人员交流,并参观广东现代舞团、广州大剧院等。他解释:“设立文化之旅是基于大湾区近年文艺发展迅速的趋势,以及香港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使命。深圳和广州是大湾区主要城市,孕育不少中国演艺文化人才,是次行程将给予参与者宝贵机会,深入探索大湾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的传统。


他续指,博览日期亦经精心策划,上承首尔表演艺术博览,下接上海演艺博览及香港大湾区艺术节,来访人员可以一程多站作交流及业务发展。


“上任至今,我和艺发局高层马不停蹄向内地及多国的艺文机构介绍本地艺文界最新发展,期望为同业搭建桥梁,巩固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基础。希望香港演艺博览会持续发展,其规模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霍启刚说。


演艺博览节目《琉璃之歌》由香港作曲家高世章与日本布景设计师松生纮子合作打造多媒体剧场体验。(图片由艺发局提供)


- 深度观察 -

 开发艺术新空间 

 助本地创作与展演 


香港寸土尺金,缺乏创作及展演场地,向来是视觉及表演艺术家面对的一大难题。


艺发局近年增设的硬件配套,多大程度纾缓艺术创作空间不足的问题?面对土地资源有限,机构又如何跳出框框,为艺术家开拓表演场地?


香港商报记者专访受支援艺术家及艺发局高层,了解新措施的意念和成效。


艺发局新址去年7月启用,位于黄竹坑Landmark South地下高层及5至7楼,6至7楼设27间以低于市价出租的艺术工作室。


租户之一、本地艺术家韦邦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工作室面积是旧工作室的三倍,租金却便宜一半以上。


以前工作室位于工厂大厦,如同劏房,我只能屈身创作。新工作室租金加上管理费约每平方呎13元,大小约650平方呎,给我更宽裕的创作空间。”


他指艺术空间的配套和位置也具有优势,工厦的工作室不能相比,“租用工厦有诸多问题,例如电梯失修经常故障、位置偏僻等。在港岛能以如此低价租到这般宽敞的空间,几乎是不可能。要找更低廉的租金可能就要到新界,位置当然不如这里方便。”


艺术家韦邦雨在艺发局新址租用的工作室空间宽敞,让他创作大型画作。(崔俊良摄)


艺术家租户齐赞好


另一间工作室由本地书本艺术家、策展人及导师黄天盈租用。


她向记者表示,普通艺术家在香港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室,“过去十多年租金升幅厉害,我不断换工作室,寻找价格和空间合适的地方。此外,在外租用工作室存在许多变数,例如我上一个工作室的业主打算卖盘,要求我立即退租。”相比之下,艺发局的工作室更有保障。


她续指,艺发局的地段也是一大吸引之处。“我住新界区,但这里有巴士及地铁直达,甚至比去以前我家附近的工厦工作室还要方便。”


她忆述,当时没有接驳住所和工业区的交通,只能步行,但因教学、办活动时常要搬运材料和器材,十分不便,炎天暑月更难熬。现在能乘搭地铁舒服很多。


鼓励艺术家走出香港


针对本地表演场地不足问题,艺发局早期推出“音乐及舞蹈卓越表现奖励计划(先导计划)”,向入围获认可的海外比赛准决赛或以上成绩的申请者发放最高15万港元奖金,鼓励本地艺术家积极参与国际比赛,于外地寻觅更多表演机会,并向世界展示香港的表演艺术实力。


艺发局委员暨舞蹈组主席童小红在接受访问时表示,计划为本地年轻表演艺术家的事业发展带来希望。


“本地舞者面对诸多挑战,例如表演场地不足、民间舞蹈艺团缺乏资助等,因此本地舞蹈学生演出机会少,出路相对狭窄。疫情那几年,本地舞者更少发挥空间,有不少舞者选择转行。”


她指先导计划为本地艺术家开辟道路,鼓励他们参加国际比赛,不只是局限于香港舞台,“奖金能补贴他们在外地演出和参赛,或资助他们日后的艺术发展。”


童小红认为,计划鼓励本地舞者参与国际赛事,当舞者于比赛获奖,便可获奖励,能吸引更多其他舞者参赛,形成良性循环。(崔俊良摄)


助本地制作人与国际艺团接洽


首届香港演艺博览今年举行,目标之一为探索本地表演艺术人员在香港以外作活动的新可能性。


艺发局前主席、现任香港艺术发展基金咨询委员会主席王英伟向记者表示,“国际精品演出”和“项目推介”为本地及外地艺术人员提供交流与洽商平台,“作为一个表演艺术的旗舰平台,博览旨在提升本地艺术家的知名度和促进国际合作,本地艺团能展示作品,寻找合作伙伴;制作人可与国际艺团接洽,扩展其业务。”


王英伟透露,预计演艺博览可吸引800至1000名外地艺术人员和机构参与。


此外,博览并设免费公众项目“地表探索”,为逾20个本地中小型艺团提供展演机会,“每个以半小时展演,博览其中三天下午不停轮流演出,观众可以流水式入座,冀进一步增强社区对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来源:香港商报副刊

记者:斯如

编辑:静文

封面:健宗

审校:卓玲

监制:Oriole


了解更多资讯,请下载香港商报APP


香港商报
香港商报创刊于1952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报章。关注港澳暨海峡两岸,聚焦环宇财经风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