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Billie Eilish 空灵而略带沙哑的嗓音缓缓唱出 “I used to float, now I just fall down” 时,仿佛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触动着每个听众内心深处的迷茫与困惑。这首为电影《芭比》创作的《What Was I Made For》,不仅仅是一首电影插曲,更是 Billie Eilish 对自我存在意义的深刻叩问,以及对这个时代年轻人共同困境的精准捕捉。2023年,Billie Eilish 和哥哥 Finneas 受邀为电影《芭比》创作歌曲。起初,他们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为这个充满粉色梦幻的玩具世界谱写音乐。直到他们观看了电影片段,被芭比从完美世界跌入现实后的迷茫与无助深深触动。这种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与 Billie Eilish 自身的成长经历产生了强烈共鸣。年少成名的她,在聚光灯下经历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审视。她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思考自己究竟为何而存在。这种内心的挣扎与困惑,最终化作了《What Was I Made For》中一句句直击人心的歌词。歌曲以简单的钢琴旋律开场,营造出一种脆弱而孤独的氛围。Billie Eilish 用她标志性的气声唱法,将听众带入芭比,也是她自己内心的独白世界。“I used to float, now I just fall down/I used to know, but I'm not sure now/What I was made for” 曾经的自信与笃定,被现实的洪流冲刷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迷茫。“Looking for a purpose, searching for a sign/Trying to find my place in this grand design” 在迷茫中,她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渴望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Maybe I'm not meant to understand/Maybe the journey is the point, my friend” 最终,她意识到,或许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找到一个明确的答案,而在于享受探索的过程,在经历中成长。《What Was I Made For》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 Z 世代共同的心声。在信息爆炸、价值观多元的时代,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选择与挑战。他们渴望找到自己的方向,却常常陷入迷茫和焦虑。Billie Eilish 用她的音乐,为这种迷茫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同时也传递出希望和力量。她告诉我们,迷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在迷茫中不断探索,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与 Billie Eilish 以往的作品相比,《What Was I Made For》在音乐制作上更加简约,以钢琴和弦乐为主,突出人声的情感表达。这种简约的编曲,反而更能凸显歌曲的深刻内涵,带给听众一种直击心灵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