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整版聚焦苏州工业园区
三十而立再出发 接续奋斗谱新篇
加速向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迈进
2024年是苏州工业园区“三十而立”之年。30年来,园区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一批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迅猛崛起,一批批创新企业茁壮成长。当前,园区正向着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加速跨越。
30年来,园区始终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向着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加速跨越。
2023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2800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16%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目前已达210.45件,一片“白地”已跃升成为创新“高地”。
在园区集贤街,创耀(苏州)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耕创新,持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华丽篇章。创耀科技成立于2006年,作为一家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主要专注于通信核心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业务,并提供应用解决方案与技术支持服务。该企业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并于2022年初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回顾10余年的发展历程,创耀科技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园区对科技创新的鼓励,以及对科创型企业发展的全力支持。”创耀科技董事长谭耀龙表示,从落户扎根到创新“加速跑”再到上市,该企业的成长与园区的发展相依相伴。正是得益于园区的政策支持、创新生态,创耀科技才能“步步升高”,集成电路产业才能大放光彩。
创耀科技是园区重视科技创新
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直以来,园区全力支持企业担当创新主角,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助力企业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全面激发各类企业创新创造活力。不仅于此,园区持续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梯队培育,使得这片2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多达66家上市企业,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20家,位列全国第一梯队。
“科创板上市第一股”华兴源创、“港股自动驾驶第一股”知行科技、“国内充电桩芯片第一股”东微半导体、“科创板车规芯片第一股”纳芯微、“国内纳米微球第一股”纳微科技、“辅助生殖基因检测第一股”贝康医疗、“国内RNA疗法第一股”圣诺医药……
这些上市公司
每一家都在科技攻关路上无畏攀登
今年上半年,恒瑞医药子公司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传来好消息,其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10000L(1万升)不锈钢生物反应器生产线获批上市,标志着苏州盛迪亚在万升规模细胞培养领域的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重要突破。在这项技术突破中,由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层析介质也成功实现了对3款进口介质的替代。至此,10000L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项目,成为国内首个采用全国产化层析介质的抗体商业化项目。
△10000L不锈钢生物反应器
今年8月,苏州盛迪亚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这是中国首个获批的本土自主研发重组抗IL-17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打破同类进口药物长期垄断局面,为银屑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创新的路上总是布满荆棘,数年攻关只为新药上市,不断打磨实现一款产品再升级……在园区,这样的范例数不胜数。一粒粒创新种子从扎根到发芽,一个个创新产品从实验室迈向生产线,一批批科技创新成果密集涌现。
▶ 截至目前,园区累计34款新药、18款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
▶ 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 园区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新增发明专利授权等指标保持苏州市第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30年来,园区全力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主导产业做大规模、提升质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提升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蓄未来发展新动能。
2006年,园区开始重点规划、引导和培育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10余年发展,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一个巴掌大的试剂盒,只要15分钟时间就能判断肿瘤病理;一层头发丝粗细的纳米材料,能把玻璃变成显示器;一种纳米微球,可大幅提高生物制药纯度……这些创新,皆出自园区纳米城——占地仅1平方公里,集聚550多家纳米技术相关企业、10多家科研院所,助力园区纳米产业年产值超过1550亿元。
2007年,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瞄准了国外企业都没有突破的纳米微球精准制造技术。3年时间,历经无数次尝试和失败,纳微科技团队研制出培育纳米微球“种子法”。
“就拿用于液晶显示屏的微球为例,以前全世界只有两家公司可以生产它,利用的是筛分工艺,生产周期长达6个月,而我们利用‘种子法’精准控制,全程只要6天。”江必旺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我们花了两三年,但实现产业化落地,我们花了整整10年。”
如今,纳微科技已成为世界上少数几家可同时规模化制备无机和有机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的企业。经过多年耐心培育,园区纳米产业实现了开花结果、茁壮成长,小小纳米长出了千亿元级产业。
早在2017年,园区就吹起向人工智能产业进军的新号角,开始重点规划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历经多年深耕,目前,园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800家,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累计上市企业20家,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产业重要增长极。
• 苏州国科数据中心、苏州超级计算中心等基础设施建成。
• 思必驰获批科技部“语言计算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实现江苏省“零”的突破。
• IT+BT融合创新中心正式开业运营。
一批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策源地出现,让更多创新“种子”加速长成产业“大树”。
谈起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园区相关负责人说,这同样离不开园区的超前规划。早在10余年前,园区就已将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一号产业”,集聚资源要素,打造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落地的全流程创新体系,让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成为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强引擎。
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超2000家,2023年产值达1523亿元,获批工业和信息化部苏州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科技部生物药品制品创新型产业集群,生物医药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在今年9月26日举办的2024苏州国际科创大会上,园区企业芯宿科技创始人赵昕获授首届苏州青年科学家;当天,芯宿科技正式发布自主研发、全球唯一在售的芯片基因合成仪。
△芯宿科技产品发布会
翻开赵昕的履历,光环满满。赵昕201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17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入选我国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及姑苏领军、金鸡湖领军等人才计划,并获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1年,我和麻省理工学院同学吴丹博士一同回国,并与北大师妹董一名博士共同创办了芯宿科技。”赵昕说,“当时我们背了个背包就来了。”
3年半的时间里,该企业团队从几个人发展到接近60人,也得到了多家头部风投机构的支持,完成了3款芯片流片的研制,并从2023年开始商业化,为一批生物医药、合成生物、分子诊断企业提供服务。
从落户园区到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开拓药业走过11年发展历程。回望这段创业路,开拓药业董事长童友之感慨良多。“园区最打动我的是重视人才,愿意花时间下功夫去培育企业。园区不仅有贴心的人才政策和优质的配套服务,还为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平台和机会。”他这样说。
说起对人才的重视
园区科技领军人才最有发言权
位于园区东平街168号的信达生物于2012年被评为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2018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立13年来,信达生物已经开发出11款创新药物投入市场,是目前中国上市单抗数量最多的企业之一,实现多个“唯一”“零”的突破,药品捐赠总价值超34亿元。
2007年,园区推出
“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
坚持一套政策用到底
10余年来,该工程历经多轮修订,从总体设计到配套措施不断优化细化,逐步构建起梯次衔接、择优扶强、开放包容的人才引育体系,形成从“真金白银”引才聚才到“量身定制”留才用才机制,逐步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业团队、培育一个新兴产业、打造一个创新集群”链式效应。
如今
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工程
已成为园区招贤纳士的一张亮丽名片
至今,园区累计引进科技领军人才近3000人,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6.7万人,为园区贡献了60%的上市企业、70%的上市创新药和90%的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多年来,园区一直坚持推动人才集聚与产业转型同频共振,形成了依托产业引聚人才、通过人才提振产业的良性循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上,园区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做强产业生态、做优创新生态,以更优质的营商环境,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向着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加速跨越。
审核:王子元
审签:单小辉